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問題意識」與「建設心態」

2020-12-16 人民網

  有人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問題時代」。你看,大有大的問題,小有小的難處;富有富的問題,窮有窮的矛盾;發展慢了不行,快了又會帶來新的問題;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地區以及城鄉之間的種種不平衡,也產生了不少問題;環境與民生,食品安全與空氣品質,上學、就醫、房價、養老、堵車等等問題,現實、具體,糾結、揪心。

  我國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問題。毛澤東說過,「什麼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矛盾,無時無刻不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問題世界。從矛盾的運動規律看,所謂發展,就是解決舊矛盾、同時又帶來新矛盾的過程,但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正是發展的意義之所在。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矛盾凸顯,是符合規律的。

  進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信息傳播者。望遠鏡、放大鏡和顯微鏡,無時不在,無處沒有,全天候、進行時、即時性的直播,使社會的清晰度越來越高。有些原來顯現不出來的問題,現在也成了問題。質疑更成為一種常態。

  應該看到,「問題意識」的增強,是理性提升和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更是判斷領導幹部和新聞工作者素質高低的一把尺子。因為在一定意義上說,所謂工作,就是不停地解決問題,心中、眼裡如果沒有問題,意味著也就沒有工作。因而,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視,不解決;光有「問題意識」還不夠,還得有「建設心態」。這種心態,乃是解決問題的願望,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的同時,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集聚推動發展的正能量。

  前不久,湖北新聞工作者就「以何種姿態履職」話題展開「我是建設者」的大討論,引發了積極的反響和深入的思考。《湖北日報》原社長周年豐談到,發展帶來的問題,可能比不發展多得多。如何看待發展中的問題,就是在檢驗你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裡的「泰山」,就是離我們越來越接近的兩個「一百年」。

  作為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德守望者的媒體人,肩負著弘揚主流價值、引領社會文化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責任,更應成為社會成長的一束光源。因而,具備這種「建設心態」,乃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職責和使命。有了這種「建設心態」,就會努力去洞察事物的主流和本質,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腿子就不會發軟;在網絡的裹挾中,方向就不會迷失。更不會成為網絡輿論的跟風者、網絡熱點的炒作者和網絡謠言的傳播者。熱衷「唱衰」、習慣「扒糞」、片面「亮醜」,就不會有市場。

  「問題意識」和「建設心態」,兩者缺一不可。有前者無後者,不僅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反而還可能會讓人喪失信心;有後者無前者,也無法集聚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相關焦點

