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界河渡口,105萬建紅軍烈士陵園 「長徵遺址」將搬新家(圖)

2021-01-12 搜狐網
  金黔在線訊11月22日,黔南州和甕安縣有關部門就修建紅軍烈士陵園進行招投標,擬把構皮灘水電站庫區即將被淹沒的紅軍「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和28座紅軍墳遷移該烈士陵園,及時搶救和保護「長徵文化」。1935年1月,紅軍由甕安縣江界河渡口突破烏江天險,為勝利攻取遵義打開了通道。這次戰役中犧牲的李文如等28位紅軍戰士被當地群眾掩埋於烏江岸邊,還留下了紅軍戰壕、紅軍標語和紅軍浮橋編扎地等遺址。解放後,《突破烏江》、《長徵》等電影都將此處作為實景拍攝之地。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此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構皮灘水電站工程開工興建,江界河一帶水位將上升130多米,當年紅軍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及28座紅軍墳將被淹沒江底。為了及時搶救和保護「長徵文化」,黔南州和甕安縣有關部門爭取到國家投資105萬多元,在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界河大橋附近修建一座紅軍烈士陵園,將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及28座紅軍墳全部遷移於此,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22日下午,記者從黔南州移民局獲悉,目前,整個「長徵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力爭在構皮灘水電站庫區水位上升前搬遷完畢。

  圖為江界河大橋遠景。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烏江天險看今昔
    長徵史上,紅軍最具決定意義的戰役總是無法離開大江大河,如「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似乎每一次戰略的出新都是與堪稱天塹的河流聯繫在一起。10月25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驅車來到了距甕安縣城約45公裡的烏江,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
  • 重走長徵路│ 烏江天險看今昔
    10月25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驅車來到了距甕安縣城約45公裡的烏江,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25日上午,重走長徵路車隊沿著盤山公路,行車一個多小時,終於抵達江界河渡口。這裡是紅軍搶渡烏江最主要的渡口及戰場,也是烏江天險最險要處。85年前,紅軍突破烏江的戰鬥,是從江界河渡口、龍溪回龍場渡口和巖門老渡口3個地方同時打響,其中,最著名的一戰便是中央領導由此通過的江界河渡口戰役。
  • 紅軍長徵遺址:婁山關、四渡赤水遊記
    看了展覽才知道,紅軍是兩次光顧婁山關。第一次是耿飈當團長、楊成武當政委的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從南往北趕跑黔軍,守住婁山關,保衛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第二次是紅軍二渡赤水回來,由北往南攻打婁山關。通常說的婁山關戰役指的是這第二次打婁山關。婁山關戰役是紅軍長徵以來第一個大勝仗,殲敵兩個師八個團,意義堪比當年的大柏地戰鬥。
  • 紅色精神 前行力量(二)———追尋紅軍長徵在芷江、靖州的故事
    紅二軍團第四師和第六師兵分兩路,計劃切斷便水渡口,再將敵攔腰折斷,逐塊消滅。然而,當紅四師趕到便水渡口所在的荷葉塘一帶時,卻發現敵人已佔據了附近一帶的山頭。經過殊死戰鬥,紅四師終因寡不敵眾而未能突破防線,參謀長金承忠壯烈犧牲。同時,敵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地跟進,紅軍原計劃的打敵一個師變成了與敵三個師交戰。激戰進行了一整夜,敵人憑著武器優勢,瘋狂抵抗。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毛主席在武山的故事
    9月23日,紅軍從哈達鋪出發,24日晨,主力紅軍離開駐地岷縣閭井晝夜兼程轉向西北方向,一天後進入武山。後經付家門、丁家門,跨過榜沙河進駐到渭河南岸的鴛鴦鎮。26日拂曉,紅軍開始分3路渡河。為掩護中路紅軍主力渡河北進,左右兩路紅軍分別佯攻隴西和武山縣城。當時,渡口處地勢開闊,水流平緩,水深只有一米左右,紅軍戰士捲起褲腿,很快就渡過了渭河。就這樣,紅軍巧妙地突破了敵軍精心布置的渭河封鎖線。
  • 《我的長徵》隊員抵達江界河大橋 強渡烏江
    隨後,隊員完成第10號任務令——《烏江渡口的昨天、今天、明天》,要求隊員在烏江渡口、江界河大橋等位置出鏡介紹當年紅軍強渡烏江的歷史故事、介紹使得天塹變通途的江界河大橋、介紹即將蓄水的構皮灘水電站。  江界河大橋就是紅軍當年長徵中的戰爭要塞地,如今已建成通暢的大橋,即將在此修建電站。橋面距水面達263米,水庫蓄水後水面上升150米,渡口遺蹟將淹沒於水底,此橋是亞洲第一的單跨橋。
