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歷程 後年70萬農民變市民

2020-12-24 搜狐青島

核心提示

  從小城鎮建設到農村 「三化」;從舊村改造,再到如今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青島從未停下自己的步伐。

  對於青島,新農村建設意味良多:這是一場從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轉變的深刻變革,是一場擴大內需的城市擴容,也是一場城市灣區格局的升級,歸根結底,是全市約450萬農村居民的「幸福宜居夢」。今年年初,在青島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加快實施全域統籌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再上新水平」的提出,更是給這場農村變革豎起了風向標:年內新建百個新型農村社區、「十二五」期間全市城鎮化率達到75%、後年70萬農民變「市民」……

  從嶗山的華麗轉身,到城陽的「完美蝶變」,再到膠州膠南的小城鎮新生,以至平度萊西的蓄勢待發……在這篇「城」長記裡,青島的腳步一路向北! 

 新農村蝶變·數變  5983個村變身千餘新社區

  對於目前仍然生活在農村地區的450萬農民來說,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福利待遇、生活環境、工作機遇,無疑是最實在的「中國夢」;而對於定位「三城聯動、城鄉統籌」的大青島來說,相對落後的北部地區充滿著機遇和可能,於是一場 「從5983到1000」的數量級變化應運而生。

  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目前我市城鎮化率已達到67%,距離「十二五」規劃中的「城鎮化75%」的目標,只有8%的差距,然而這8%的差距依然任重道遠。「如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任務,根本出路是加快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青島的農村變革就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擴權強鎮」的小城鎮建設試點,讓一部分中心城鎮提前完成了這一歷程。膠州市李哥莊鎮等一批「小城市」的誕生,探索出了打造中心鎮、集聚周邊人口的城鎮化模式,也給後繼者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標杆。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民進城成本越來越高,如何保證在「十二五」末,讓青島70萬農民進城過日子?這似乎是一道無解的方程式。

  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無疑是最佳解題答案。隨之,「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區-重點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的城鎮體系應運而生。而在市農委相關負責人眼中,這無疑是引導農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一個捷徑,「我們無法讓所有農民都搬進城市,那就換個思路,讓農民住的地方變成城市。」  

新農村蝶變·村變  住著百平豪房享著集體福利

  未來的新型農村社區到底什麼樣?套用一句至理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是城陽區惜福鎮街道王家村社區的一處封閉小區,四五棟居民樓圍繞蓊蓊鬱鬱的小區花壇,一處六角亭裡,60歲的杜崇田正跟老哥們拉著家常,「這裡生活很方便,小孫子就在馬路對面的幼兒園上學,出門走5分鐘就是菜市場,將來我70歲了,就搬到旁邊的社區敬老院裡。」在杜崇田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這是即墨市大新鎮大金社區的社區服務中心,伴隨著歡快的《好日子》,十幾位社區婦女載歌載舞,一牆之隔就是社區幼兒園,社區裡的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已返村創業,周邊的40家企業給他們創造了3萬多個就業機會。「用企業項目帶動社區建設,通過社區服務中心給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在即墨市大信鎮大金家社區黨支部書記金延堂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這裡是萊西市沽河街道的后庄扶社區,寬敞的社區大道兩旁,歐式小高層鱗次櫛比,社區醫療中心、社區福利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一應俱全,社區裡的老人每天都到馬路對面的菜田裡勞作,社區裡的年輕人則到附近的九聯集團工作。「這片小區都是九聯集團出錢蓋的福利房,我們只要花成本價就能住進洋房,社區裡的壯勞力想種地就種地,想上班也有班上。」在社區居民崔進喜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這裡是城陽區夏莊街道郝家營社區,社區居民郝春梅住著社區集中建的6層樓,樓後面是一壟壟的集體土地,裡面種植著槓六九、草莓等經濟作物。「地沒有以前那麼多了,種起來也權當個生活樂趣,搞個採摘節,還掙不老少錢呢。」在郝春梅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新農村蝶變·型變  打造五類新型農村社區

