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農村親戚或者嫁到農村的城市人可能已經感受到了,農村在過節日或者舉辦紅白兒的時候,儀式感十分足,在有些比較傳統的村子,甚至連見誰,怎麼說話都有規定,很多城市人因此也沒少「指責」農民窮講究、「事兒多」,但這些習俗作為農村的一種標記,已經深深地刻進了農民的內心深處。
至今還記得村裡的老人念叨的那些土話,「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買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畫畫(hua),二十九,燙壺酒」,農村的古人們把過年前這段時間的所有事情都用順口溜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時至今日,有些村子還在沿用這些說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到了每年的農曆二十八的時候,父母錢就會早早地催著我起來,把家裡的春聯用媽媽打好的漿糊貼到門上。如果哪家沒有男孩,但是又想要生男孩的話,一定要找村裡未結婚的男青年來幫忙貼春聯,寓意著來年這家人能早點如願以償。
雖說我國地域比較遼闊,村與村之間的習俗也或多或少存在地域差異,但其中有一個習俗基本上每個村子都有,那便是串門了。在記憶當中,過年這段時間,農民除了忙著趕集採買過年用品之外,還會時不時地到村子裡其他農民家裡坐坐,彼此問安祝賀,說一些吉祥話兒。如果誰家裡有什麼煩心事的話,親戚們也會趕在年前,提前來協助解決,要是真解決不了,也會從感情上進行慰藉。不知道農民注意到沒,現在農村串門的習俗卻面臨著「消亡」,不少農民回到村子後,一頭扎進家裡,如果不是有什麼非要應酬的場合,基本上不會在村子裡轉,為啥會這樣呢?
1、不能正視和別人的差距
提到差距,可能生活在農村的人感受比較深,尤其是家裡只有個破房子和在城市有房有車的人,在村子裡說話的分量是不一樣的,出門在外,村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正是這樣的差距讓不少農民一時間難以適應,也有農民因此出現了所謂的「看客心態」,巴不得聽到村子裡誰家出了什麼事兒,過年沒要到錢,如果真有誰家日子過得哪哪都如意的話,這些農民又開始說「哎呀,你真有本事,都在外邊掙到大錢了,是不是該請大家吃飯,給大家發個紅包」。
如果遇到有些臉皮比較厚點的老親戚,可能還會湊上來給你講起來祖上的淵源,把幾十年,上百年前的事情都翻出來,證明兩家的關係曾經那麼近,讓幫著給他們家孩子安排工作或者乾脆帶著他們家的孩子出去打工。很多農民回村後不願意出去其實就是不想遇到這些情況,至於說這些情況出現的根源,還是很多農民不能正視和別人的差距所致。
2、哪壺不開提哪壺
農民雖然讀書少,但不代表情商就低,在村子裡大家相處其實也是有智慧的,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聰明的農民一般除了寒暄外,都不會故意挑著人家家裡的短板來打聽,可這只是以前了,現在的情況恰好相反,不少農民就喜歡哪壺不開提哪壺,舉個例子,如果有個農民離婚了,很多人想的不是安慰人家,也不是幫人家在介紹一個,而是追著問「怎麼就離婚了?」「不才結婚一年?」「是不是戴綠帽子了?」「彩禮給得少了嗎?」,問不要緊,個別人還會把道聽途說來的消息到處傳播。不知道你在村裡遇到過這種情況沒?
3、攀比,演戲,讓人心生厭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這句話用在農村最貼切,「有農村的地方,就存在攀比」,這簡直是真理,農民都在不同的地方找著心裡的平衡感,孩子成績好的,會拿著這一點去彌補自家沒買房的遺憾,買完房的農民又依仗著城市有房了這一點,去把買車的人給比下去,畢竟房子增值嘛,比車更難得。
你千萬別以為孩子成績也不好,沒買房,家裡也沒車的農民就甘心認輸了,他們也要在農村的攀比大軍中佔據一席之地,比如買平時根本不捨得買或者抽不起的煙,有人問起的話就大說特說在城市混得有多好,多麼厲害,其他的農民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都只能站著幹聽,然後賠著笑臉迎合,這種攀比,演戲讓不少農民心裡厭煩,所以不太想在村子裡來回溜達。
有句話叫除了美好,什麼都別帶走,我想把這句話說給在外打工的農民聽,城市有城市的優勢,農村有農村的特色,人情味就是農村花錢都難買到的特色,所以說希望農民不要主動把在城市那一套都帶回來,只有這樣,農村才能保持它最初的純真,才能讓農民來回串門的時候不會有心理負擔,大家也才會更能感覺到年味兒,你覺得呢?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