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精神 前行力量(二)———追尋紅軍長徵在芷江、靖州的故事

2020-12-12 掌上懷化

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觸傳承長徵精神。近日,記者走進芷江、靖州等地,繼續跟隨紅軍足跡,尋找紅色記憶,發掘長徵故事。

上坪紅軍烈士陵園和「便水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

便水戰役

便水位於芷江侗族自治縣與新晃侗族自治縣交界之處,當年,賀龍帶領的紅二、六軍團長徵時為打擊尾追的國民黨軍隊,曾在這裡組織了一次激烈的戰鬥,後在長徵史上稱為「便水戰役」。

8月7日,記者來到芷江新店坪鎮上坪村,來到「便水戰役」發生的地方,探尋當年那場激烈戰鬥的經過。

一塊紅二、六牛軍團便水戰役牛屎壠戰場舊址石碑立在村裡的公交招呼站旁,旁邊就是上坪村去往新晃方向的主幹道,這裡就是當時「便水戰役」發生的一個戰場。

「這條路在修路的時候填高了四五米,當時這裡的坡很陡,紅軍在這裡遇到了在山頭上的國民黨軍,雙方就打了起來,機關槍一直響個不停,在這裡犧牲了很多紅軍戰士。」76 歲的劉安成老人,就在招呼站旁開了間雜貨店,一聽說是來了解「便水戰役」的事情,就帶著記者走上招呼站旁的主幹道,說著從父輩那裡聽來的80 多年前發生的戰鬥故事。

1936 年,為解除後顧之憂,紅二、六軍團決定利用新晃、芷江交界處的有利地形,組織便水戰鬥,出其不意地包圍消滅敵人,為在湘黔邊界創建新的根據地爭取有利局面。

1 月5 日清晨,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紅六軍團第十六師、第十七師急行至對夥鋪一線,分散成「U」字形設伏,布好口袋陣,靜等敵人「鑽」進來。下午2 時許,敵先遣部隊抵達距離「袋口」兩百餘米路程的山林時,發現了設伏的紅軍部隊,便不敢前進,就地進行火力偵察。見計劃被敵人識破,紅軍指揮員當機立斷,決定將敵人壓入開闊地帶再一舉殲滅。

戰鬥就此打響。紅六軍團五個主力團從高山密林中直衝而下,槍聲、爆炸聲,震耳欲聾。強行軍一天的敵人遭此猛烈打擊,倉皇回竄至附近的牛屎壠高地。此時,敵人援軍趕到,死守高地頑固抵抗,戰鬥打得異常激烈。

危急時刻,紅二、六軍團領導緊急分析了敵情,決定改變戰鬥部署。紅二軍團第四師和第六師兵分兩路,計劃切斷便水渡口,再將敵攔腰折斷,逐塊消滅。

然而,當紅四師趕到便水渡口所在的荷葉塘一帶時,卻發現敵人已佔據了附近一帶的山頭。經過殊死戰鬥,紅四師終因寡不敵眾而未能突破防線,參謀長金承忠壯烈犧牲。同時,敵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地跟進,紅軍原計劃的打敵一個師變成了與敵三個師交戰。

激戰進行了一整夜,敵人憑著武器優勢,瘋狂抵抗。紅軍不怕大雪路滑,組成大刀隊、敢死隊,冒著槍林彈雨,組織了一次又一次衝鋒。雙方在各戰線上反覆拉鋸,打消耗戰已成定局。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繼續戰鬥對紅軍不利,1 月6 日黃昏以後,紅六軍團、紅二軍團先後撤出戰鬥,向貴州方向戰略轉移。

「便水戰役」,是紅二、六軍團長徵以來打得最激烈的一場戰鬥,敵我雙方傷亡都在千人左右。紅二、六軍團雖然未能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但也狠狠地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成功遏制了敵人窮追的步伐,使紅軍大部隊得以從容轉移黔東,粉碎了敵人揚言將紅二、六軍團消滅於湘黔邊界的計劃。

在距離戰鬥舊址1 公裡,上坪村南面園藝場的山坡上,屹立著一座被蒼松翠柏環繞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它就是為紀念在便水戰鬥中犧牲的紅軍而修建的,整個山坡也建成了上坪紅軍烈士陵園。

