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摒棄「謀人不謀事」的功利心態

2020-12-17 人民網

  在一些機關和單位,有的人「會來事」。所謂「會來事」,並不是幹工作上的正事、做業務上的實事,而是使盡渾身解數攀領導、拉關係、撈資本,說穿了,是謀人不謀事。

  「謀人」與「謀事」,一字之差,卻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價值觀念。「謀事」出於公心,謀的是事業發展、公共利益;「謀人」常出於私心,謀的是官帽權位、一己私利。

  現實中,不乏這樣的對比。一些「會來事」的幹部,懶於做事、善於作勢,自己不幹事,卻「音量」不小。而那些埋頭苦幹的幹部,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成天想的是問題難題,顧不上人情世故。

  「會來事」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說明「謀人不謀事」的歪風還相當有市場。在一些人看來,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見效慢、周期長,更何況幹事有風險,即便幹成了也未必有人知道。「謀人」則不同,八面玲瓏、忙於應酬,「做得好不如說得好,說得好不如拍得好」,往往一本萬利、事半功倍。

  如果任由「謀人不謀事」盛行蔓延,拉關係之風就會趁勢而起,荒廢了責任田、傷害了事業心。一些人的思想認識也會發生蛻變,認為「謀人者治人,謀事者治於人」,幹事不如討巧、「謀人」才是王道。更有甚者,自己不幹事,對幹事的人卻妒火中燒,「茶碗一端,說話無邊;香菸一點,專說人短」,不當運動員,只當裁判員,只吹哨不上場,渙散了工作的鬥志,汙染了務實的風氣,破壞了健康的政治生態。

  古人云,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謀人」固然能獲得一時之利,長期來看必然「心勞日拙」。因為不幹事,自然虛談廢務、能力不足;因為拉關係,不免心浮氣躁、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最終,「謀人」會呈現一副顢頇無能的面孔,領導不喜歡、群眾不滿意。「謀事」儘管暫時坐了冷板凳,但踏踏實實幹工作、一心一意謀事業,做出來的成績有目共睹,這才是贏得領導賞識和群眾認可的硬資本。

  任何夢想,只有靠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努力,才能最終實現;一個組織,也只有謀事的人越來越多,才能朝氣蓬勃。從選人用人的角度來考慮,領導幹部也需要更多謀事的人,組成一支善於攻堅克難的人才隊伍,解決問題、做出成績。

  摒棄「謀人不謀事」的功利心態,形成務實之風充分湧流、幹事之才競相迸發的局面,政治生態才會不僅天朗氣清,而且奮發有為。

 

    相關閱讀:

    人民日報:改進作風就是要淨化政治生態

    人民日報評論員:改進作風 踏石留印

    人民日報:反腐倡廉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政治紀律決定政黨力量——從嚴治黨新觀察之四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從嚴治黨新觀察之一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摒棄功利的「傍名頭」心態
    原標題:摒棄功利的「傍名頭」心態(評論員觀察)   騙子的破產,值得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創業者、開拓者引以為戒,去偽存真固然重要,認真參悟走正路、行大道的道理則更為重要      英國人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在中國的「行騙」經歷,一周來不斷被媒體曝光。
  • 人民日報刊文:摒棄「恐美崇美」心態
    人民日報6月11日刊登常盛署名文章《摒棄「恐美崇美」心態》,以下為文章全文: 人民日報截圖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是以一種沉著冷靜、從容自信的心態走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中國人民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鑄就的精神品格。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有我、無我與忘我
    如果承擔責任時往後縮,推動發展時往後站,出了事總是先把自己撇得一乾二淨,如此不知有我,又怎能不貽誤發展機會、把問題和矛盾擊鼓傳花?   老子《道德經》裡面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面對功名利祿太把自己當回事,面對榮辱得失太執著於自我,必然心為物役、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大德必得其壽
    但也必須看到,人是否長壽,取決於身體的健康,也取決於心理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則更是這樣定義健康: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活動適應性良好外,還要加上道德健康。唐代名醫孫思邈亦說:「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有調查顯示,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經常為別人做好事的人,容易健康長壽。凡此,均表明道德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可輕忽。   孔子說,大德必得其壽。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跑在時間前面
    高質量發展不能求速成,無論城市建設還是經濟發展,浮躁功利都是大忌。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時曾指出,「方法對頭是效率,減少失誤也是效率」。穩紮穩打、快步小跑,成熟一個推進一個,辦一件事成一件事,不失為更為睿智和高效的行事方式。細火慢燉得真味,日月雕琢成山河。慢不一定代表低效和停滯,慢功其實就是實功。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巧詐不如拙誠
    善用謀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以巧見長,足以成就一番事業;不善謀略,凡事以拙力抗衡,不僅會弄巧成拙,還會貽笑大方。然而,謀略固然精妙,但什麼該謀、什麼不該謀,什麼時候該謀、什麼時候該實,是謀出一官半職、還是謀成千秋事業,謀略不同,影響大不相同。而「謀」與「詐」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很多時候用謀不當,巧謀便會成為巧詐,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 人民日報:學術不能成為功利的奴隸
    這是許多人難以企及的。提起學術研究,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詞是象牙塔,聖潔而神秘。   近20年,發生在我國學術界的種種學術失範、學術不端、學術腐敗行為,已讓人們心中的神聖殿堂轟然倒塌,淨土不淨、學術無學、假冒偽劣產品泛濫,使學術界由象牙塔變身為名利場。淨化學術環境,治理學術不端,重塑學術尊嚴,不僅是一些有識之士的呼聲,也是廣大群眾的渴望。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瘋狂奧數,為何屢禁不止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瘋狂奧數,為何屢禁不止 2012-08-21 來源:《人民日報》   當暑假變得越來越像「第三學期」,奧數也變得越來越像中國孩子的必修課。
  • 君子善謀,謀事,先從謀失敗開始
    一個人行走於世間,首先要把自己立起來,頂天立地好男兒,坦坦蕩蕩走四方。但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充滿了骨感之美。當吃一頓飯都成了問題時,是選擇眼前的苟且,還是依然執著地懷揣著詩與遠方?所以君子行世,首先要學謀,謀定而後動。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 。
  • 摒棄功利才能出碩果
    摒棄功利才能出碩果 發表時間:2011-09-22   來源:湖南日報面對這種驕人的業績,袁隆平老人依然不滿足,他依然朝著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而努力。他甚至表示,「到100歲我也還想在田裡」。  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夠在如此高齡之時還對超級水稻的研究傾注心血,之所以用艱辛換取了成功的碩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摒棄了世俗的功利觀。在老人看來,搞研究的人,能出新成果,能為社會作貢獻,才是最有價值的。  功利和浮躁,是科研的天敵。
  • 摒棄觀望心態 務必主動查擺自身存在的問題,學思踐悟,做好先學先改
    原標題:摒棄觀望心態 務必主動查擺自身存在的問題,學思踐悟,做好先學先改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的一次自我「淬鍊」過程。縣級作為第二批開展主題教育的單位,部分黨員在先學先改中出現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學和改不及時、內驅動力不足等問題。  部分黨員認為,主題教育主要是針對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所開展的,與普通黨員關係不大,可以「緩一緩、歇一歇」,滋生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望心態。
  • 人民日報:讀書的「功利」是讀厚人生
    讀書的「功利」就在於要多去讀那些提升自身品位、給人啟發的書。而不是像少數領導幹部那樣,沉迷於風水方術、炒股秘笈,或者是官場要訣這類庸俗的書籍         關於讀書,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人民日報行與思:音樂不是「功利的和弦」
    婉轉悠揚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慷慨激昂的交響樂《紅旗頌》……前不久,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大型音樂講座「高雅音樂在校園——交響樂鑑賞公開課」上,演奏者飽含激情,聆聽者如痴如醉,時而沉迷其中,時而掌聲雷動。無論演奏者還是聆聽者,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砥礪篤定自若的心境
    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每每讀到白居易的這首詩,總是讓人心生感慨。大多數人越老越怕添新歲,詩人卻與眾不同,面對新春歡喜雀躍,因為他覺得,年紀開始了第七個10年的人,屈指算來,並不多見,故此值得高興。可見,擁有好的心境,面對世事就能樂觀處之。   面對年歲的更迭如此,面對工作、生活亦然。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問題意識」與「建設心態」
    矛盾,無時無刻不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問題世界。從矛盾的運動規律看,所謂發展,就是解決舊矛盾、同時又帶來新矛盾的過程,但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正是發展的意義之所在。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矛盾凸顯,是符合規律的。   進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信息傳播者。
  •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在人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在人為,我們不去做怎麼知道自己行還是不行;生命就是一個一直支出時間的過程,等時間支完了,生命也就走到盡頭了,所以不要等耗盡了時光,人生還停留在只說不做的階段。常言道,謀事在人,我們為自己的目標努力爭取了,無論未來如何,我們都能無愧於心。未來的事,變化莫測,我們無法控制,所以與其刻意迎合它,還不如專心致志的做好當下。對於未來,我們可以擁有詳細的計劃,為之奮鬥,但不要過多的擔憂。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以辯證思維化解偏激情緒
    「無商不奸,無奸不商」,「洪洞縣裡無好人」,「現在刁民太多,處處跟政府作對」,「你們嘲笑我英語不好,我要殺死你們所有的人」……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難免催生偏激情緒,假如疏導不及時、不到位,甚至可能上演患者家屬逼醫生跳樓和美國校園槍擊案那樣的極端慘劇。
  • 人民日報評論部:百年風雨,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一個擁有91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如何帶領億萬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使一個古老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共產黨為何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葆青春活力,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腳踏實地與登高望遠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提到這句詩,還會讓人想到同時代王安石《登飛來峰》一詩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兩大文人的詩,字面上是登高望遠的感觸和體會,實際是在告訴人們怎樣客觀全面地觀察、認識事物。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
    假如6個人玩一個魔方,每個人負責轉好一面,就至少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各自為政,轉好一面,亂了五面,即使是世界冠軍,也可能成為勝利的「絆腳石」;另一種是相互合作,按步驟來,依規律辦,不搶功,不作梗,高效碼齊六面。   玩轉「多人魔方」,就必須講究統籌考慮、協調推進、互利共贏,為政幹事也是如此。小到具體工作、項目建設,大到地方發展、推進改革,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