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既是沿海開放城市,也是農業大市,全市耕地780萬畝,132萬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有著巨大的需求。今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把抓好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一二三產融合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牛鼻子」,強化平臺思維,健全服務體系,推進「三鏈重構」,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截至到11月底,全市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2.5萬個,帶動農戶100餘萬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近3000家,農業生產綜合託管率超過70%;農業「新六產」發展水平居全省首位。青島市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的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12月20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市農業局副局長張永昌同志就「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相關情況進行發布。
一、堅持「一基多元」,布局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融合發展,打造「一基多元」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做好小農戶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事情。
(一)築牢「一基」,強化公益性服務組織的基礎性作用
以市縣兩級農機服務、動物疫病防治、智慧農業、職業農民教育等中心為載體,發揮好農業專家服務隊伍作用,為廣大農戶提供農技指導、畜禽疫病防治等公益性服務。全市派出1000名農業科技人員開展「千村萬戶科技行」活動,組織農業科技特派員組成20餘個「鄉村振興聯鎮幫村科技服務隊」,開展技術服務6000多次,引入新品種80多個,推介農業新技術50多項。
(二)培育「多元」,激活農業服務主體發展內生動力
市場化、多元化服務主體已成為我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
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大致分為 4 類:
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類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約佔服務組織的60%,主導地位已經形成;
供銷等系統成立的合作社和行業協會等服務組織,約佔10%;
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充分發揮雙層經營體制中「統」的優勢,提供自我服務,約佔20%;
農業專業性或綜合性服務公司等企業不足10%,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立足農民生產經營需要,發展了生產託管服務、綜合農事服務、果蔬技術專業服務、產加銷一體全產業鏈服務等多種服務模式,麗斌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膠河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等典型做法被省農業農村廳做為典型案例推廣。全市社會化服務土地面積達到520萬畝,為農戶節約生產成本2億多元;推動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面積368萬畝,規模化率達到62.3%。
(三)融合創新,促進各類主體產業結合、抱團發展
鼓勵各類服務主體創新經營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場場聯合,引導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組建合作社,從「單打獨鬥」轉變為「抱團發展」。西海岸新區海青茶種植戶全部加入60個茶葉合作社共同發展。引導社社聯合,鼓勵開展同業、同域、同鏈聯合,發展合作社聯合社74個。膠州市郭家小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11個合作社成立萬家興合作聯社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曾經的省級貧困村實現集體年收入80餘萬元。發展產業聯合,培育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市級產業化聯合體14個、行業協會27個。青島辣椒產業協會擁有成員221家,辣椒及其產品年交易額達100多億元,佔全國市場份額70%以上。
二、實施「三鏈重構」,拓寬社會化服務領域
推動服務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打造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網絡。
(一)重構產業鏈條
對市場成熟的機耕機收等環節減少支持,重點向統防統治、秸稈回收等薄弱環節傾斜。結合秸稈禁燒工作,推廣堆肥還田、打捆離田等服務,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到93%,既解決了秸稈回收難的問題,又增加了農民收入。青島麗斌合作社設立了300畝的秸稈儲運中心,今年收儲銷售小麥秸稈50餘萬捆,收入300多萬元。
(二)重構價值鏈條
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清選包裝、冷藏保鮮等產地初加工設施,將社會化服務向加工銷售、品牌創建延伸。全市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3100多家,產值1300億元;農產品出口到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值290.3億元。積極發展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將服務鏈條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全市農村電商銷售額達38億元。
(三)重構生態鏈條
重點圍繞農業綠色生產,統籌財政資金1億元,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示範、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示範推廣、地膜汙染綜合防治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等耕地地力保護示範項目,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三、搭建四大平臺,提高服務質量
為服務好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引導其高質量發展,我市堅持平臺思維,搭建四大平臺,為社會化服務體系高效運轉提供堅實支撐。
(一)構建政策支持平臺
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鄉村振興」和「突破平度、萊西」兩大攻勢的重要內容進行研究謀劃,構建了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賦權、引導、培育、支持的政策體系,提供政策保障,釋放政策紅利。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全市整合社會化服務資金8200萬元下到區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和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服務。實施「農機安居工程」,為120餘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了機庫,有效解決了農機合作社農機存放難的問題。
(二)搭建產業培育平臺
建設30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948個現代農業園區,打造23個田園綜合體,為新型經營主體的成長和發展提供產業平臺。全市農民合作社入社農民40多萬,合作社可分配盈餘達3.7億元,入社農民人均可增收1000元左右。
(三)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以12345政務服務熱線、縣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和鎮級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為依託,提供政策法規、土地流轉、產品供求、農業科技等信息。今年以來,通過12316簡訊平臺將120餘萬條次實用信息直接推送到農戶手機上,依託流轉平臺發布土地流轉信息3000餘條,促成流轉交易1200餘筆,涉及流轉土地面積4萬餘畝。
(四)搭建金融保障平臺
為破解貸款難題,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四權」抵押貸款試點,發放貸款17.4億元。降低融資成本,為全市13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化發展項目貸款貼息4328萬元,引導撬動銀行信貸資金36多億元,降低新型經營主體貸款利率4.3個百分點。創新農業擔保,推出「農擔貸」產品,為1178戶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7.6億元。
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主體服務、全鏈條受益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帶動了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提升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豐富了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新內涵。我們將繼續構建更加完備的政策扶持體系,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主體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做出青島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