  「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鎮集聚型、功能區整合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中心村融合型」。在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中,形形色色的基層典型被歸納成為了五大類。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會千篇一律,而是堅持規劃先行,按照體現地域特色,保護傳承農村文化,尊重農民意願,最終歸結到兩點: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推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據介紹,僅僅2012年,我市已開工建設了102個新型農村社區,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515個,其中148個達到「八有」(即有辦公場所,有服務廳,有衛生室,有警務室,有幼兒園,有黨員遠程教育室,有文體活動中心,有綜合超市)、「十進」(即:黨建、政策宣傳、警務、教育醫療、幫撫救助、老齡工作、文體娛樂、計生、衛生、就業進社區)標準。

  今年,百個新型農村社區再度列入建設規劃,其中48個分布在各區市規劃區內,52個分布在黃島區和原四方傳統農村地區,共覆蓋538個村莊、15.6萬戶、49.4萬人。原有村莊佔地約10萬畝,規劃社區建設佔地4.4萬畝,全部建成後可節約土地5.6萬畝,100個社區建成後,將近50萬農民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據悉,截止到一季度末,今年已開工19個集聚類社區。

相關焦點

  • 歷下實施新型城市化將農民變市民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 2011.09.20 星期二 歷下實施新型城市化將農民變市民 作者:蘇茂華實習生谷青
  • 青島:黨建統領,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
    青島西海岸新區藏馬鎮,正在建設一個規劃面積32平方公裡的田園綜合體,涉及15個村莊、3313戶、9741名村民。傳統農業區轉變成影視文旅綜合產業區,傳統農民轉變成現代產業工人,傳統村莊轉變成現代化農村社區……「國企主導+大項目帶動」,讓這個之前的貧困山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江蘇省徐州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紀實
    徐州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優化公共服務、豐富治理方式、加大共治主體,制定加強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實施意見並開展創建示範活動,明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和服務的標準,多元化推動社區治理創新發展的成果。基層善治提升村莊「軟實力」在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藥香怡人。
  •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公主嶺範家屯:農民如何變市民
    平洋村村民整體搬遷,農民變市民。如今,這種變化已經被外界稱之為「平洋模式」。那麼,到底什麼是「平洋模式」?平洋村的黨支部書記李國和說,平洋模式就是操作層面的三句話:整村搬遷;土地流轉;宅基復耕。 根據李國和的介紹,平洋村6個自然屯、537戶、2055人,全部入住鎮裡新建的農民新型社區。
  • 別墅、民宿……邳州農村新型社區來了!
    5月19日市委書記吳衛東進行專題調研小編帶您去現場看看官湖鎮授賢村新型農村社區△官湖鎮授賢新型農村社區項目規劃設計圖>官湖鎮授賢新型社區規劃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通過發掘銀杏湖景區資源稟賦,將項目定位於多功能改善型民宿,每個單體獨立起來是單獨住戶,組合起來就可為獨具特色的四合院民宿進行運營。
  • 有「顏值」更有「氣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常州探索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建設「強富美高」新常州,打造美麗江蘇常州樣板的重要舉措,是不斷增強居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的重要抓手。
  • ...以市民農莊為抓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模式
    新型城鎮化建設系列報導之十一:以市民農莊為抓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模式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即鄉村開發平臺出資建設集中的農民社區(或小集鎮),農民免費入住,把農民從分散落後的自然村落中解放出來,享受城鎮化的市政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功能。(五)基礎配套。
  •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土地難和資金短缺問題應引起重視
    當前,全國各地高度重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採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仍然進展緩慢,步履艱難,為此,筆者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發現:一是部分基層幹部思想不夠解放,缺少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不願意為工作去冒風險,不少群眾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政府的事情,等、靠、要的思想嚴重。二是縣域經濟不發達,農民經濟收入水平不高。三是現行的土地政策、涉農資金的使用政策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需求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嚴重製約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進展,是目前新農村建設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在基層反映最強烈的共性問題。
  • 2020年三民活動 |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 483.4萬農民成為集體經濟...
    聚力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建設綠色防控示範區100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強制免疫合格率均達80%以上;聚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農產品快速檢測40多萬批次,地產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查辦涉農案件992起、罰沒款699萬元,有力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青島農品位居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第二位瞄準「高質量」,興「業」促增收。
