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進城鄉融合告別「瓦片經濟」 村民變身股東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在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鄉的幾個回遷安置小區裡,村民們都在為身邊的變化點讚。張儀村回遷安置小區丰儀家園10棟樓43個樓門全部安裝了外掛電梯,小瓦窯村大成路24號院和吳家村路2號院45部電梯已投入使用,兆豐園三區安裝的38部電梯正在緊張施工……

  「現在住的是樓房,出門有超市,樓後有花園,小區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更是每天都有活動,我們村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西局村村民王曉彥高興地說。

  村民生活變化的背後,正是北京市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關注農民權益保障,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推動城鄉接合部就地城市化的生動實踐。「最根本的經驗就是突出堅持維護農民利益的政策取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城鄉二元壁壘,使農民成為決策主體、責任主體、市場主體,實現了農民『有資產、有社保、有崗位、有收入』的目標,農民帶著資產進城,徹底融入城市。」北京市城鄉結合部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有房屋:住房條件改善了,配套服務也越來越好

  走進位於北京西三環附近的城市休閒公園——玉璞園,迎面就能望見一座高達30米的寶塔式建築,裡面是西局村的村史館,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芳草萋萋,林木蔥蘢。老人們在這裡漫步,年輕人在這裡暢跑,孩子們在這裡嬉戲。能夠在三環附近坐擁300畝的後花園,西局村回遷居民總說自己的幸福感可用「爆棚」來形容。

  可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環境髒亂、人口倒掛的「城中村」。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之比為1∶11,村民長期靠出租房屋為生,「瓦片經濟」給村民帶來大把鈔票的同時, 也造成了環境髒亂差和社會治安案件多發,農民富得並不踏實。改變開始於2010年,北京市對50個市級掛帳整治督辦重點村進行集中改造,涉及朝陽、海澱、豐臺等9個區34個鄉鎮。

  與所有城中村改造一樣,一直受惠於「瓦片經濟」的村民不願意輕易放棄舊房。今年52歲的任慶國告訴記者,當時家裡有5間房,兩間自住,另3間出租,租金年收入1.8萬元。要知道當時任慶國工作一年也就收入2萬元左右。有的人家出租房屋達到20多間,年收入十幾萬元,要斷掉他們的「財路」,並不容易。

  時任村黨總支書記的武長亮帶領班子成員直面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深入被騰退戶家中說明騰退安置方案,算清未來發展大帳和現實個人小帳,群眾理解了政策,增強了大局意識。最終,西局村僅用115天就順利完成了全部宅基地的騰退工作。

  「掛帳村」改造啟動後,任慶國一家早早就籤了協議,「按照相關的補償政策,選了一套75平方米的兩居和110平方米的三居。今後一套自住,一套出租,租房的『財路』更殷實了。」2013年8月,西局村村民陸續拿到回遷房的鑰匙。

  除了住房條件的改善,小區周邊的配套服務也越來越好,「一刻鐘」商圈悄然成型,銀行、社區醫院、超市、惠民餐廳、便民菜站等一應俱全,「想要什麼服務不用出小區,就都享受到了。」村民王爽說。

  有資產:做大村級集體經濟這塊「蛋糕」

  告別了「瓦片經濟」,村民如何維持生計?豐臺區農委副主任劉江偉說,採取「土地變資產,農民變股東」的辦法,破解以往土地拆遷一錘子買賣帶來的弊病,通過配置產業用地和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獲得了依法合規的發展空間,集體資產得到了更高效的運轉和經營,村民實現了不出村拿工資、分紅,村民的基本生活不僅得到保障,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們收入持續增長也有了長效機制。

  西局村這幾年發展很快,老百姓能過上寬裕的好日子,離不開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在北京西三環麗澤橋西南角,總建築面積23.4萬平方米的恆泰廣場赫然而立。三棟寫字樓、一座商業裙樓,良好的地理區位和環境帶來的商機,讓盧溝橋鄉西局、六裡橋、周莊子等6個村的村民享受到集體資產帶來的財富。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無疑是村集體的重要資產,如何提升土地資產效益,增加農村集體和農民的財產性收益?北京市積極推進鄉鎮統籌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鄉鎮統籌,是指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鎖定土地總量,優化總體布局;明晰土地產權,完善股權設置。通過進行鄉鎮土地資源公平配置的統籌,確保鄉域內各村土地發展權共享和收益平衡。」盧溝橋鄉黨委書記李春生說,以恆泰廣場為例,涉及鄉屬的6家單位,按照以往各自為戰、自主開發建設的方式,各村建成後的產業容易出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缺乏統一的規劃與定位等弊端,很難實現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盧溝橋鄉採取鄉鎮統籌模式,打破了「村村各自為戰」的舊框架,開創性地以股權統合替代了土地分割,幾家產權單位按股權比例每年獲得相應的租金收入。

