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時空看長徵》(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王新生著)是著名長徵史學者王新生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的獻禮之作,這也是出版界新近出版的一部權威反映紅軍長徵史的優秀讀物。
王新生從事中共黨史工作和研究30多年,紅軍長徵史的研究是他的主項之一。1996年,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60周年時,他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的《紅軍長徵史》寫作,執筆撰寫了第九章、第十章。該書獲得了國家圖書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6年,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時,他作為執行主編,負責編輯了《紅色鐵流》《今日長徵路》《長徵圖鑑》等圖書。這些年來,王新生還撰寫了《關於紅一方面軍長徵裡程的幾個問題》《共產國際與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決策》《朱德與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任弼時對紅軍長徵的重大貢獻》等數十篇論文,是長徵史研究的資深學者。
全書分「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略轉移」、「粵北湘南,湘江之戰,轉兵貴州」「轉兵貴州,實現歷史性轉折」「會師、北上、分離」「落腳點,奠基禮,陝甘紅日」「甘孜城,會寧城,將臺堡」六章。該著集政治性、可讀性、普及性、生動性、系統性、完整性、全景式之特點展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人類歷史上罕見、無與倫比的軍事行動。該著觀點正確、主題鮮明;結構合理、邏輯嚴密;夾敘夾議、史論結合;懸念迭生、閱讀輕鬆。在內容上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學術性,在述史形式上既有手法突破,又適合不同讀者群閱讀。
一、長徵,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長徵,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陸續從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地區進行的戰略大轉移。
中國紅軍長徵的勝利,揭開看中華民族歷史新的一頁;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座巍巍豐碑!80年過去了,世界發生巨變,中國的發展成就前所未有,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一些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出生的青少年,正確理解和認識長徵有很大難度。而要把紅軍光榮革命傳統和長徵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就必須為這個廣大群體提供適合其閱讀和學習的長徵信史,以幫助他們正確理解和認識紅軍長徵,從而樹立為國家民族發展、繁榮、強大貢獻自己力量的遠大志向。
通讀全著可以看出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們所完成的這一舉世無雙、驚心動魄的遠徵,在中國人民中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長徵所表現出的不畏千難萬險的革命英雄主義,已經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在人類活動史上樹立了一座無與倫比的豐碑。長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驕傲,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是在革命遭到嚴重挫折時開始的。初期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軍事指揮,使黨和紅軍面臨著絕境;後期又現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並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在整個全程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可以說,各路長徵紅軍,每走一步,都是險象環生。在長徵關節點上,若一步走不好,則有滿盤皆輸、全軍覆滅的危險。然而,所有的危險、所有的艱難險阻,都被紅軍戰勝了、克服了。四路紅軍隊伍,儘管出發地點不同,儘管付出了巨大代價,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都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全部落腳於同一塊蘇區,即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後期僅存的陝甘寧蘇區。
為了弄清中央紅軍主力為什麼進行長徵?為什麼從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第一、三、五、八、九軍團8.6萬餘人撤離中央蘇區開始。作者為了讓讀者了解這個問題,不惜筆墨介紹了中央蘇區的由來、李德任中央蘇區軍事顧問的由來、紅軍一步步退卻,最後丟失蘇區的歷史背景。
中央蘇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他們向紅軍輸送了大批優秀兒女,根據地人民給了紅軍最大限度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也為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
曾經蓬勃發展的中央蘇區,葬送在「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之手,可以想像到紅軍將士離開中央蘇區時的心情。
1934年10月10日17時,中共中央、中共革軍委率領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別由瑞金田心圩、梅坑地區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由此,中央紅軍主力開始戰略轉移。所有參加戰略轉移的人員共約8.6萬餘人。這麼多兵力集結在一起,在紅軍史上是空前的,「十送紅軍」場面是悲壯的。
二、戰略轉移,路在何方
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關係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央紅軍的命運,關係到全體紅軍的命運,關係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
可以說湘江之戰,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最慘烈、最驚心動魄的一戰。中央紅軍突破了蔣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其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只剩下3萬多人,付出沉重代價,紅軍血染湘江。
湘江之戰,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最低谷。
一名如探險家一般來到陝北保安成功採訪中共領袖和一些著名的紅軍將領的美國人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徹著一切,他們不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在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徵的歷史中。
中央紅軍過湘江後,只是暫時擺脫了險境。實際上,更危險的情況還在後面。「左」傾教條主義者思維,總是樂觀估計形勢,低估敵人能力,在思考問題時採取形上學的方法,對事物是以不變的方式來看待。李德不會想到,沒有碉堡,蔣介石可以修碉堡。四道碉堡線在等待著紅軍,硬朝既定方向進軍,紅軍的損失將要比湘江之戰要嚴重得多,甚至是全軍覆滅!