  • 「問題意識」與「建設心態」
    編者按: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發展快、矛盾多,矛盾就是問題。我們每個人需要在樹立「問題意識」的同時,給解決問題以時間和辦法發展快、矛盾多的現狀需要「問題意識」與「建設心態」有人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問題時代」。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以辯證思維化解偏激情緒
    這些偏激心態,往往源自片面地從一個角度、一個層次看問題,過於強調主觀感受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要麼無視其他見解和主張,要麼將不同意見說得一無是處,在極化的情緒中喪失了對客觀世界的正確把握。   當今社會,多元化趨勢明顯,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出現一些不客觀的認識、不理性的情緒,並不奇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應該予以包容理解的。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摒棄「謀人不謀事」的功利心態
    而那些埋頭苦幹的幹部,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成天想的是問題難題,顧不上人情世故。   「會來事」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說明「謀人不謀事」的歪風還相當有市場。在一些人看來,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見效慢、周期長,更何況幹事有風險,即便幹成了也未必有人知道。「謀人」則不同,八面玲瓏、忙於應酬,「做得好不如說得好,說得好不如拍得好」,往往一本萬利、事半功倍。
  • 人民文旅智庫在京舉辦「梧桐對話·智庫建設之道」論壇
    近日,人民文旅智庫在人民日報社舉辦了首次智庫論壇「梧桐對話·智庫建設之道」。來自學術機構、大型企業、智庫、媒體等單位的20餘位代表共同探討了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質量建設智庫的路徑、目標和方法。人民文旅智庫理事長兼首席研究員吳若山主持論壇。論壇上,吳若山詳細介紹了人民文旅智庫的定位、口號、組織架構和項目產品形態。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砥礪篤定自若的心境
    心態決定狀態,砥礪篤定自若的心境十分重要。   「志行萬裡者,不中道而輟足。」志向猶如前進的燈塔,目標越堅定,心態越篤實。黃旭華為研製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孜孜不倦、嘔心瀝血,沒有因「一窮二白」而放棄,也從未因危險或誘惑而搖擺,還從容寫道: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 人民論壇:問題意識是一種責任感
    新一屆中央領導屢屢強調,各級黨員領導幹部須「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要有「問題意識」,強調的就是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 改革開放翻開了我國歷史的新篇章,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正在迅速崛起,但同時,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世界經濟遭遇寒冬,國內「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斷,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生態環境惡化、腐敗特權現象不絕、社會公信力下降,又使我們面臨新的挑戰。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瘋狂奧數,為何屢禁不止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瘋狂奧數,為何屢禁不止 2012-08-21 來源:《人民日報》   當暑假變得越來越像「第三學期」,奧數也變得越來越像中國孩子的必修課。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解放思想重在堅持問題導向
    40年前,中國大地上興起一場轟轟烈烈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它衝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推動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我們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解放思想從未停息。
  •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心態」
    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辯證看待社會發展與問題之一 有「權利意識」,也要有「法治觀念」——辯證看待社會發展與問題之二 有個體意識,也要有全局觀念——辯證看待社會發展與問題之三   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熱諷,也不是痛快一時的情緒宣洩,而是破與立的對立統一、批判與建設的相得益彰   曾有人說,批判精神,是呼喚進步的閃耀火花,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沉淪;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聖之光,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墮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來的熱切嚮往,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絕望。
  • 人民美術網十周年·人民美術論壇在北京舉辦
    人民美術網創始人李德哲講話2018年12月25日。「人民美術網十周年·人民美術論壇」在新媒體大廈舉辦。來自全國的各界來賓出席了盛會。論壇的主題是「為人民的美術」。著名學者劉玉來、金鎮寶、宋柯、曹光章、孟雲飛、薛中君、華奎及來自韓國的友人代表盧常淨先後發言,就人民美術網的十年堅持人民美術為人民的道路給予充分肯定,並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論壇還就當前藝術界生存發展等議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大德必得其壽
    一個有道德的人,往往追求高尚,崇尚正義,勇於面對挫折,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能正確分析看待事物,有明確的是非、榮辱、美醜、善惡標準。由於每個人的情趣愛好、健康狀況、生活環境等不盡相同,在追求長壽的過程中,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招數,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與人格的崇高,讓身心處於清潔的化境,應是基本的共識。如此,方能達到「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的效果。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跑在時間前面
    3年過去,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得怎麼樣了,帶給我們什麼啟示?不久前在網絡社交圈,有人傳上一幅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綜合管廊項目施工現場圖,在工人、挖掘機的鮮明對比下,宏大壯觀的工程景象不禁令人驚嘆,「這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城市」。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歸屬感」和「感召力」
    除了「生活便利」「人民友好」外,「有歸屬感」被很多外國網友重複提到。   「有歸屬感」,這是一個有趣的回答,代表著來自天南海北的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情感正隨著時光的「發酵」而發生「化學反應」。從事遠東進口事務50多年的德國朋友沃爾夫蘭,感嘆「中國人最值得信賴」。來自美國西雅圖的自由撰稿人特麗莎,認為自己在中國常州找到了家鄉的熟悉味道。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有我、無我與忘我
    尤其對領導幹部而言,為政一任,何時有我、何處無我、何地忘我,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有我,是自我意識的凸顯、角色定位的確認,涵養著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氣魄,孕育著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的勇氣。責任面前應有我,幹事面前該有我,發展面前當有我。唯其如此,面對改革發展的難點,才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面對幹事創業的焦點,才有時不我待的緊迫;面對群眾利益的痛點,才有存乎一心的真誠。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與「新生事物」一起成長
    與新生事物一起成長,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順應了人類發展的規律,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與新生事物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傾注滿腔熱情,善於發現和培育新生事物;需要保持包容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生事物一時的不足與不成熟;需要樹立學習創新的精神,融入新生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去。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 人民日報評論:用最嚴標準終結問題跑道,喚起各方責任意識
    人民日報評論:用最嚴標準終結問題跑道,喚起各方責任意識 呂曉勳/「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 2016-06-22 22:57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經天緯地」說國學
    復興不是復古,要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從文化建設上就要織好「兩創」這塊畫布,即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今日國學之使命。   織好畫布,須把握「經」「緯」兩個坐標。   坐標「經」:梁漱溟曾講,歷史上與中華文化若後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始終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
  • 人民論壇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的改版社論《致讀者》指出:「人民日報是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從它創刊到現在,一直是為黨和人民的利益服務的。」,記錄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奪取革命偉大勝利、建立建設新中國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腳踏實地與登高望遠
    實踐證明,若缺乏跨越「此山中」、登臨「最高層」的意識與胸襟,這些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   更進一步講,身居高位,是不是就一定能夠看清事物呢?趙樸初就曾撰文提出過不同看法。他說,「我常坐飛機,向窗外望去,上面晴空蔚藍,腳下雲海茫茫,哪裡看得清下面呢?」因此作了這樣一首詩:「快然自足飛機上,珠穆崑崙腳底行。但畏浮雲遮望眼,應知身在最高層。」
  • 康培培:人民論壇新媒體——推動思想理論的大眾化傳播
    3月29日,「慶祝《人民論壇》20周年暨《學術前沿》創刊理論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社綜合樓報告廳隆重召開。下午,人民論壇雜誌社召開「2012年發行工作總結暨先進表彰大會」,人民論壇雜誌社新媒體中心主任康培培在會上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