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訊 近年來,兗州區積極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029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創新發展,迸發新活力,激活新動能。
位於兗州區新兗鎮大南鋪村的向陽花家庭農場,因地制宜,建設了佔地10畝、每個網格佔地1分的「一分地菜園」,開啟了全託管和半託管的土地出租模式,一畝劃成8份,一份800元,在滿足人們對高品質蔬菜需求的同時,也為城區居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在這裡種植蔬菜,看著是怎麼種的,怎麼管理的,吃著這個菜比較放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既吃著新鮮蔬菜,又享受著採摘的樂趣。」市民程振芬邊摘菜邊說,她在這裡認領了一分地。
向陽花家庭農場注重科技轉化,創新種植模式。農場引進了新品種和綠色高效種植技術,調整了農場的種植結構,逐步由糧食種植向經濟作物轉型升級,哈密瓜種植由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十幾個優質品種;由一年種植一茬哈密瓜,創新到現在的一年種植兩茬哈密瓜、一茬蔬菜的種植技術,畝經濟效益倍增。農場還不斷創新經營模式,摸索出了私人定製、休閒農業、打造本地品牌等經營理念。「通過這幾年的摸索,這個效益要比露地的高十倍。像我們的大棚,平均效益達到了1萬元左右,露地蔬菜在1000元左右,2019年我們達到了30多萬元。今年哈密瓜也不愁銷路,通過賣哈密瓜,估計這幾年的效益能達到50萬元。」向陽花家庭農場負責人馬兆文滿懷信心地介紹。
兗州區來順農機專業合作社於2015年在大安鎮唐營村註冊成立,合作社成立後,便將周圍群眾的1000餘畝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機械化耕作,並積極與有關企業搞好生產協作,開展農業訂單生產。來順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5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區別於傳統農業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大安鎮唐營村,來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們正操作著先進的農機設備在田間勞作,他們分工明確,效率比原來高出幾倍。來順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來順說:「成立合作社比傳統的種植節省人工,我們現在1000多畝地,用了大型的機械化運作,二十幾個人就可以完成,除此之外,對大戶服務1萬多畝,這樣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效率。今年又上了一個秸稈莖穗兼收打包機,把秸稈充分利用起來,能變廢為寶,當成商品賣到養殖場,這樣每畝地能提高200元的收入。合作社通過幾年的運作,產供銷一體,訂單化作業,咱的糧食不愁銷,都是訂單模式,我們今年的收入將突破500萬元。」
據了解,2019年合作社小麥玉米糧食生產收入237.47萬元,農機社會化服務收入317.25萬元,合作社純收入43.41萬元。
近年來,兗州區堅持規劃引領,示範帶動,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823家,建成家庭農場206家,土地流轉率達65%。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5家,「三品一標」認證達到42個,建成省級農業標準化基地3家、市級農產品示範園10處。創新土地託管、土地流轉、土地入股、企社共建、龍頭帶動等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已成為農業規模經營的生力軍。(蘇強 趙安寧)
【來源:區融媒體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