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大連5月18日電(記者徐博、徐揚)「入股村裡的養牛場我可後悔了!」大連市北樂村村民孫佩君說,「我只買了兩頭牛,當年就分了2360元,早知道多買幾頭!」
令孫佩君懊悔不已的是村裡搞的奶牛養殖產業自己投入太少了。
2004年,北樂村村幹部考察發現乳製品銷路很好,為增加村民收入,就投資1000萬元開辦了養牛場。「村裡給奶牛都上了保險,肯定不會賠錢。」村民趙淑珍說,「村裡沒錢買牛的農戶,村裡給想辦法,合作社也有小額貸款。」
村委會主任遲富聲介紹,目前村裡已經養殖奶牛2500多頭,每年純利在750萬元左右,260多戶村民靠養奶牛走上了致富之路。
而在20年前,這個村固定資產總值只有74萬元,人均年收入僅為349元。北樂村位於大連市金州區三十裡堡的中心地帶,人均土地只有0.021畝,既無礦產資源,也無旅遊收入,唯一有的果樹算下來人均也不到3棵。
靠地不能發家,靠田不能致富。從1991年開始,北樂村人開動腦筋,利用處於黑大公路、哈大鐵路的區位優勢和本地水果資源豐富的特點,先後辦起當時遼南地區最大的水果、蔬菜批發市場。這樣,農民變成了市場的股東和經銷商,原先零散的土地搞起了規模種植。
北樂大市場獲得成功後,他們又相繼創辦了果汁、旅遊鞋等生產企業。去年,全村資產總值達到2.9億元,人均收入達到11062元。
在這些企業紅火起來之後,2005年,北樂村率先實行了以股份制為內容的企業改制工作,將積累的6200萬元資產量化到832名村民身上,每個股民平均獲得7.45萬元的股權資產。
「村民成了股東,說話算數,風險利益共擔;村裡做到公正、公開、公平,一心為村民著想,這樣經濟發展起來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遲富聲說。
為此,北樂村不但實行了帳目公開,就連村幹部的工資也由全體村民來評定:每年村幹部都要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述職,村民代表投票評定他們的工資,最高不能超過標準工資的120%,最低卻可以分文不給。
「我們村的每項重大決定都要由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村民張金容說,「村裡給所有參加集體勞動的村民都上了養老、醫療和家財保險。退休村民不但有養老金,每年還做一次免費體檢……」
經濟發展了,北樂村修建了圖書館、文化廣場、花園和體育場,組織了鼓樂隊和秧歌隊,引導大家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
「我們這裡有節必過,趙本山這樣的大牌明星也在我們這裡演出過。」村民殷蓮英說,「如今村裡還成立了『公德教育協會』,搞環境治理,調解鄰裡關係,村裡變得更加和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