  • 貴州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農民「看病難」破題
    近日拿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報銷單的貴州省赤水市天台鄉農民胡生惠樂呵呵地說:「800元抵得上賣一頭豬的價嘍!」    2007年2月,貴州省政府批准最後17個縣(市、區)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至此,這個省88個縣(市、區)全部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看病,國家報銷」的惠民政策為解決貴州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開闢了一條路。
  • 新型經營主體2.5萬個!青島農業「新六產」發展水平山東第一
    截至到11月底,全市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2.5萬個,帶動農戶100餘萬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近3000家,農業生產綜合託管率超過70%;農業「新六產」發展水平居全省首位。青島市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的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 泰州市組團觀摩寺巷街道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中國江蘇網12月16日泰州訊 為加快推進泰州新型農村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2月9日-14日,省民政廳調研員周樂,泰州市民政局局長封新華、副局長孫雷一行近100人,組團觀摩泰州醫藥高新區寺巷街道龍鳳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本報記者 趙琳娜 本報通訊員 劉守良  「我愛農業」  6月27日下午,夏邑縣劉店集鄉,一輛大客車緩緩停下,來自安徽省阜陽市的參觀團順著一條筆直的柏油路走進
  • 新農村社區調查:村民拒上樓 無人居住成「鬼樓」
    自2006年試點以來,不少地方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效初顯;同時也處於輿論風口,頗有爭議。農村社區建設亟待再審視、再出發。  農業大省大興農村社區建設熱潮,紛紛定出任務狀和時間表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2011年10月,陝西省彙編完成30個重點示範鎮鎮域居民區規劃,5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標準化模塊方案,供省內各地參考借鑑。
  • 遼寧省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力爭到2008年在全省農村建立起較完善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省政府決定2006年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原則上提高到年人均50元以上,其中農民每人每年繳費10元以上,各級財政補助每人每年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在縣內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的醫藥費用,可由定點機構墊付報銷,做到出院即報、方便就近、出具清單、項目清楚,經合作醫療經辦機構審核後定期予以補償;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參合農民,應由縣(市、區)經辦機構出具轉診手續(急診除外),發生費用先由農民個人支付,再按規定的報銷方式進行給付;要嚴格監督管理合作醫療基金。
  • 2020年青島「三民」活動創新求變——政民互動匯聚合力 美好青島...
    原標題:2020年青島「三民」活動創新求變——政民互動匯聚合力,美好青島未來可期   12月19日至20日,2020年青島市政府部門向市民
  • 廣西70多億元打造升級版農家樂 市民一條龍田園遊-廣西新聞網
    農民住別墅逛花園,市民「一條龍田園遊」 廣西70多億元打造升級版「農家樂」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孫妮 文/圖 今年,自治區傾力打造20個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這一新型「農家樂」,不僅帶來了農民 8月11~17日,受自治區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邀請,南國早報記者參加了全區和中央媒體對廣西農村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報導組,到多地走訪,感受即將建成的示範區帶來的新氣息。
  • 城鎮化十年規劃待出聚焦農民「五權」保障
    在目前這個階段,農民工落戶城鎮,是否放棄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須完全尊重農民的本人意願,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收回。要嚴格禁止各種以「土地整治」、「社區建設」等名義收回農民承包地後將土地進行流轉行為。為了保護農民對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除了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要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程序。土地權益市場化的改革千頭萬緒,但首先應從產權明晰開始。
  •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 農民新社區「藍圖」終變「美圖」
    今年以來,東海縣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科學組織、周密部署、攻堅克難,對標年度改善5000戶目標任務,規劃實施農房改善重點項目26個,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發展村莊新建翻建、進城入鎮等方式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實現「住有優居」。截至12月中旬,已改善農民住房5005戶,一個個配套齊全、產業興旺和治理有效的新型農村社區應運而生。
  • 264項政務「智能辦」青島完成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中期評估
    來自淄博、煙臺、濰坊、威海、壽光等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大數據主管部門負責人,專家、市民代表和媒體代表組成評估組,通過現場考察、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座談交流等形式,對青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中期評估。據評估,青島市已實現264個政務服務事項「智能辦」,市本級94項業務「秒批」辦,慧民生、慧興業領域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