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從小城鎮建設到農村 「三化」;從舊村改造,再到如今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青島從未停下自己的步伐。
對於青島,新農村建設意味良多:這是一場從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轉變的深刻變革,是一場擴大內需的城市擴容,也是一場城市灣區格局的升級,歸根結底,是全市約450萬農村居民的「幸福宜居夢」。今年年初,在青島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加快實施全域統籌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再上新水平」的提出,更是給這場農村變革豎起了風向標:年內新建百個新型農村社區、「十二五」期間全市城鎮化率達到75%、後年70萬農民變「市民」……
從嶗山的華麗轉身,到城陽的「完美蝶變」,再到膠州膠南的小城鎮新生,以至平度萊西的蓄勢待發……在這篇「城」長記裡,青島的腳步一路向北!
新農村蝶變·數變 5983個村變身千餘新社區對於目前仍然生活在農村地區的450萬農民來說,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福利待遇、生活環境、工作機遇,無疑是最實在的「中國夢」;而對於定位「三城聯動、城鄉統籌」的大青島來說,相對落後的北部地區充滿著機遇和可能,於是一場 「從5983到1000」的數量級變化應運而生。
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目前我市城鎮化率已達到67%,距離「十二五」規劃中的「城鎮化75%」的目標,只有8%的差距,然而這8%的差距依然任重道遠。「如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任務,根本出路是加快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青島的農村變革就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擴權強鎮」的小城鎮建設試點,讓一部分中心城鎮提前完成了這一歷程。膠州市李哥莊鎮等一批「小城市」的誕生,探索出了打造中心鎮、集聚周邊人口的城鎮化模式,也給後繼者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標杆。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民進城成本越來越高,如何保證在「十二五」末,讓青島70萬農民進城過日子?這似乎是一道無解的方程式。
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無疑是最佳解題答案。隨之,「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區-重點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的城鎮體系應運而生。而在市農委相關負責人眼中,這無疑是引導農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一個捷徑,「我們無法讓所有農民都搬進城市,那就換個思路,讓農民住的地方變成城市。」
新農村蝶變·村變 住著百平豪房享著集體福利未來的新型農村社區到底什麼樣?套用一句至理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是城陽區惜福鎮街道王家村社區的一處封閉小區,四五棟居民樓圍繞蓊蓊鬱鬱的小區花壇,一處六角亭裡,60歲的杜崇田正跟老哥們拉著家常,「這裡生活很方便,小孫子就在馬路對面的幼兒園上學,出門走5分鐘就是菜市場,將來我70歲了,就搬到旁邊的社區敬老院裡。」在杜崇田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這是即墨市大新鎮大金社區的社區服務中心,伴隨著歡快的《好日子》,十幾位社區婦女載歌載舞,一牆之隔就是社區幼兒園,社區裡的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已返村創業,周邊的40家企業給他們創造了3萬多個就業機會。「用企業項目帶動社區建設,通過社區服務中心給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在即墨市大信鎮大金家社區黨支部書記金延堂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這裡是萊西市沽河街道的后庄扶社區,寬敞的社區大道兩旁,歐式小高層鱗次櫛比,社區醫療中心、社區福利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一應俱全,社區裡的老人每天都到馬路對面的菜田裡勞作,社區裡的年輕人則到附近的九聯集團工作。「這片小區都是九聯集團出錢蓋的福利房,我們只要花成本價就能住進洋房,社區裡的壯勞力想種地就種地,想上班也有班上。」在社區居民崔進喜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這裡是城陽區夏莊街道郝家營社區,社區居民郝春梅住著社區集中建的6層樓,樓後面是一壟壟的集體土地,裡面種植著槓六九、草莓等經濟作物。「地沒有以前那麼多了,種起來也權當個生活樂趣,搞個採摘節,還掙不老少錢呢。」在郝春梅看來,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這樣的。
新農村蝶變·型變 打造五類新型農村社區「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鎮集聚型、功能區整合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中心村融合型」。在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中,形形色色的基層典型被歸納成為了五大類。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會千篇一律,而是堅持規劃先行,按照體現地域特色,保護傳承農村文化,尊重農民意願,最終歸結到兩點: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推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據介紹,僅僅2012年,我市已開工建設了102個新型農村社區,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515個,其中148個達到「八有」(即有辦公場所,有服務廳,有衛生室,有警務室,有幼兒園,有黨員遠程教育室,有文體活動中心,有綜合超市)、「十進」(即:黨建、政策宣傳、警務、教育醫療、幫撫救助、老齡工作、文體娛樂、計生、衛生、就業進社區)標準。
今年,百個新型農村社區再度列入建設規劃,其中48個分布在各區市規劃區內,52個分布在黃島區和原四方傳統農村地區,共覆蓋538個村莊、15.6萬戶、49.4萬人。原有村莊佔地約10萬畝,規劃社區建設佔地4.4萬畝,全部建成後可節約土地5.6萬畝,100個社區建成後,將近50萬農民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據悉,截止到一季度末,今年已開工19個集聚類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