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怪象,農民回村後,「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咋回事?

2020-12-16 三農邦

如果你曾經和農村的70後探討過在城市的生活,不少70後都會感慨一句「融不入的城市,難回去的農村」,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點讓人無奈,但也形象地反映了70後現在所處的尷尬境遇,這邊是城市高昂的消費,那邊是農村一家老小不容忽視的開支,兩邊都想兼顧,可兩邊又都力不從心。不過70後的狀況在農村80後往後的年輕人身上就不復存在了,因為對農村的年輕打工一族來說,融入城市的成本要低很多,起碼從表面來看,些家裡有這農村戶口的小年輕和城市本地人看起來沒差別。

和農村70後不少人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相比,以80後為代表的農村小年輕學習能力強,他們大都練就了標準的普通話,聽起來和本地人差別不大,再加上他們不像70後那般不注重穿著打扮,所以看起來他們儼然已經算是半個城市人了。特別是農村的一些姑娘,很注重打扮,走在城市的商場和街頭,完全當得起現在流行的「女神」這倆字了。

隨著農曆新年的臨近,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開始往家趕了,細心的農民可能已經發現了,不管是小夥還是姑娘,剛回來的時候都是光鮮亮麗的,穿著流行款的大衣或羽絨服,看起來價格都不會便宜。如果是剛回來,見了村裡人的話,還會用標準的普通話打招呼,讓人感覺「確實有出息了」「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怪的是這種情況維持不了多久,農民再見到從外邊回來的人就畫風一轉,「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了,為啥會這樣呢?

先說「普通話變土話」吧,農民的這種轉變其實也很好理解,更通俗地說是出於社交的需要,所以必須給轉換回來:

1、普通話聽起來生分,彆扭

可能有人說普通話是現在國家都提倡的標準語言,這樣說沒一點問題,但國家之所以提倡是為了方便多民族無障礙的交流,農民回村後,本身聽眾就發生了變化,由城市裡的那些來自各地的工友變成了生活在一方水土下的鄉裡鄉親,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交流問題。這時候如果哪個農民還端著架子,用普通話來說話的話,會讓聽到的人覺得格外的彆扭,格外的生分,可能當著面人家不會說什麼,轉過頭就會說「太裝了,出去幾天就覺得不是村裡人了?」,這也是很多農民回村後馬上就說土話的重要原因。

2、不入鄉隨俗容易「挨罵」

農村老話說「入鄉隨俗」,意思就是到了一個地方,別的不說,風俗上就要先遵從當地的風俗,只有這樣當地的農民才能更好地接受你,不牴觸你。其實每年也有些農民到了村裡,但還是普通話和別人交流,如果這這樣的話,免不了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議論,「挨罵」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的事情。

再說「大衣變睡衣」吧,為什麼農民回去後放棄了暖和的羽絨服,而去穿相對來說土裡土氣,鄉土氣息很濃厚的那種厚睡衣呢?

1、方便,耐髒

農村的環境不比城市,很多人回去後要幹家務活,燒火,劈柴,如果穿著在城市穿的大衣的話,弄不好就會劃個口子或者是給衣服弄髒了,很多人可能就那一撐門面的好衣服,所以說平時完全沒必要穿大衣,方便、耐髒是厚睡衣受歡迎的首要原因。如果真是走親戚的話,很多農民還是會換上比較正式的衣服。

2、睡衣雖醜,但很暖和

了方便外,睡衣暖和也是很多小年輕脫下時尚的大衣,選擇睡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畢竟在保暖和美之間,還是保暖重要,因為農村沒有暖氣,穿得不厚真的扛不住。再說了一個村裡大家也都認識,沒必要打扮。如果真要是哪家的姑娘打扮得格外時尚,也免不了被人說道。

以上就是農民回村後,「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的幾點原因了,說到底,還是跟農村低調,隨和的傳統有關,就像是不少農民其實早已功成名就了,但每逢過節,還是無論如何就想回自己生長的農村看一眼一樣,這是深藏在農民心裡的一種鄉土情結,揮之不去。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相關焦點