紀念碑的背後,安靜地躺著9 座紅軍墓。除了3 座墓碑有名字外,其餘6 座埋葬的都是無名烈士,只有墓碑上的紅五星,記載著他們生前的英勇與不屈。

「不能忘卻革命先烈們所做的犧牲,他們鼓舞著我們遇事不屈不撓,敢於拼搏。」上坪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建告訴記者,學校師生、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社會人士等每年會有近五千人次,來到上坪紅軍烈士陵園對烈士們進行緬懷和紀念。

上坪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建(左)向記者介紹「便水戰役」情況

「新廠戰役」紀念碑

新廠戰役

新廠,位于靖州東南部,南靠通道,西臨貴州。85 年前,紅六軍團長徵途中在這裡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在長徵史上被稱為「新廠戰役」。

8 月6 日,記者來到靖州新廠鎮鬥篷坡山頂上,只見藍天白雲、蒼松翠柏,一座高高的紀念碑巍然矗立,「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血紅的大字,令人肅然起敬。紀念碑的後側,「新廠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的遺骨就靜臥在這裡。

「這裡原來是我們羅家的宗祠,當年紅軍首長就是在這裡指揮『新廠戰役』的。」在紀念碑不遠處,有一座「新廠戰役」紅軍指揮所依舊保存完好,71 歲的羅德勝老人一直守護在這裡,他說,「當時,當兵的就住在家祠裡,蕭克、王震他們幾個領導就住在我們家裡,我奶奶負責給他們煮飯吃。」

「父親告訴我們,當時的戰鬥打得很激烈,他們遠遠地聽到,就像我們倒核桃在籮筐裡一樣『噠噠噠』響個不停。」羅德勝老人能清楚記得父親說的細節。

1934 年9 月18 日清晨,為打破敵人的「會剿」企圖,紅六軍團迅速撤離通道,向靖縣(今靖州)新廠地區疾進。9 月18 日晚,進抵新廠後,偵知湘敵何平部已尾追而來。紅六軍團綜合分析戰場情況後,判斷這支敵人遠離主力,孤軍深入,於是決定組織戰鬥,「吃掉」尾追之敵。

「新廠戰役」紅軍指揮所

19 日拂曉,天下起雨來。在新廠鎮金星村寨路屯的羅氏宗祠內,蕭克師長向紅六軍團全體指戰員進行了戰鬥動員。

按照頭一天的部署,紅軍戰士分布在各個戰略點:一個連的兵力在距離新廠十五裡左右敵人必經的謝家鋪擔任前哨;十八師五十二團控制巖崖山主峰及金星吊葫蘆兩個制高點,負責正面阻擊,並掩護主力從兩翼迂迴側擊敵人;大部分兵力分布於兩個制高點附近的善裡、皇甫、團頭、江邊、四鄉所一線;另有一部分兵力在靖縣縣城至新廠之間的西裡驛、巖山腳,通道與新廠之間的楊家衝以及哨團對面的江獺坳設防警線,以阻止可能由靖州和通道兩個方向來的增援之敵。

「口袋」之勢形成,只待敵人投網。

上午11 時許,紅軍前哨部隊在謝家鋪與從通道趕來的湘敵補充總隊第四團激烈交火,戰鬥打響。按照原定部署,紅軍前哨部隊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敵軍誤以為是少量紅軍後衛部隊戰敗而逃,便放膽緊追,並企圖搶佔巖崖山山頭全殲我軍,殊不知已深入紅軍「口袋」中心。一時間,隱蔽在山上的紅軍戰士,劈頭蓋臉給了他們好一陣密集的槍林彈雨。敵軍進退無路,只得依仗精良的裝備壯膽猛攻。紅軍火力全開,三次擊退敵軍猛烈攻勢。

此時,恰逢天降暴雨,敵軍乘勢想借雨霧迷濛之機,繞道我軍五十二團左側,妄想突襲巖崖山主峰。軍團首長乘敵人運動之機,立即組織全面反擊。令待命的十七師迅速沿巖崖山北麓向東迂迴,斷敵後路,並從外翼進攻;命十八師居高臨下,從正面阻擊攔截,使敵人完全置於我軍包圍之中。