同蔣介石打了十年交道的毛澤東憂心如焚。他知道蔣介石在湘江之戰沒有達到消滅紅軍的圖謀之後,肯定不會善 罷甘休。由於中央紅軍要與紅二、紅六軍團在湘西北會合的目的已經很明確,毛澤東判斷,蔣介石一定會在紅軍前進方向上設置更多封鎖線,而且情報已經說明,蔣介石已經調動了五倍於紅軍的強大兵力,形成了一個大口袋,如果再堅持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無疑就是將紅軍往虎口裡送。中央紅軍若轉兵貴州,一方面可以打亂國民黨軍圍殲紅軍於進軍湘西途中的計劃,另一方面可以各個擊破戰鬥力弱的黔軍,與紅四方面軍和紅二、紅六軍團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有利於 以後的戰略發展。鑑於此,毛澤東提出放棄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的主張。毛澤東的主張得到了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朱德的贊同。轉兵貴州,紅軍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紅軍鬥爭呈現新轉機。
三、長徵中鮮為人知的幾次會議
歷史性會議,決定了紅軍的歷史走向,也決定了中國的道路。
通道會議,長徵途中的一次臨時緊急會議。毛澤東提出轉兵貴州。李德最高軍事指揮權已受到挑戰,黨和紅軍的命運悄然出現轉機。通道會議是毛澤東自寧都會議被排擠出紅軍領導崗位後,第一次在討論軍事問題的會議上有發言權,也是他的主張第一次得到大多數同志的贊同。
改變戰略方向的黎平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討論中央紅軍以後戰略方向問題。會上爭論激烈,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根據與會多數同志的意見,決定採納毛澤東的主張。黎平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黎平會議,是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後第一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表明中央紅軍長徵後的領導體制以開始發生變化。從黎平會議開始,黨內的政治生活,由不正常開始正常,由博古、李德的專斷開始走向中央政治局集體領導。在歷史的緊要關頭,黎平會議改變中央紅軍戰略進軍方向,邁出了走向長徵勝利的關鍵一步,也為遵義會議的召開邁出了堅實一步。黎平會議放棄湘西北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決定在川黔邊地區建立新根據地,打亂了蔣介石的部署,將十幾萬國民黨軍甩在了湘西,從而避免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數萬名紅軍幹部、戰士覆滅的命運。
跨年度的猴場會議。1934年12月31日夜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場召開會議。這是中央紅軍長徵中跨年度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猴場會議上重申紅軍應在川黔邊地區先以遵義地區為中心建立新的根據地的主張。多數與會者贊同這個意見,再次否定李德、博古的錯誤主張,決定紅軍立刻搶渡烏江、攻佔遵義。猴場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猴場會議最終確定了中央紅軍的戰略方向問題。從通道會議開始,到猴場會議止,中央最高領導層關於中央紅軍戰略方向問題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句號。強渡烏江,是中央紅軍進入貴州後,遇到的第一個嚴峻的考驗。這個考驗以漂亮的成績得到通過,預示著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即將到來。
