金黔在線訊11月22日,黔南州和甕安縣有關部門就修建紅軍烈士陵園進行招投標,擬把構皮灘水電站庫區即將被淹沒的紅軍「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和28座紅軍墳遷移該烈士陵園,及時搶救和保護「長徵文化」。1935年1月,紅軍由甕安縣江界河渡口突破烏江天險,為勝利攻取遵義打開了通道。這次戰役中犧牲的李文如等28位紅軍戰士被當地群眾掩埋於烏江岸邊,還留下了紅軍戰壕、紅軍標語和紅軍浮橋編扎地等遺址。解放後,《突破烏江》、《長徵》等電影都將此處作為實景拍攝之地。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此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構皮灘水電站工程開工興建,江界河一帶水位將上升130多米,當年紅軍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及28座紅軍墳將被淹沒江底。為了及時搶救和保護「長徵文化」,黔南州和甕安縣有關部門爭取到國家投資105萬多元,在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界河大橋附近修建一座紅軍烈士陵園,將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及28座紅軍墳全部遷移於此,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22日下午,記者從黔南州移民局獲悉,目前,整個「長徵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力爭在構皮灘水電站庫區水位上升前搬遷完畢。
圖為江界河大橋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