  • 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開館
    中國軍網據解放軍報四川鄉城11月8日電 記者丁增義報導:為弘揚紅軍長徵精神,讓「藏漢一家親」的民族團結情誼永遠傳承發揚,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近日在四川省鄉城縣建成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是國務院扶貧辦、四川省政府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共同發起的「保護紅軍長徵遺址暨推動甘孜旅遊業發展工程」首批項目之一。紀念館布展期間,蕭克將軍之子肖星華捐贈了蕭克將軍使用多年的一批珍貴文物;建川博物館向紀念館捐贈了467件紅軍文物。
  • 上海兩個黨支部發出倡議:在紅軍長徵路上建紅軍小學
    上海兩個黨支部發出倡議:在紅軍長徵路上建紅軍小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9日 13:40 來源:青年報 為了銘記歷史,一批老紅軍的後代,不久前在北京發起了捐建希望工程紅軍小學的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 走進大墩梁...
    8月17日下午,「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來到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採訪。大墩梁戰鬥遺址位於會寧縣中川鄉,距縣城40公裡。現已建成的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是會寧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紀念碑前,媒體記者向紅軍英烈敬獻花籃並三鞠躬。隨後,大家認真聆聽了這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據了解,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後衛部隊5軍由通渭向會寧北進。
  • 【新長徵,再出發】桂村的「八音鍾」
    系列報導《新長徵,再出發》今天推出《丹桂村的「八音鍾」》。   央廣網昆明6月28日消息(記者張江元 李騰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走進柯渡鎮丹桂村,抬頭「丹桂紅軍村」五個大字十分醒目,進門後迎面是高聳佇立的紅軍戰士雕像,厚重的歷史感迎面而來。
  • 揭秘:指引紅軍長徵的三張地圖
    毛澤東在研究繳獲的地圖。  地圖在軍事行動中好比指揮員的眼睛,有了地圖的指引才能明確軍事行動的路線和方向。在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中,面對敵人的前堵後追,地圖,關係著幾萬紅軍的命運,決定著中國未來的命運。長徵途中發生的地圖故事,今天讀來我們不由得感慨軍事測繪對部隊行動的重要性。    簡陋地圖指引近萬紅軍過草地    紅軍測繪人員自1936年7月3日至8月11日,從四川甘孜縣城出發後,邊走邊繪製了「草地設營地圖」。
  • 江界河大橋是哪一年通車的?
    江界河大橋,位於甕安縣境內,馬(馬場坪)甕(甕安)遵(遵義)公路在江界河渡口上遊2公裡震天動處跨越烏江,烏江流經甕安縣的河段俗稱江界河,位於烏江中遊,全長52公裡,江界河渡口是烏江天險最險要處。橋位下臨險灘,江水咆哮於亂石堆中,聲如雷霆,數裡可聞,兩岸峭石臂立,高達300餘米,地勢十分險峻。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漫步在工農紅軍勝利會師園,會師樓、會師塔、將帥碑林、長徵勝利紀念館等在會師園中依次排開;紅軍總司令部舊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紅軍大學舊址、紅一紅二及紅四方面軍指揮部舊址、紅軍演講臺舊址在會師遺址中移步換景,莊嚴肅穆地向前來參觀瞻仰的遊人訴說著光輝的長徵革命歷史和無數先烈的英雄事跡,讓遊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壯烈場景。
  • 中國土城:將傾全城之力打造「紅培之都」
    、新長徵教育,、四渡赤水培訓學院和女紅軍紀念館等,就紅色旅遊文化資源和地方特色經濟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包括有:四渡赤水紀念館、青槓坡戰鬥遺址、政治生活館、女紅軍紀念館、紅軍醫院紀念館、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朱德舊居、劉伯承舊居、耿飈舊居、紅軍司令部駐址、紅三軍團司令部駐址、大埂上毛澤東指揮戰鬥處、土城渡口紀念碑、一渡紀念公園和一、二、四渡渡口等1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4個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