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串門習俗正在「消亡」,農民回村,除應酬外不出門轉,為啥?

2020-12-20 三農邦

有農村親戚或者嫁到農村的城市人可能已經感受到了,農村在過節日或者舉辦紅白兒的時候,儀式感十分足,在有些比較傳統的村子,甚至連見誰,怎麼說話都有規定,很多城市人因此也沒少「指責」農民窮講究、「事兒多」,但這些習俗作為農村的一種標記,已經深深地刻進了農民的內心深處。

至今還記得村裡的老人念叨的那些土話,「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買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畫畫(hua),二十九,燙壺酒」,農村的古人們把過年前這段時間的所有事情都用順口溜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時至今日,有些村子還在沿用這些說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到了每年的農曆二十八的時候,父母錢就會早早地催著我起來,把家裡的春聯用媽媽打好的漿糊貼到門上。如果哪家沒有男孩,但是又想要生男孩的話,一定要找村裡未結婚的男青年來幫忙貼春聯,寓意著來年這家人能早點如願以償。

雖說我國地域比較遼闊,村與村之間的習俗也或多或少存在地域差異,但其中有一個習俗基本上每個村子都有,那便是串門了。在記憶當中,過年這段時間,農民除了忙著趕集採買過年用品之外,還會時不時地到村子裡其他農民家裡坐坐,彼此問安祝賀,說一些吉祥話兒。如果誰家裡有什麼煩心事的話,親戚們也會趕在年前,提前來協助解決,要是真解決不了,也會從感情上進行慰藉。不知道農民注意到沒,現在農村串門的習俗卻面臨著「消亡」,不少農民回到村子後,一頭扎進家裡,如果不是有什麼非要應酬的場合,基本上不會在村子裡轉,為啥會這樣呢?

1、不能正視和別人的差距

提到差距,可能生活在農村的人感受比較深,尤其是家裡只有個破房子和在城市有房有車的人,在村子裡說話的分量是不一樣的,出門在外,村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正是這樣的差距讓不少農民一時間難以適應,也有農民因此出現了所謂的「看客心態」,巴不得聽到村子裡誰家出了什麼事兒,過年沒要到錢,如果真有誰家日子過得哪哪都如意的話,這些農民又開始說「哎呀,你真有本事,都在外邊掙到大錢了,是不是該請大家吃飯,給大家發個紅包」。

如果遇到有些臉皮比較厚點的老親戚,可能還會湊上來給你講起來祖上的淵源,把幾十年,上百年前的事情都翻出來,證明兩家的關係曾經那麼近,讓幫著給他們家孩子安排工作或者乾脆帶著他們家的孩子出去打工。很多農民回村後不願意出去其實就是不想遇到這些情況,至於說這些情況出現的根源,還是很多農民不能正視和別人的差距所致。

2、哪壺不開提哪壺

農民雖然讀書少,但不代表情商就低,在村子裡大家相處其實也是有智慧的,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聰明的農民一般除了寒暄外,都不會故意挑著人家家裡的短板來打聽,可這只是以前了,現在的情況恰好相反,不少農民就喜歡哪壺不開提哪壺,舉個例子,如果有個農民離婚了,很多人想的不是安慰人家,也不是幫人家在介紹一個,而是追著問「怎麼就離婚了?」「不才結婚一年?」「是不是戴綠帽子了?」「彩禮給得少了嗎?」,問不要緊,個別人還會把道聽途說來的消息到處傳播。不知道你在村裡遇到過這種情況沒?

3、攀比,演戲,讓人心生厭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這句話用在農村最貼切,「有農村的地方,就存在攀比」,這簡直是真理,農民都在不同的地方找著心裡的平衡感,孩子成績好的,會拿著這一點去彌補自家沒買房的遺憾,買完房的農民又依仗著城市有房了這一點,去把買車的人給比下去,畢竟房子增值嘛,比車更難得。

你千萬別以為孩子成績也不好,沒買房,家裡也沒車的農民就甘心認輸了,他們也要在農村的攀比大軍中佔據一席之地,比如買平時根本不捨得買或者抽不起的煙,有人問起的話就大說特說在城市混得有多好,多麼厲害,其他的農民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都只能站著幹聽,然後賠著笑臉迎合,這種攀比,演戲讓不少農民心裡厭煩,所以不太想在村子裡來回溜達。

有句話叫除了美好,什麼都別帶走,我想把這句話說給在外打工的農民聽,城市有城市的優勢,農村有農村的特色,人情味就是農村花錢都難買到的特色,所以說希望農民不要主動把在城市那一套都帶回來,只有這樣,農村才能保持它最初的純真,才能讓農民來回串門的時候不會有心理負擔,大家也才會更能感覺到年味兒,你覺得呢?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相關焦點

