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靈縣這個村: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

2021-02-08 微贊臺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微贊臺」,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初夏,山西大同廣靈正值萬物勃發的時節。在陽光的照耀下,富含晉北韻味的澗西村古堡更顯歷久彌香。澗西村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近年來,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該村積極探索以黨建工作為引領、以美麗宜居為基礎、以旅遊產業為支撐、以村民共治為保障、以美好生活為目標的脫貧致富新路子,促使老村莊煥發出了新生機。澗西村堅持把抓黨建、強黨建作為引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龍頭工程」。通過以「爭旗提檔」活動為牽引,組織開展「五百行動」「三大活動」「百日會戰」「百日衝刺」等行動,建立推行「去向牌」、「全崗通」、新業態管理等工作機制,制定出臺《村務管理制度》,培育「鄉賢」7人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和監督,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大力推進村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在全市「爭旗提檔」活動中,被授予「組織建設先鋒旗」「產業發展標杆旗」「脫貧攻堅爭先旗」「鄉村振興示範旗」「和諧穩定模範旗」全部五面旗幟,村支部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和組織力不斷增強、明顯提升。

堅持把美麗宜居作為發展旅遊產業、帶動脫貧攻堅的「先手棋」。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宜居的理念,集中實施鄉村環境提升工程。近年來,通過實施村民住房風貌改造、電網改造、強弱電配套建設、村內道路修繕、供排水系統建設等工程,全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通過建設汙水處理站、生態養殖小區,完善停車場、公廁、天雨湖下沉廣場等設施,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生態宜居新家園初具雛形。通過為村民安裝室內淋浴及水衝廁所,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工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人居環境建設,配備專業保潔隊伍保障環境衛生,在改變村民生活習慣的同時,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堅持立足特色旅遊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五張名片」,以發展旅遊產業助推整村脫貧。近年來,先後通過修繕提升村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打造古堡澗西名片;修復古窯廠,新建體驗店6間,打造黑瓷非遺體驗遊名片;引進「旭隆古燈」扶貧車間,打造手工藝編織名片;發展藥用花卉觀賞生態遊項目,打造生態旅遊觀光名片;開發農家樂、風味小吃等,打造特色美食名片,初步形成文旅互融、農旅互動的旅遊產業格局。截至目前,共實現營業收入60餘萬元,帶動本村直接就業超過65人,從業農民平均收入達到4500元。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以文明村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涵養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近年來,通過打造愛心扶貧超市,組建文藝隊伍,建設「茂德堂村史館」,開展星級文明戶評比、「曬家規、亮家訓」、「好公婆」等活動,出臺《紅白事簡辦制度》,自治與共治相結合的村規民約更加完善,積極向上的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鼓起了村民實現脫貧的志氣和幹勁,逐漸形成了鄰裡和睦、文明和諧的農村新風尚。

堅持以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為落腳點,推動共享發展成果。近年來,通過用活用好各類政策,先後注入扶貧資金260多萬元發展循環高效種養殖、豆製品加工、菇菜大棚回購資產收益項目3個,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1700元;發展村級光伏電站,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1200元;流轉土地1365畝,帶動114戶貧困群眾戶均年增收6386元,實現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就業增收;開展金融、教育、健康扶貧行動,小額貸款、植樹護林、春蕾計劃、健康扶貧「雙籤約」等政策全面落實,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得到全面提高。

【便民信息】2020年第二屆廣靈哈爾濱啤酒小吃文化音樂節試營業已啟動🥃,如果今晚您有 :商業招待,同事聚會生日派對,飯局酒局,我們用餐環境升級、服務質量提升、用您的舌尖品嘗美食。恭候您的訂餐:15534228380、13103427149   營業時間:下午5開始,用餐地址:剪紙博物館院內

加關注的朋友,請掃描以下二維碼或搜索微信公眾號「微贊臺」,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推送重磅新聞、文學誦讀、新鮮資訊。