鞏固和發展遵義會議成果的扎西會議。扎西會議成果表明,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之間工作相互配合順利。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三天: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就在這三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這就是閃耀著永恆光芒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作為實現中國共產黨偉大歷史轉折的會議永載史冊。而作為這一偉大事件的發生地遵義,也在歷史上刻下了永恆的名字。過去人們很少知道的中國西部城市,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革命歷史名城。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展現了他無私坦蕩寬闊的胸懷。在生死攸關的歷史關頭,為了挽救黨和紅軍,勇於解剖自己,敢於承擔責任,我們不能不為他這種偉大精神而感到由衷的欽佩。他不愧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遵義會議能夠開得成功,周恩來功不可沒。
爭論最激烈的苟壩會議。眺望著歷史的背影,我們不禁為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智慧和高尚品格所折服。毛澤東堅持正確的主張,終不放棄;周恩來不專權,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從諫如流;張聞天用人以長。他們可能有不同意見,甚至發生嚴重爭論,但事後能夠冷靜反思,找出最佳解決方案。他們可能個性不同,卻能短長互補,形成一個和諧的領導集體。
毛澤東嚴厲批評林彪的會理會議。會理會議,中央主要討論林彪給中革軍委寫的一封信。四渡赤水以後到會理期間,在中央紅軍領導層中,泛起一股小小風潮。遵義會議以後,教條宗派主義者們並不服氣,暗中還有不少活動。忽然流傳說毛澤東同志指揮不行,要求撤換領導。林彪就是起來帶頭倡議的一個。林彪不聽聶榮臻的勸阻和批評,寫了一封信給中革軍委,要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隨軍主持大計,請彭德懷任前敵指揮。遵義會議後,危急複雜的形勢,瞬息萬變的軍情,毛澤東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藝術在付諸行動中由於出現某些不足,一時還不被黨和軍隊的一些領導同志所理解,出現不同看法,也是難免的。但會理會議批評了錯誤意見,統一了認識,維護了團結,鞏固了毛澤東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決定繼續北上,同紅四方面軍會合。經過會理這股小風波,中央紅軍又更加定地邁上了新的徵途。
此後的兩河口會議、沙窩會議、蘆花會議、俄界會議、哈達鋪會議、榜羅鎮會議等,都在扭轉著紅軍的歷史走向。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幾次會議上,無私無畏,敢于堅持真理,衝破教條主義的束縛,善於總結教訓,糾正軍事指揮錯誤,從而為實現偉大歷史性轉折,領導紅軍長徵取得勝利作出卓越貢獻。
四、顧全大局、團結一致貫穿長徵始終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中國共產黨特別強調全黨、全體紅軍的團結。對於犯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同志,團結他們一起工作。他們一時想不通,讓其在工作中、在事實對比中認識過去犯的錯誤、改正錯誤。張國燾搞分裂,中共中央從大局出發,一方面儘量團結他,爭取他率領紅四方面軍北上;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視團結紅四方面軍的其他同志,使他們認識到北上是唯一正確的出路。由於各路紅軍顧全大局,團結一致,互相配合,互相策應,互相幫助,才使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計劃一次次化為泡影。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胸懷大局,團結一致,與國民黨和各派軍閥各有私利、相互爭鬥情行,形成鮮明對比。
紅二十五軍和紅二、紅六軍團是顧全大局的典範。紅二十五軍自己有根據地,且有發展潛力,並非待不下去,非撤離不可。紅二十五軍主動離開根據地,再踏徵程,是一個顧全大局,舍小我,為大我的行動。但為了革命更大發展,為了新的任務,紅二十五軍堅定西徵北上。
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人率領下,紅二、紅六軍團告別他們經過艱苦鬥爭創建的根據地,告別患難與共的父老鄉親,開始長徵。他們留下來,可以打出自己的小天地。邁開腿繼續朝前走,將是艱苦卓絕的新徵程,迎接他們的將是金沙江,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和令人恐怖的草地。歷史關鍵時刻,紅二、紅六軍團顧全大局,毅然第三次進行戰略轉移。這也是最後一支進行長徵的主力紅軍。
