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問題時代」。你看,大有大的問題,小有小的難處;富有富的問題,窮有窮的矛盾;發展慢了不行,快了又會帶來新的問題;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地區以及城鄉之間的種種不平衡,也產生了不少問題;環境與民生,食品安全與空氣品質,上學、就醫、房價、養老、堵車等等問題,現實、具體,糾結、揪心。
我國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問題。毛澤東說過,「什麼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矛盾,無時無刻不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問題世界。從矛盾的運動規律看,所謂發展,就是解決舊矛盾、同時又帶來新矛盾的過程,但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正是發展的意義之所在。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矛盾凸顯,是符合規律的。
進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信息傳播者。望遠鏡、放大鏡和顯微鏡,無時不在,無處沒有,全天候、進行時、即時性的直播,使社會的清晰度越來越高。有些原來顯現不出來的問題,現在也成了問題。質疑更成為一種常態。
應該看到,「問題意識」的增強,是理性提升和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更是判斷領導幹部和新聞工作者素質高低的一把尺子。因為在一定意義上說,所謂工作,就是不停地解決問題,心中、眼裡如果沒有問題,意味著也就沒有工作。因而,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視,不解決;光有「問題意識」還不夠,還得有「建設心態」。這種心態,乃是解決問題的願望,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的同時,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集聚推動發展的正能量。
前不久,湖北新聞工作者就「以何種姿態履職」話題展開「我是建設者」的大討論,引發了積極的反響和深入的思考。《湖北日報》原社長周年豐談到,發展帶來的問題,可能比不發展多得多。如何看待發展中的問題,就是在檢驗你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裡的「泰山」,就是離我們越來越接近的兩個「一百年」。
作為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德守望者的媒體人,肩負著弘揚主流價值、引領社會文化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責任,更應成為社會成長的一束光源。因而,具備這種「建設心態」,乃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職責和使命。有了這種「建設心態」,就會努力去洞察事物的主流和本質,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腿子就不會發軟;在網絡的裹挾中,方向就不會迷失。更不會成為網絡輿論的跟風者、網絡熱點的炒作者和網絡謠言的傳播者。熱衷「唱衰」、習慣「扒糞」、片面「亮醜」,就不會有市場。
「問題意識」和「建設心態」,兩者缺一不可。有前者無後者,不僅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反而還可能會讓人喪失信心;有後者無前者,也無法集聚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