那一天,英勇的紅軍戰士們眾志成城,一鼓作氣,從四面八方衝入敵陣,與敵人貼身肉搏。巖崖山崗上,號角震天,殺聲撼地。在紅軍銳不可擋的凜利攻勢下,下午四時左右,被圍敵人被殲殆盡,大部分逃敵也被紅軍生擒活捉。

紅軍的勇猛善戰讓趕來增援的湘敵補充總隊第三團聞風喪膽,竟龜縮在距戰場十餘裡的何家坪一帶,隔岸觀火,不敢貿然參戰。紅軍乘勝追擊,對外圍敵軍發起了攻擊,將其打得落荒而逃。

戰鬥勝利結束,山崗上紅旗飄揚,群情激昂。紅軍以極小的代價,贏得了斃敵200 餘人、俘敵300 餘人、繳獲槍枝300 餘支的重大勝利,有力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紅六軍團得以從容進入貴州,抵達清水江流域。

此戰史稱「新廠戰役」,雖歷時僅一天,但戰略意義十分深遠,是紅六軍團西徵以來進行的重大戰鬥之一。

時光荏苒,羅德勝老人不知跟多少人講述過當年的故事。通過了解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大家追憶了先烈的豐功偉績,感悟中國革命的艱辛奮鬥歷程,緬懷那些為了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獻身的英烈們。

「新廠戰役」發生在85 年前,卻依舊影響著現在的人們。

周培蓮拿出珍藏的銅板

一個銅板

金星村,就在「新廠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旁。

參天古木掩映之下,一幢青瓦白牆的木房,散發著一股桐油的清香,仿佛在靜靜地講述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85 年前,紅軍長徵經過這裡時,在這裡打了一場「新廠戰役」,也曾經有紅軍首長居住在村民家中,送給村民一個銅板,村民一直保留至今。

8 月6 日,記者走進靖州新廠鎮金星村,從村民凌貴銀的孫媳婦口中,了解當年發生的故事。

「來來來」,一見到記者,周培蓮略顯神秘地拿出來一塊摺疊得整整齊齊的手帕,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鏽蝕嚴重卻磨得光亮的銅板露了出來,「這就是蕭克軍長給我奶奶凌貴銀的。」

1934 年9 月18 日,紅軍長徵先遣隊紅六軍團從通道縣城轉至靖州新廠,湘敵何平部趕到通道撲空後,急向靖州追來。紅六軍團決定利用新廠的有利地形痛殲敵軍,指揮部就設在金星村的羅氏宗祠,軍團首長蕭克、王震等住在了宗祠旁邊的凌貴銀家。

當時新廠是交通閉塞的苗寨,村民對國民黨宣傳的「紅匪」又懼又怕。紅軍到新廠後,首長帶頭給村民幹農活,軍醫主動給村民看病,紅軍逐漸贏得了苗族同胞的信任。村裡不少人把糧食做成粑粑送給紅軍,一些婦女還給戰士們補軍裝、納布鞋。

凌貴銀本來已經躲到善理村的娘家,聽到紅軍那麼受歡迎,就帶著兒子回到了家裡。首長們正愁沒人做飯吃,凌貴銀便當起了炊事員,一日三餐,凌貴銀不辭辛勞,像對待親人一樣。

經過充分的準備並藉助群眾的情報支持,紅六軍團在9 月19 日痛殲來襲追軍,稍事休整後西入貴州。臨走前,蕭克將兩塊銀圓和一個銅板放在了凌貴銀手裡。他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絕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兩個銀圓是他們的食宿費,一個銅板是送給孩子的禮物。

凌貴銀反覆推辭但最後還是收下了。紅軍走後,兩塊銀圓在家裡困難的時候就花掉了,但是銅板被凌貴銀老人一直珍藏著,直到83 歲彌留之際時又將銅板託付給孫媳婦周培蓮保管。

周培蓮說,她一直將奶奶臨終前的囑託銘記在心。她現在才曉得那個紅軍首長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克將軍,她覺得這是她家與紅軍的緣分,她會把紅軍用過的東西都保管好,同時還會把這段紅色故事講給子孫們聽,把銅板當傳家寶珍藏下去。(圖/文 本報記者 楊智偉 通訊員 劉傑華 蔡倩 劉琴慧)

記者手記:

戰鬥硝煙早已消散,但80 多年前的紅軍戰鬥的場景依稀能辨。「便水戰役」「新廠戰役」「一枚銅錢」折射出的長徵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萬裡長徵路,裡裡興國魂。兩萬五千裡徵程,紅軍翻越了皚皚雪山,走過了茫茫草地,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究竟有多少年輕的軀體被黃土覆蓋,有多少對未來的憧憬被沼澤淹沒。那些沒有姓名的墓碑面朝南方,望著他們遙遠的家鄉和一路拼殺過來的萬水千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80 多年過去了,歷史不會忘記那些長眠於此的烈士,是他們換來了今日的美好與繁榮。他們用鮮血鑄就的精神豐碑永遠高高矗立,激勵著我們堅定理想、砥礪意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相關焦點

  • 福建各地「開學第一課」: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長徵精神
    9月1日,在開學的第一天,福建各地中小學精心組織開展了「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圍繞長徵精神,講述紅軍故事,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少年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迪、立志做紅色傳人。  本次教育活動以「學長徵精神,做紅色傳人」為主題,主要開展下列活動。一是組織開展「長徵故事我來講」演講比賽活動。9月23日,各中小學校擇優推薦1名學生參加全區講述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徵期間感人故事,或中國人民在偉大的長徵精神激勵下,不斷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感人故事的演講比賽。二是組織開展「長徵」詩詞經典誦讀活動。
  • 分享長徵故事,踐行紅軍精神
    2020年8月21日上午9時,由六安市統戰部、六安市政協民宗委、六安市婦聯聯合舉辦的女性素質提升工程之黃聖鳳長徵故事讀書分享會,在市政協常委會議室如期召開。參加讀書會的有市婦聯部分領導、市女企業家協會、市愛心聯盟公益聯合會、市女書法家協會選派20名優秀代表、市愛心媽媽公益協會選送80餘名優秀代表,並有10多名學生小記者,共110餘人參加此次會議。
  • 商丘天元幼兒園:追尋紅色記憶 繼承紅軍精神
    增加孩子的動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激勵孩子勤奮學習、大膽實踐、勇於創造。11月4日,商丘天元幼兒園舉辦紅色經典再現文藝匯演。商丘天元幼兒園園長孫曉華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體驗當年紅軍長徵途中經歷的艱難險阻,會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紅軍長徵在湖南》《湖南紅色地圖》正式出版發行
    為了進一步推廣湖南的紅色資源,保護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精神,學習革命傳統,陶冶愛國情操,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牽頭指導、湖南出版集團策劃和監製、湖南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的《紅軍長徵在湖南》《湖南紅色地圖》於近日正式出版發行。
  • 「學長徵精神 做紅色傳人」主題活動剪影
    「學長徵精神 做紅色傳人」主題宣傳活動。     並希望大家時刻學習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長徵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接著,活動便進入了文藝表演環節。本次表演,無論是從服裝上還是形式內容上,都緊扣「學習長徵精神,做紅色傳人」主題。有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大合唱,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毛澤東長徵詩詞朗誦,強而有力、渲染力強的歌舞表演以及感人至深的長徵故事講述。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在中宣部和總政治部的直接組織下,經過眾多黨史專家的論證修改,這一展覽展現了驚天動地、氣吞山河的歷史畫卷,揭示了穿越時空、震古爍今的長徵精神,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    走進展覽,走近長徵。珍貴的文物,翔實的史料,感人的故事……我們感受到一次驚心動魄的精神之旅,我們獲得的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徵的現實力量。
  • 陝西省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中央紅軍長徵...
    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85周年,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12月14日至15日,陝西省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85周年」交流座談會在甘泉縣勝利召開。
  • 人民日報"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掃描
    「追尋長徵足跡,見證信仰力量,講述紅色傳奇,是增強『四力』的好機會。」90後記者劉佳華認為,「再走長徵路」,關鍵在「走」,這也是此行最大收穫。在廣西全州縣才灣鎮才灣村米花山下的紅軍烈士墓前,劉佳華採訪75歲的蔣石林老人,聽他講述一家三代守護紅軍墓的故事。
  • 迎接建黨百年「紅色故事會」走進桂林