相關焦點

  • 閒置資源變資產 農民搖身變股東 合興村:「三變」改革添增收動力
    當天,白家鎮合興村便民服務中心一片熱鬧歡騰,墊江縣白家鎮合興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重慶百靈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重慶包愉養殖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掛牌成立,這是白家鎮合興村在推進「三變」改革,努力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
  • 低收入村農民向生態林業工人轉型探析
    產業轉型帶來的就業調整,使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或自謀職業,村內的年齡結構斷層,缺乏勞動力,這些原因都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  從低收入村的實際出發,激發深山區低收入村農民的內生動力,實現從農民向生態林業工人的轉變,對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至關重要。
  • 榮昌區河中村「三變」改革激活資源 閒置村小變工廠 村民在家辦民宿
    2018年起,河中村借力「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尋求出路,牢牢抓住「激活資源」這一關鍵詞,盤點閒置資源、破解資金難題、積極回引人才,達成了群眾增收、集體經濟增值、社會治理增效的目標。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
  • 湖南東安「三變改革」走出產業扶貧新路徑
    嚴潔 攝(新春走基層)湖南東安「三變改革」走出產業扶貧新路徑中新網永州1月23日電 (嚴潔)「靠山吃山,靠著楠竹也分紅!」「三變改革,讓我們在家門口脫貧致富。」新春到來之際,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大廟口鎮的偏遠貧困鄉村韭菜村56戶貧困戶們齊聚村委會門前喜慶分紅。
  • 農村怪象,農民回村後,「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咋回事?
    如果是剛回來,見了村裡人的話,還會用標準的普通話打招呼,讓人感覺「確實有出息了」「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怪的是這種情況維持不了多久,農民再見到從外邊回來的人就畫風一轉,「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了,為啥會這樣呢?
  • 大連北樂村:村民變股東 幹部工資村民定
    而在20年前,這個村固定資產總值只有74萬元,人均年收入僅為349元。北樂村位於大連市金州區三十裡堡的中心地帶,人均土地只有0.021畝,既無礦產資源,也無旅遊收入,唯一有的果樹算下來人均也不到3棵。  靠地不能發家,靠田不能致富。
  • 濟源花石村: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鄉村的好風景帶來了百姓的好『錢景』,這是我們村80多個股東抱團的結果。」花石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難掩內心喜悅。  近年來,花石村著力打造美麗宜居家園、休閒宜遊鄉村、天然宜養基地,以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在「綠水青山」中尋找「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集體領辦·群眾入股」的鄉村旅遊經營創新之路。
  • 寧夏紅寺堡區弘德村:村民變股民,抱團養牛闖出致富路
    園區由15個養殖專業合作社組建成1個聯合社,以合作社為單位出村入園飼養肉牛,聘請專業養殖公司為合作社全程專業化服務,統一分配圈棚,統一聯繫牛源、統一提供飼草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形成「農戶+合作社+金融機構+企業+基地」的合作模式。 54歲的馬秀翠是弘德村的建檔立卡戶。「去年我擔保貸款10萬元,加入魯家窯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年底就分紅3.4萬元。」
  • 福建南平市「生態銀行」調查:山水林地資源變資產
    帶著這個疑問,經濟日報記者來到當地一探究竟。2018年以來,南平市在全國首創「生態銀行」機制,將豐富的自然資源整合利用,將沉睡的生態資源有效盤活。南平市把森林、水、礦土、古厝、文物等碎片化、分散化資源規模化收儲、整合、優化,再由政府搭臺引入有實力、有社會責任感的龍頭企業,導入新產業、新項目,搭建資源變資產為資本的轉化平臺,最終形成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武夷山市五夫鎮「文化生態銀行」等多種運作模式,探索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新路,讓當地群眾真正吃上「生態飯」,過上好日子。
  • 濟源: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貸款 實現「土地生金錢生錢」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海濤 成利軍  將村裡的山頭、水庫、樹林等集體資產作價評估,然後從銀行貸來款,然後投資興建各種旅遊設施,然後掙來人民幣——這就是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的致富經。5月17日,該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對記者說:「這樣既盤活了農村集體資產,又能使土地生金錢生錢。」  5月17日,一個來自山西晉城的旅遊團,讓花石村瞬間熱鬧起來。廊橋、民俗街、商水湖、桃花源、商山寺等,都成了遊客們賞玩拍照的好地方。「這些設施建設的其中一部分資金就來自於村裡集體資產股權抵押後貸來的資金。」