  • 農村怪現象:走出去的農民不想再回農村,咋回事?農二代說了3點
    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城裡人工作壓力變大,人們越來越嚮往農村愜意的田園生活。近年來,我們也可以看到,農村有越來越多的車輛進出,除了少數農民剛買沒幾年的車,更多的是城裡人下鄉的車。那農村真有那麼好嗎?其實未必。
  • 農村怪象:穿睡衣出門,男女老少都有,為何如此熱衷「睡衣」?
    農村氣候相對城市氣溫較低,而且風大。農村的房子也跟城市不同,一般前院後院的比較敞,屋內屋外有時候沒有明顯的劃分。所以也許有時村裡小超市打個醬油買個鹽,穿著睡衣就去了。再者,睡衣穿著真的是暖和,一般寬鬆,還活動的開,關鍵還好洗。
  • 農村怪象:「農轉非」後「非轉農」興起,為啥?農民:有4個好處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新鮮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農村趣事:「農轉非」後「非轉農」興起,為啥?農民:有4個好處!第一、農村宅基地的資格權俗話說「居有定所」,對於城市裡來說,房子只要有錢就能買到,但是,價格不菲,對於很多農民來說,很難支付得起,尤其是對於一些「農轉非」的人,由於沒有固定的工作,想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是很難的,但是,戶口遷出後,也不會享受農村的宅基地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宅基地的價格不斷的顯現
  • 大衣莫名變睡衣!女子花700多元網購大衣,拆開快遞盒傻了眼
    我是10月19日淘寶網上看了一件大衣,10月29日到了菜鳥驛站, 等我下班後回家打開的時候發現不是我買的大衣,而是一個不知道什麼牌子的睡衣。一看到760多元的呢子大衣突然變成了睡衣,李女士立刻傻眼了。我買的是夏詩文家的衣服,然後外包裝是他家的,外包裝標籤也是他家的,但是打開裡邊一看,就是這個品牌了,我也不認識這個品牌,是兩件睡衣,一件男款,一件女款。仔細觀察快遞的外包裝,李女士還發現了一些問題。
  • 能人回村,「麻雀窩」變「鳳凰巢」
    當下,全省各地正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持之以恆地抓好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再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加快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連日來,本報選派多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調查採訪,聚焦各地鄉村振興的創新創造,著力挖掘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臨近年底,農村出現「建房熱」,8090後紛紛回村建房,為啥?
    最近這幾年,在國家的幫扶下,農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各行各樣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實國家對農村的大力幫扶,也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近幾年農村進城打工的農民也越來越多了,雖說農村發展起來了,但是跟城鎮相對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 農村隨禮風變「涼」,從請人捎禮到乾脆假裝不知道,農民咋變了?
    到了最近這十多年,農村隨禮的風潮一下子變了,而且變得火熱,不管是被現在隨禮的潮流給裹挾了,還是為了展示家裡有錢,不缺錢,農村隨禮都很重,就連最普通的親戚,隨禮也不會低於100元每次,還有些好面子的農民肯恩覺得100元都拿不出手,這就導致了農村隨禮的成本越來越高,成了惡性循環。
  • 農村串門習俗正在「消亡」,農民回村,除應酬外不出門轉,為啥?
    至今還記得村裡的老人念叨的那些土話,「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買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畫畫(hua),二十九,燙壺酒」,農村的古人們把過年前這段時間的所有事情都用順口溜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時至今日,有些村子還在沿用這些說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到了每年的農曆二十八的時候,父母錢就會早早地催著我起來,把家裡的春聯用媽媽打好的漿糊貼到門上。
  • 臨近春節,農村流行「睡衣外穿」怪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是越來越繁榮了,雖然說現在的農村人只能靠打工為生,但很多外出務工的農村村民在自己努力奮鬥下,這幾年的生活條件也有很大的改善,賺到錢的農村村民也陸陸續續回到老家蓋房,有餘錢的還買了小轎車,日子是越過越好了,但在農村也興起了一個怪現象——「睡衣潮」,這是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青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歷程 後年70萬農民變市民