    雖然湘江戰役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它所迸發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時空,深植時代……」11月10日晚,「追尋——— 迎接建黨百年『紅色故事會』」走進桂林,在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為廣大師生和市民觀眾送上一堂蕩滌心靈的紅色教育課程。    故事會以廣西黨史專家講解《長徵是一場理想信念的遠徵》開場。
  • 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新華社武漢8月8日電 題: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  新華社記者宋振遠、徐海波、孫少龍、王若辰  滾滾長江水,巍巍大別山。  綿延近400公裡的大別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駐地所在。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毛主席在武山的故事
    房主費孝忠的孫子、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費夫平介紹說:「聽爺爺說,當年紅軍部隊長徵走到費家山、水家溝一帶過夜,當時村子裡只有二三十戶人家,毛主席到我們家住了一夜。這張八仙桌和木盤就是他當年用來辦公的。」  費夫平回憶,小時候,奶奶經常會給他講這段故事。當年紅軍上費家山村之前,村民們遠遠就聽到山下傳來槍聲,以為是土匪來了,紛紛逃到山上的大堡子里躲了起來。
  • 紅色之美丨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紅軍長徵勝利景園位於會寧縣城東南的桃花山上,是一處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瞻仰憑弔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勝地,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和紅色旅遊文化價值。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重慶市採訪活動首站來到綦江,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共同踏上「紅軍橋」,追尋紅軍足跡,感悟長徵精神。1935年1月21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大部隊長徵從此橋經過,到達石壕。紅軍在石壕期間,紀律嚴明,深得群眾擁戴和讚揚。現年57歲的陳文全是綦江區石壕鎮高山村村民,家就住在這座橋附近,他爺爺當年親眼目睹了紅軍過橋到石壕的這段歷史。陳文全從小聽爺爺講故事,常聽說紅軍在農民家借灶做飯時,親自挑水、劈柴,不給主人添一點麻煩,開拔前都要幫老鄉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
  • 「追尋歷史足跡 傳承紅色精神 爭做新時代好隊員 」
    — 鳳集少先隊員們暑期在行動 為了緬懷先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傳承紅色精神,同時進一步增進親子感情,2020年8月28日上午,鳳集小學2015級3班的少先隊員們和家長奔赴「灌陽縣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開展了一次「重溫崢嶸歲月 傳承紅色精神」親子社會實踐活動。
  • 弘揚紅軍精神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延安富縣茶坊鎮榆林橋戰役紅軍小學
    弘揚紅軍精神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延安富縣茶坊鎮榆林橋戰役紅軍小學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全國紅辦和市縣關工委的安排和要求,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發揮紅色基因鑄魂育人的積極作用,使紅軍精神、延安精神的紅色基因滲進學生的血液
  • 是什麼力量讓紅軍用腳走完兩萬五千裡長徵?
    ■新華社記者 屠國璽「是什麼力量可以讓紅軍用腳走完兩萬五千裡的路程?」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先後進行長徵。在長徵途中,紅軍突破烏江天險、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了上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縱橫10餘省份,最遠的行程25000裡,最後勝利到達陝甘寧地區,紅軍主力部隊會師。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長徵故事,掰碎了講給95後、00後聽!上音《長徵組歌》復排探班
    院長廖昌永則表示:「這是一個集體學習、接受長徵精神鼓舞與洗禮的課堂」。致敬英雄,兩代年輕人隔空對話《長徵組歌》是肖華上將作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組織晨耕、生茂、唐訶、遇秋等四位著名作曲家合作譜曲的大型聲樂套曲。作品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陝北的長徵路,是一部採集不同地域民族音樂曲調的集大成紅色經典。
  • 銘記長徵史詩 傳承長徵精神
    銘記長徵史詩 傳承長徵精神 ——雅安紅色文化旅遊點位推薦 時間:2018-06-07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會寧自此和瑞金、遵義、延安一樣,成為紅色聖地。沿著312國道車行至六盤山腳下就到了會寧縣城,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紅軍會師為什麼會選擇在會寧呢?據說背後還有一段故事。1936年中共中央在陝北討論三軍會合地點,毛主席說,紅軍三大主力會合地點一定要慎重考慮,要選擇一個好地方。當時周恩來說,會寧是隴東重鎮和交通樞紐,建議在會寧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