  劉江偉介紹,近年來豐臺區積極推進和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鄉鎮統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利用,積極鼓勵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股份合作、租賃、聯營等多種形式的資產運營方式,提高集體資產經營效益。2017年,豐臺區農村集體資產總額達到1560億元,同比增長21.5%。農民持續穩定增收,2017年農民人均所得達到29673元。

  有崗位:「家門口就業,心裡真踏實」

  盧溝橋鄉東管頭村村民馬琳現在每天上班很輕鬆,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都在麗澤景園小區。作為公寓維修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小區內待命,一旦公寓出租的房屋出現水電氣等故障,他隨叫隨到。

  麗澤景園有3000多戶居民,90%是東管頭村回遷村民。麗澤景園一期剛開始入住的時候,村裡推出了「躉租房」模式,先期投資近3000萬元,集中對1000套收上來的房屋進行集中裝修,成立東管麗澤公寓公司,以酒店式公寓和出租房的形式運作這1000套房子。酒店式公寓所需的職工也從村民裡選聘,解決了村民的就業難題。

  馬琳將自家富餘的一套兩居室躉租給了村裡,每月能拿到3600元租金,在自家小區上崗就業,每月還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自己「照顧」自己的房子,還能賺錢,馬琳工作起來很上心。

  不再靠「瓦片經濟」吃飯的任慶國如今在村裡自營的汽車4S店當經理,一年的收入能達到十二三萬元。他的妻子已經退休,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退休金。

  從過去城鄉接合部無序收租的「瓦片經濟」提升為規範合法租賃的「樓宇經濟」,一大批像馬琳、任慶國一樣的農民變成「有房屋、有資產、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型農民。

  目前,北京的城鄉接合部主要是指四環路至六環路範圍規劃集中建設區以外的地區,總面積約1220平方公裡。「下一步,將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變項目平衡為區域統籌,強化土地資源、實施成本、收益分配和實施監管統籌管理。」北京市城鄉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具體操作方式會有調整,但保護農民利益這個出發點不會變,目的就是要讓農民真正融入城市。」