五、不應遺忘的歷史細節
毛澤東帶頭遵守民族紀律。長徵途中,毛澤東等領導人帶頭遵守民族紀律,為紅軍部隊作出表率。軍委縱隊經過貴州劍河縣附近一個村子時,見路邊有一位老婦人和一個小孩子身穿薄薄的單衣,倒在路邊,氣息奄奄。經過詢問,得知老婦交完地租後,沒有糧食吃,靠在路邊討飯為生。由於氣溫驟降,得知老婦並且早晨又沒吃飯,所以暈倒在路旁。毛澤東聽了老婦的情況後,當即從身上脫下毛線衣,並從行李中拿出一條被單,送給老婦。他還命人送給老婦白米一鬥。老婦千恩萬謝,目送毛澤東等走了很遠很遠。
桌上被震倒熄滅的小馬燈。黎平會議決定採納毛澤東的主張西進渡烏江北上。周恩來把黎平會議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譯文給李德送去。李德看後大發雷霆,用英語和周恩來吵起來。向來溫和爾雅的周恩來,這一次無論如何也壓不住心中的火氣,同李德拍了桌子。由於用力很大,擱在桌子上的小馬燈都被震得跳了起來,倒在桌子上,熄滅了。警衛員範金標趕緊又把馬燈點著。
紅軍不是石達開。奪取瀘定橋,中央紅軍全部由瀘定橋勝利通過大渡河。1935年6月3日,紅一軍團政治部辦的《戰士》報第186期刊登了《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一文,稱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開始了渡河勝利的第一步」;廖大珠等22名英雄佔領瀘定橋,「取得了渡河全部勝利的保證。」
歷史記下了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的名字:熊尚林、羅會明、劉長發、張克表、張桂成、蕭漢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發秋、曾先吉、郭世蒼、張成球、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但歷史卻沒有留下飛奪瀘定橋的除廖大珠以外的其他21名英雄。這些英雄的名字沒有見到文獻的記載。
現在,我們很難理解飛奪瀘定橋的廖大珠等22名紅軍勇士,是怎樣在鐵索橋上鋪的木板被敵人拆除的情況下,全然不顧下面奔騰咆哮的大渡河、一失足即掉下被湍急的河水吞沒的危險,冒密集的子彈,攀著鐵索過橋,消滅了對面橋頭的敵人,控制了瀘定橋的;現在,我們很難想像身著單薄的衣服,吃不飽肚子,身體虛弱的紅軍指戰員,是怎樣翻過那個海拔4000多米、有著「鳥兒飛不過,人不攀」的「神山」之稱的大雪山——夾金山的;現在,我們很難想像紅軍突擊隊用竹子紮成的簡易竹筏,夜間偷渡貴州第一大江——烏江,從而為大部隊突破烏江天險創造條件的。
貴州大定開明紳士彭新民。紅二、紅六軍團積極開展的統一戰線工作,成就非凡。貴州大定開明紳士彭新民,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大革命時期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在外遊學期間,他親眼目睹國民黨政府的反動腐敗,逐漸產生了同情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紅軍到大定後,他出任「擁紅會」主任,積極動員青壯年參加紅軍,協助紅軍籌糧籌款。賀龍路過大定時,親自到他家中看望,鼓勵他為勞苦大眾的利益繼續奮鬥。紅二、紅六軍團撤離大定後,彭新民因妻子剛生完小孩,為照 顧妻子沒有及時轉移,不幸被國民黨軍萬耀煌部抓住。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彭新民堅貞不屈,從容就義,時年僅34歲。歷史不該忘記「彭新民們」。
「同志們,跟著毛主席前進,北上抗日!」開國少將,時任紅五軍團第十三師第三十七團政治委員謝良在回憶中講了一個感人的故事。第三次翻越夾金山時,謝良聽到不遠的地方傳來一陣「老班長!老班長!」的呼喊聲,抬頭一看,前面路旁圍著一堆人。他心想,不好,急忙趕過去,只見第一連的炊事班班長老劉面色蒼白,躺在雪地上,已經不省人事了。一連指導員俯下身子大聲喊道:「老劉!老劉!」開始,老劉沒有任何反應,後來才微微睜開眼睛,蠕動下嘴唇,用微弱的聲音說:「指導員,我對不起黨,沒有能夠堅持到底……」謝良安慰他說:「老劉,不要緊的,你會好的!」老劉強睜著眼,轉向謝良,說:「政委,我……不行了,過不去了。」突然,他一隻手顫抖著伸進口袋,拿出一個手絹包著的東西,塞到指導員手裡,然後微微一笑,斷斷續續地說:「同志們,跟著毛主席前進,北上抗日!」這最後這一句話,耗盡了老劉的體能,他緊閉雙眼,任同志們打聲呼喊,再也沒有睜開眼了。一連指導員把手絹遞給謝良,謝良打開一看,裡面包的是兩張用舊了的中央蘇區的鈔票和一塊銀元,還有一張小紙條,上面有兩行模糊的鉛筆字:「如果我犧牲了,這是我最後一次黨費。」謝良沒有想到,老劉竟把他保存得這樣長久,而在這長徵途中,在雪山的狂風暴雪中交出了它……直到他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肩上還挑著一副重擔!
