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和農村的70後探討過在城市的生活,不少70後都會感慨一句「融不入的城市,難回去的農村」,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點讓人無奈,但也形象地反映了70後現在所處的尷尬境遇,這邊是城市高昂的消費,那邊是農村一家老小不容忽視的開支,兩邊都想兼顧,可兩邊又都力不從心。不過70後的狀況在農村80後往後的年輕人身上就不復存在了,因為對農村的年輕打工一族來說,融入城市的成本要低很多,起碼從表面來看,些家裡有這農村戶口的小年輕和城市本地人看起來沒差別。
和農村70後不少人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相比,以80後為代表的農村小年輕學習能力強,他們大都練就了標準的普通話,聽起來和本地人差別不大,再加上他們不像70後那般不注重穿著打扮,所以看起來他們儼然已經算是半個城市人了。特別是農村的一些姑娘,很注重打扮,走在城市的商場和街頭,完全當得起現在流行的「女神」這倆字了。
隨著農曆新年的臨近,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開始往家趕了,細心的農民可能已經發現了,不管是小夥還是姑娘,剛回來的時候都是光鮮亮麗的,穿著流行款的大衣或羽絨服,看起來價格都不會便宜。如果是剛回來,見了村裡人的話,還會用標準的普通話打招呼,讓人感覺「確實有出息了」「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怪的是這種情況維持不了多久,農民再見到從外邊回來的人就畫風一轉,「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了,為啥會這樣呢?
先說「普通話變土話」吧,農民的這種轉變其實也很好理解,更通俗地說是出於社交的需要,所以必須給轉換回來:
1、普通話聽起來生分,彆扭
可能有人說普通話是現在國家都提倡的標準語言,這樣說沒一點問題,但國家之所以提倡是為了方便多民族無障礙的交流,農民回村後,本身聽眾就發生了變化,由城市裡的那些來自各地的工友變成了生活在一方水土下的鄉裡鄉親,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交流問題。這時候如果哪個農民還端著架子,用普通話來說話的話,會讓聽到的人覺得格外的彆扭,格外的生分,可能當著面人家不會說什麼,轉過頭就會說「太裝了,出去幾天就覺得不是村裡人了?」,這也是很多農民回村後馬上就說土話的重要原因。
2、不入鄉隨俗容易「挨罵」
農村老話說「入鄉隨俗」,意思就是到了一個地方,別的不說,風俗上就要先遵從當地的風俗,只有這樣當地的農民才能更好地接受你,不牴觸你。其實每年也有些農民到了村裡,但還是普通話和別人交流,如果這這樣的話,免不了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議論,「挨罵」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的事情。
再說「大衣變睡衣」吧,為什麼農民回去後放棄了暖和的羽絨服,而去穿相對來說土裡土氣,鄉土氣息很濃厚的那種厚睡衣呢?
1、方便,耐髒
農村的環境不比城市,很多人回去後要幹家務活,燒火,劈柴,如果穿著在城市穿的大衣的話,弄不好就會劃個口子或者是給衣服弄髒了,很多人可能就那一撐門面的好衣服,所以說平時完全沒必要穿大衣,方便、耐髒是厚睡衣受歡迎的首要原因。如果真是走親戚的話,很多農民還是會換上比較正式的衣服。
2、睡衣雖醜,但很暖和
了方便外,睡衣暖和也是很多小年輕脫下時尚的大衣,選擇睡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畢竟在保暖和美之間,還是保暖重要,因為農村沒有暖氣,穿得不厚真的扛不住。再說了一個村裡大家也都認識,沒必要打扮。如果真要是哪家的姑娘打扮得格外時尚,也免不了被人說道。
以上就是農民回村後,「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的幾點原因了,說到底,還是跟農村低調,隨和的傳統有關,就像是不少農民其實早已功成名就了,但每逢過節,還是無論如何就想回自己生長的農村看一眼一樣,這是深藏在農民心裡的一種鄉土情結,揮之不去。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