  • 農村怪象,農民回村後,「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咋回事?
    和農村70後不少人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相比,以80後為代表的農村小年輕學習能力強,他們大都練就了標準的普通話,聽起來和本地人差別不大,再加上他們不像70後那般不注重穿著打扮,所以看起來他們儼然已經算是半個城市人了。特別是農村的一些姑娘,很注重打扮,走在城市的商場和街頭,完全當得起現在流行的「女神」這倆字了。
  • 農村怪象:「農轉非」後「非轉農」興起,為啥?農民:有4個好處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新鮮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農村趣事:「農轉非」後「非轉農」興起,為啥?農民:有4個好處!到了近幾年,隨著國家對農村事業的扶持,農村的經濟更加的活躍了,再加上農民得天獨厚的資源,逐漸成為很多人嚮往的目標,因此,那些紛紛「農轉非」的又出現了「非轉農」的現象,對於這種趣事,到底為啥呢?村裡老農說,農村戶口的4大好處是誘因!
  • 臨近年底,農村出現「建房熱」,8090後紛紛回村建房,為啥?
    最近這幾年,在國家的幫扶下,農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各行各樣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實國家對農村的大力幫扶,也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近幾年農村進城打工的農民也越來越多了,雖說農村發展起來了,但是跟城鎮相對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 疫情嚴峻菜販子進不了村農民出不去,活禽畜停止交易農民該怎麼辦
    導讀摘要:目前農村防疫嚴峻,菜販子進不了村,農民工出不去,進不了城市復工,養殖戶的活家禽家畜賣不出去,農民現在該怎麼辦?菜販子進不了村,農民出不去,活禽家畜停止交易,農民該怎麼辦?昨天,在電視上看到新聞,有關部門已經發布消息,除湖北武漢等疫情嚴重的地區由防疫防控的需要令有安排外,其它地區全面恢復正常的道路交通運輸,農民工由地方安排,開始恢復進城復工,各行各業將會逐漸恢復正常工作。農村通過地方防疫部分允許,也將逐漸恢復正常秩序。菜販子進不了村,農民出不了村,活禽家畜停止交易,將成為過去。
  • 老人去世後,家屬串門有什麼習俗,如果是平輩去世又有什麼講究?
    有朋友問,說平輩人去世後,辦完喪事後,可不可以到別人家裡去串門,這期我就來講一下這個問題。平輩人去世家屬可不可以串門的問題,地方不同,習俗不同,家庭不同,情況不一樣。在農村,白喜事一般都是村裡人幫忙,包括一些用具,如桌子、凳子、餐具等,都可以相互借用,這裡面是沒有忌諱的,俗稱為「眾人種事」,意思是就「當大事」應該是同一個村落人家共同要料理的事情。只是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後,退還時就有講究了。把去世人送葬出門後,孝家當天就要請人將所借的東西必須在送葬出門那天退還清楚,否則,從次日開始計算,要到三朝之後才能退還。既不能讓別人到家裡來拿,當然也不能自己家裡人去送還。
  • 都市俏佳人過年回農村大變樣,「睡衣成群」不體面,為啥都愛穿?
    昔日的都市俏佳人回到農村後大變樣因為農村的覆蓋面積小,一般出門就是為了買袋醬油或者去親戚鄰居家借個東西,再加上一個村子裡長大的,又都是熟人,所以,在農村一般出門都是直接穿著睡衣出門。天氣冷的時候,可能就直接在睡衣外面裹件大羽絨服出門。甚至在農村有一些老人,也會直接穿著睡衣去集會。
  • 戶口「非轉農」?4類戶口可以回村!農村戶口:2個好消息!
    站在農民角度,關注三農!大家好,我是老道!這幾年農村的變化非常大,越來越多的工商企業進入鄉村,投資建廠!各項基礎設施落地,修路、建公園、建小區、建園區等等,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今天老道要為大家關注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戶口「非轉農」和農村戶口一些好消息!具體情況,咱們一塊說一說!
  • 2018年立冬了,農民伯伯會做些什麼呢?農村又會有些什麼習俗
    也就說明農民已經將秋季作物全部收割整理完畢,開始儲藏入庫了,動物也要為冬眠做準備了。立冬,萬物收藏,規避寒冷。在城市生活,立冬可能沒什麼太大感覺,但是在農村,立冬對於農民伯伯來說還是挺忙的。農村,不光只有春耕秋收的時候忙,立冬時也是有點忙的,因為冬天就意外著農民開始進入休息期,也是一年之中比較空閒的時期。
  •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是孩子願意上學的話,家庭還是很支持的,現在農村上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確實是個好現象。筆者這幾年注意到了一個這樣的現象,一些上大學的孩子寒暑假回村,和同村打工的年輕人總是顯得格格不入,這些大學生們往往性格靦腆,說話也是慢條斯理的,行為方式和打工的玩伴有很大不同,顯得很「清高」。
  • 20年前農村很流行串門,為何如今串門的越來越少?