這個感人故事,詮釋了紅軍翻越夾金山所體現的精神,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品味。
請記住這些省城、大山、數據。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從1934年10月開始,至1936年10月結束,兩年時間,742份日日夜夜。先後出發的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像四條滾滾的紅色鐵流,途徑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等14個省,匯聚在中國西北部的陝甘寧蘇區,總的裡程達6.5萬裡。在此期間,紅軍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又稱亞克夏山、馬塘梁子)、倉德山(又稱昌德山、昌德梁子)、打鼓山(又稱拖羅崗、施羅山、塔魯崗)、虹橋山、鷓鴣山、格達梁子、黨嶺山、折多山、羅鍋梁子、剪子灣山、卡子拉山(又稱喜委拉卡山)、玉龍雪山、大雪山、小雪山、茨布臘山、扎拉牙卡山、藏巴拉雪山、東隆山、米拉山等20多座雪山,穿越數百裡的茫茫水草地,渡過數十條大江、大河;共進行重要戰役、戰鬥近600次,其中,師以上規模的為120次;攻克數十個險關要隘,攻佔100餘座縣城;犧牲營以上幹部430餘人,衝破了國民黨軍上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長徵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戰勝一切艱難困苦、戰勝一切敵人,贏得光明未來的決心和英雄氣概。
閱讀該著,感悟苦難輝煌。我們也仿佛走進了80多年前的歲月,同紅軍一道,跨越萬水千山,闖過無數險關要隘。在我們的耳旁,不時地響起中央紅軍突破敵人封鎖線,尤其是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時那猛烈的槍炮聲、人喊馬嘶聲;不時響起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同博古、李德爭論紅軍戰略進軍方向的聲音;眼前不斷浮現出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嚴肅批評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徵開始以來「左」傾軍事指揮錯誤的場面,不斷浮現紅軍廣大幹部、戰士邁著堅定的步子,爬雪山、過草地,勇往直前的情景。紅軍長徵的偉大業績、革命先輩的英勇奮鬥精神,時刻感染激勵著我們。可以說,閱讀的過程,也是我們靈魂又一次得到淨化的過程。
長徵是黨和人民軍隊的創造的輝煌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我們需要當年的革命傳統,需要發揚紅軍長徵精神。長徵是永遠不能忘卻的歷史,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穿越歷史時空,了解和認識長徵的偉大意義。
長徵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壯舉,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英雄史詩,在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長徵鑄造了偉大的長徵精神,是保證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寶貴的財富,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新的偉大長徵。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徵的光榮傳統,繼續把前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