(文章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統籌整體推進建設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近日,清遠市委常委、英德市委書記吳耿淡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英德將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範區作為戰略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做好黨建、規劃、土地、資金、人才「五篇文章」,通過以行政村為整體,統籌城鄉規劃整體推進建設,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連樟樣板區建設為抓手,以點帶面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富民興村。
  • 從「瓦片經濟」到「服務經濟」
    這些文化產業園區不再是簡單的「二房東」和「物業」模式的「瓦片經濟」,而是與廠區、校區、街區、社區融合,實現「多功能」發展,深度融入業態中,升級為「服務經濟」。通過版權服務、技術支持、創業孵化、投融資、法律政策諮詢等各類增值服務,既支撐園區內企業的成長,又打通產業鏈,形成生態圈,促進文化產業要素有序集聚和高效集約利用,助力高質量發展。
  • 工農互促 城鄉互補 全面融合 共同繁榮 城鄉融合發展邁大步...
    黃泥路變成水泥路,不少村民開上汽車;保潔員定期清理垃圾,街道乾淨整潔。」自打返鄉辦起家庭農場,陳希君眼見著家鄉一天天變成自己希望的美好模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要把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 2019年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網12月1日訊(記者 孟超)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充分發揮專業智庫作用,交流研討如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切實落地,12月1日,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在北京聯合舉辦2019年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研討會。
  • 黨建引領做活合肥城鄉融合發展大文章
    織密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高質量推動村幹部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大力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我市樹立城鄉「一盤棋」的理念,抓牢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建好支部、選好班子、配強力量,打造強村富民「領頭雁」,做「活」城鄉融合發展大文章,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實現鄉村人居環境美起來、村民口袋鼓起來、村集體經濟強起來。
  • 從「瓦片經濟」到「服務經濟」——來自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本次發布的市級園區名單中,有首鋼、798藝術區、751時尚設計廣場等傳統知名城市文化地標,也有E9創新園、首創郎園、北京坊、隆福寺文創園等新晉網紅打卡地。這些文化產業園區不再是簡單的「二房東」和「物業」模式的「瓦片經濟」,而是與廠區、校區、街區、社區融合,實現「多功能」發展,深度融入業態中,升級為「服務經濟」。
  • 大望京村拆遷「奇蹟」 村民生活有保障
    「瓦片經濟」招來5萬流動人口王嘉生記得清楚,拆遷公告是2009年2月25日貼出來的,他和1692戶鄉親們的生活,從這一天起改變。大望京村位於朝陽區東北部。東起草場地,西至侯家莊,因村東北部舊有望京館得名。公告貼出時,村民正在蓋二層小樓,就連五元橋下,都堆滿了蓋房用的磚。「造新房運動」與村民們的「瓦片經濟」有關。
  • 打造新型城鄉關係,實現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新型城鄉關係,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面對全球經濟大變局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十四五」時期應把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心放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上。
  • 北京海澱城鄉融合發展按下「快進鍵」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7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們海澱區城鄉融合發展按下「快進鍵」,截止今年11月全區農轉非政策覆蓋率達到100%,4.5萬農民整建制農轉非享受城鎮職工同等社保待遇,女性滿50歲,男性60歲每人每月可領社保金1714元,讓農民帶著保障和資產進城邁向共同富裕之路。
  • 在城鄉融合上求突破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既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又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強大動力。市委四屆十一次全會指出,統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兩篇大文章。我們要更好地融入新發展格局,就要堅持在城鄉融合上求突破,以城帶鄉共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
  • 北京唐家嶺:昔日"蟻族"聚集地變身中關村森林公園
    人民網 孟竹 攝 人民網7月25日電(孟竹) 磚塊、瓦片、木樁、混凝土塊……這些違建被拆除後剩下的廢舊材料會被如何處理?在海澱區西北旺鎮中關村森林公園裡,有一處「老街印象」景象最為別致:目光隨「唐家嶺中街」望向前方,會發現一部分路面仍用磚塊鋪成,道路兩旁處處可見花壇和景觀小品。
  • 提升城鄉品質 推進融合發展——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報告解讀之六
    提升城鄉品質 推進融合發展——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報告解讀之六 2020-12-19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蟻族聚集地唐家嶺「變身」 村民:分到7套房
    昔日破舊髒亂的唐家嶺舊村,如今已變身成中關村森林公園。 本報記者 賈同軍攝  2009年底,本市啟動50個重點村改造,這也是近年來本市規模最大的城鄉結合部改造工程。經過3年多的努力,50個重點村中已有48個村回遷安置房開工建設,16個村竣工並陸續回遷。  50個重點村中,曾被稱為「蟻族」聚集地的海澱區西北旺鎮唐家嶺村最受社會關注。3年時間裡,唐家嶺從一個髒亂差的城鄉結合部村莊變成了現代化的城市社區,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河北保定:以一體化理念推動京雄保聯動發展|城鄉融合|北京兒童醫院...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對保定而言,最為緊迫的就是要對接承接北京產業鏈。」黨曉龍認為,這是保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關鍵之舉。為此,「十四五」時期,保定將重點在生命健康、氫燃料電池汽車、電力智造、數據服務四個產業上發力。
  • [北京ING]北京朝陽2萬平米「垃圾坑」變身村民廣場
    北京朝陽金盞鄉2萬平米「垃圾坑」變身村民廣場,植被和涼亭錯落有致。圖為金盞鄉休閒廣場。千龍網記者 查甜甜攝千龍網北京6月30日訊(記者 查甜甜)一個堆滿垃圾、惡臭難聞的大型「垃圾坑」消失了,放眼望去是一片寬闊的廣場,廣場內綠樹涼亭錯落有致。
  • 增城區牢固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持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十三五」時期,增城區持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牢固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以創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通過加大投入和政策引導,促進城鄉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推進城鄉產業、要素、人口、設施融合發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城鄉發展新格局,開創了增城區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基於「滲流模型」的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選擇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推動城鄉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正是這些戰略性的決策,為城市生產生活要素向鄉村地區滲流提供了強大的政策驅動,才使得農業農村發展逐步擺上了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優先位置,城鄉關係逐步走上了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滿足人民群眾意願的正確軌道
  • 三水新城如何念好城鄉「融」字訣?
    村民在「家門口」辦事更便利了。鄉村振興之風吹遍三水每個角落,作為三水新城主陣地,雲東海街道因地制宜,逐步走出一條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雲東海一方面高標準打造三水新城城市新標杆,另一方面,不斷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如今,生產要素在雲東海城鄉間自由流動,鄉村遇見了繁榮,城市留住了鄉愁。
  • 走好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 開創「新武江新經濟新生活」嶄新局面...
    武江區將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加快謀劃新的經濟發展平臺,把市委對武江的殷殷期望轉變成實際行動和發展成果。肩負使命擔當,奮進正當其時。當前,圍繞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走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前列的目標,武江區全域基礎設施、產業體系、空間景觀正在加速重構,在發展中塑造城鄉融合新形態,讓農民群眾和城市居民共享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 城鄉融合的「許昌探索」
    作為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之一、河南省唯一入選的省轄市,許昌市全域正加緊推進城鄉融合試點,緊盯「人往哪裡去、地從何處來、錢從哪裡出、權能如何用」的大邏輯,開展探索與變革。    春江試水,變革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