    20年前農村很流行串門,為何如今串門的越來越少了?20年前農村由大集體到分田到戶、各自為政不久。外出打工的人比較少,農村人口非常多。且土生土長,從小到大彼此熟悉了解。誰家有什麼事,互相幫助,是鄉情、是美德。閒時相互串門聊家常,成為習慣。濃濃的鄉情,樸實的民風,倍覺溫情。
  • 回村過年的年輕人,為啥寧肯在家「躺屍」,都不願出門溜達?
    春節來臨,在外辛苦一年的人們,紛紛踏上回家的旅途;過年本是走親訪友、聊天敘舊的日子,但是如今很多回村過年的年輕人,似乎都變得「沉默寡言」了,他們寧肯在家「躺屍」,都不願意出門溜達,這是為什麼呢?在農村社會,村子裡的人基本都是人情關係。
  • 在農村,為啥正月初一十五不遠行,裡面竟大有講究,你知道嗎?
    春節是中國最熱鬧有特色的一個節日,農村春節是保留傳統習俗最全面的地方,春節期間不僅有很多習俗,正月裡出遠門也有很多講究和注意事項。農村有句俗語是「三六九出門走,二五八回到家」,為的是討個彩頭。初一農村人都比較重視初一這一天,因此初一這一天有不少的禁忌不能冒犯。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老話有理
    ,豐富的年夜飯成為了大年三十的收官之作,過完出大年三十,從初一開始各種習俗就會一一被安排上,畢竟這春節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自然不會少,其中提著禮物走親戚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因為平時大家都忙很多親戚朋友都疏於溝通,過年了都閒下來,所以這個時候串門成為了春節期間一個重要的事情,在農村有一句關於春節串門的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還有一個多月就到我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春節了,在春節時候的農村,濃濃的年味讓原本比較平靜的農村越來越熱鬧了起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張燈結彩,貼對聯,豐富的年夜飯成為了大年三十的收官之作,過完出大年三十,從初一開始各種習俗就會一一被安排上,畢竟這春節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自然不會少
  • 為啥農村過端午,要在門口插上艾葉,這些習俗你們村還保留嗎?
    在端午節那段時間,大家除了能夠看到划龍舟,還有吃上各種口味的粽子之外,還能夠看到農村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插上艾葉,然後晚上還必須拿艾葉水洗澡。於是許多想要嘗試一下的人就產生疑問,為啥農村過端午,要在門口插上艾葉,這些習俗你們村還保留嗎?
  • 都說農村戶口越來越好,但農民還是進城買房或轉戶口,為啥?
    不得不說,如今的農村發生了太大的變化,也逐漸在朝著城市去發展,正所謂「城鄉一體化」嗎。像以前,農村的不少人想盡辦法轉戶口到城市,那會流行說「吃商品糧」,只要是能吃上商品糧,那就意味著你過上了好時光!然而,隨著農村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不少人看到了農村戶口的福利,很多人又開始羨慕農村的生活。
  • 元宵節,三類農民感嘆:這才是真正的團圓年!
    鄉村泥濘的路面以落實硬化,農村小洋樓屹立而起,各類小車在農村也不算是稀罕物等,總的來說隨農村基礎實施建設完善,農村和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曙目的成就。年對於農民來說是重大的節日,而鼠年對農民來說更加擁有歷史的紀念意義。農村過年不是吃吃喝喝,是人情世故。不知何時起,農村攀比風盛情,年間秀車,秀孩子,秀旅遊。
  • 60年代農村很流行「拜把子」習俗,現在無影無蹤,為啥?
    所以我國在過去的發展中,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幾十年,農民一直是國家發展的主力軍,農村也一直是我國最大的人口聚落。在農村幾千年的發展中,各地的農耕文明也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眼下進入二十一世紀20年代,農村的發展更是有了很大進步,新舊文化不斷碰撞交融,一些老的習俗也在逐漸改變,很多過去常見的習俗文化也在逐漸消失。
  • 中國民間習俗,大年初一對出門有什麼說法,這天有什麼禁忌?
    大年初一到是否適合出門,古俗沒有明確的說法,能不能出門,過去的人們習慣於看老皇曆,根據二十八個星宿的排定來確定可否出門。下面來介紹一些大年初一出門習俗。出行儀式這是一種古老的出行儀式,在過去比較流行,如今除了老一輩的人還講究外,年輕人已不講究這種方式了。這種儀式的程序是這樣的:初一早飯後,由一家之主(男人)帶領一家人(主婦除外)「出行」。家主手提一個裝著香紙、餈粑或米之的東西走在前面,後面跟著家庭成員。
  • 城市戶口可以遷回農村戶口嗎?很多人都不知道!
    城市戶口可以遷回農村戶口嗎?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國家的土地確權工作即將完成。之後,國家將全面取消農業戶口。城鎮戶口沒有了對比,優勢不再依舊,農村戶口擁有承包地、宅基地、集體收益、造房買房很自由、農業補貼還有最為誘人的徵地補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