  • 【重磅】19家大媒體同時報導奈曼這個村,因為挖出了... ...
    ,小小甘薯讓全村1000多口人擺脫了貧困,從最初的「果腹之糧」到今天的「興業之薯」,互利村從40年前的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今天的土地入股模式,創立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互利模式」,成為農村股份制改革的典型。
  • 雙龍鎮的「空殼村」富起來了!
    20個村的集體經濟控股65%,村主任作為股東代表參與公司治理,推動初級農產品的文化增值和鄉土文創產品開發。 公司成立後,註冊了「雙龍福」商標,通過農副產品策劃、包裝、銷售和文創產品研發,開發「辣椒醬」「福字鑰匙鏈」「福字冰箱貼」「小福慄板慄」 「紅葉雕刻畫框」「農村土豬臘肉」「小生有李脆李酒」等20個福文化系列扶貧產品。
  • 湖北京山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股東喜分紅 增強發展新動能
    2016年10月,城畈村實行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她家分配到38股,按每股3000多元,可量化經營性資產11萬多元。拿到「股權證」的第二個月,張文美以此為抵押擔保借了8萬元,在離家不遠的農貿市場租個小門面賣菜。
  • 麻吉村:昔日「窮溝」變「金窩」
    同時,積極動員本村大學生任臣義回村當帶頭人,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展原則,共同商議確定了「村『兩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與村集體籤訂荒山荒坡及部分未利用土地流轉開發協議,與村民籤訂耕地流轉合同,又創辦了創富特色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近100戶村民以土地、宅基地、資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群眾入股投資近300萬元。
  • 激活閒置沉睡資源 賦予鄉村「造血」功能——「三變改革」讓重慶...
    豐都縣三建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8年以來這個鄉在脫貧攻堅中向改革要紅利,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盤活農村閒置資源,合理設計村民、村集體、投資主體利益聯結方式,用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了「循環造血」功能,整鄉全面脫貧,群眾收入和致富內生動力明顯提升,為部分貧困地區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益借鑑。
  • 【"三民」活動】青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3000萬農民收穫...
    為確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給農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青島市通過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經濟,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農民變股民,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率先推動制度改革,3000萬農民收穫改革紅利。
  • 樅陽縣金社鎮桃山村:荒坡變花谷 雜草化果林
    目前,村集體收入主要靠林場發包獲得的租金約15萬元。2019年3月份,在銅陵市教體局的支持下,作為重點推進的扶貧產業項目,醞釀近一年的百畝「桃花谷生態園」正式開園種苗,今年試果,品質得到了消費者好評。待到盛果期,「桃花谷生態園」項目每年能為村集體增加約30萬元的收入。
  • 大同市廣靈縣南村鎮墳臺溝村第一書記馮博文--傾力幫扶助村民增收...
    大同市廣靈縣南村鎮墳臺溝村第一書記馮博文 傾力幫扶助村民增收早日奔小康 大同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法規科科長兼廣靈縣南村鎮墳臺溝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2018年獲全市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2019年獲大同市交通運輸局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2020年被大同市委組織部、共青團大同市委評為大同市「向上向善好青年·扶貧助困好青年」稱號。
  • 北京推進城鄉融合告別「瓦片經濟」 村民變身股東
    「最根本的經驗就是突出堅持維護農民利益的政策取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城鄉二元壁壘,使農民成為決策主體、責任主體、市場主體,實現了農民『有資產、有社保、有崗位、有收入』的目標,農民帶著資產進城,徹底融入城市。」北京市城鄉結合部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 永嘉美麗城鎮建設帶動村莊變景區,全域旅遊邁入「村」時代
    霞川村位於楠溪江大小源交匯處,村裡充分發揮自身產業特點,聚焦亮點打造商業景區,逐步實現了「生態變資源,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家園變花園,田園變景區」的蛻變,成為了理想的觀光、度假、療養、修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