    今年年初,在青島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加快實施全域統籌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再上新水平」的提出,更是給這場農村變革豎起了風向標:年內新建百個新型農村社區、「十二五」期間全市城鎮化率達到75%、後年70萬農民變「市民」……  從嶗山的華麗轉身,到城陽的「完美蝶變」,再到膠州膠南的小城鎮新生,以至平度萊西的蓄勢待發……在這篇「城」長記裡,青島的腳步一路向北!
  • 農村現一大怪象,農民提前返鄉,家裡卻很冷清,這是怎麼回事?
    很多老農說,現在提前回農村過年,家裡也會很冷清,這是為什麼呢?個別農民雖然還是農民的戶口,但是家庭經濟起來了基本就去城市裡買房了,所以他們一年到頭來也回不來幾次,而且一些農村父母也會被在成立的兒女接回城裡一起過個年,所以農村的空房現象很多,在農村有宅基地或者土地,但是一般讓父母偶爾回去打理一下,個別情況才回到農村,所以農村可不是越來越冷清了嗎?四、農村的基礎設施差。
  • 農村年輕人現狀:「寧願待在城裡,也不願意回老家過年」,為啥?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有勞動能力的人都選擇進城打工,在家種地的都是老人,年輕人更不願意在家留守,有機會都會選擇進城上學或打工,因此,農村也出現了許多怪象,比如說「空心房越來越多、建好的房屋緊鎖大門、老人在拼命」等等。
  • 廣靈縣這個村: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
    近年來,通過實施村民住房風貌改造、電網改造、強弱電配套建設、村內道路修繕、供排水系統建設等工程,全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通過建設汙水處理站、生態養殖小區,完善停車場、公廁、天雨湖下沉廣場等設施,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生態宜居新家園初具雛形。
  • 在農村「2難」怪象漸顯,年輕留守婦女,平日易擔心,需要什麼?
    不過,在近些年農村春耕春種的「畫卷丹青」中,卻不見了一些身影,這份熱鬧場景年輕的農民人日漸減少,在農村放眼望去,是一片一片金黃色的油菜花,一丘丘麥田,一排排小樹林所替代,點睛之處是一些孤獨的身影,農田地中的做活人,再無往日的熱鬧,村裡面除了時不時的,幾聲雞鳴狗吠聲,剩下的最多就是牛、豬的冷吼聲。村裡人家除了午飯,晚飯時,幾乎每家每戶都是大門緊閉。
  • 農村廁所改造後,為何農民卻當成了「儲物間」,農民:不實用!
    劉阿姨帶大家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農村廁所改造後,為何農民卻當成了「儲物間」,農民:不實用!作者:劉阿姨【首發百家、原創獨家作品】插圖:由圖庫提供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如今國家發展越來越好,而近幾年農村的發展,在國家的支持下也開始步入高速發展期。農村整體人居環境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觀。不光是農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條件提升了,農村的村容村貌以及生態環境也有了全新的面貌。
  • 農村蓋房「怪象」,房子蓋好了,既不裝修也不住人,這是圖啥?
    大家好,這裡是「雅趣農事」,每天分享農村人和事。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農村興起蓋房「怪象」,既不裝修也不住人,這是圖啥?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乾淨的街道,整潔的小樓房。不過,如今農村人蓋房子也真是講究。衛生間、廚房、客廳、臥室都很齊全,裝修的也很大氣,一點都不輸給城裡的樓房。最近幾年,農民蓋房出現了「怪現象」,有些人的房子明明已經蓋好了,可是七八年都過去了,既不裝修也不住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4方便原因:一、 資金不夠蓋房子的花銷本來就很大,裝修費也不便宜。
  • 「露西」變「翠花」,城裡娃回村後經歷了什麼?對比圖太真實
    「露西」變「翠花」,城裡娃回村後經歷了什麼?最近剛刷到一組城裡孩子回村的對比圖,很多網友感慨太真實,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媽媽帶的」和「奶奶帶的」。確實,白嫩嫩的城裡娃回村後,多少都會發生些變黑、穿著變「土」、表情崩壞的變化。
  • 立秋前後,農民自家種冬儲大白菜,比市場上買的還貴,咋還種?
    請點右上「關注」,俺是回村歇歇,一個留守在農村種地的老農。立秋前後,正是邯鄲一帶農民自家菜園種冬儲大白菜最佳季節,回村歇歇老農早就不再自家菜園種大白菜了。因為自家菜園種一個畦子大白菜,需要挖地上底肥,平整菜畦,撒播白菜種子,摘苗定苗。
  • 農村旱廁改造完畢,部分農民卻說還是以前好用,到底咋回事?
    隨著振興鄉村政策的執行,農村髒亂差的現象基本解決,農村到處乾淨整潔,老農民莫不感謝黨的政策好,前幾年農村旱廁改造,如今基本接近尾聲,還改造完畢後使用過程中,部分老農民卻說,改造完畢後還沒有以前好用,這到底咋回事呢?
  • 農村一到冬季就流行「睡衣外穿」,城裡人說不文明,你咋看呢?
    劉阿姨帶大家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關注」訂閱!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一到冬季就流行「睡衣外穿」,城裡人說不文明,你咋看呢?歲月如光,時間不知不覺之中,已經悄悄從我們身邊溜走。如今2020年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馬上就要迎來2021年元旦節了。現在進入冬季後,農村農民朋友也有了時間休養生息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