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 農民新社區「藍圖」終變「美圖」

2020-12-27 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堅持將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龍頭工程,乘勢而上,切實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留住鄉愁記憶,推動產居融合發展,實現共建共享共治,讓農民群眾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暖心。

  今年以來,東海縣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科學組織、周密部署、攻堅克難,對標年度改善5000戶目標任務,規劃實施農房改善重點項目26個,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發展村莊新建翻建、進城入鎮等方式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實現「住有優居」。截至12月中旬,已改善農民住房5005戶,一個個配套齊全、產業興旺和治理有效的新型農村社區應運而生。

  做優組織架構,完善科學高效推進機制

  東海縣堅決貫徹落實省市委決策部署,把農房改善工作擺在縣「三重工作」第一位予以重點推進,成立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工作指揮部,定期召開常委擴大會、工作部署會、督查推進會,統籌謀劃和調度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從縣各職能部門抽調專班人員脫產辦公,撥付專項經費,全力保障運行。辦公室下設7個督查推進組,負責全縣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統籌調度、綜合協調、政策指導、督查考核等工作,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書記掛帥、黨政分管領導主抓、部門共同參與的三級聯動工作格局。

  東海縣從農房改善工作的源頭抓起,進一步強化政策、資金、用地保障,確保各項工作強力推進。研究出臺《關於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規範和指導全縣農房改善工作,為工作推動提供工作遵循。同時,加大資金調配力度,確保將錢用在刀刃上。東海縣多方爭取調整用地指標,統籌推進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去年22個項目累計供地1984畝,今年規劃實施重點項目26個,調整土地規劃面積1061畝,全面保障項目用地,為農房改善打牢堅實基礎。

  做實為民之本,實現圓夢安居全面小康

  「房子怎麼建,群眾說了算。」農房改善最根本的初衷是「以人為本」,東海縣在項目規劃時既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又綜合考慮符合蘇北農房特點,同時兼顧群眾意願。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堅決不搞「一刀切」,項目選址、房屋設計等皆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同時制定進城入鎮、搬遷新型農村社區、原地插排建等多種改善方式供群眾自主選擇。發揮群眾在建房中的主體作用,特別在鄉村項目建設中,採取統規自建模式,解決了資金管理、質量監督等一系列問題,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群眾自己的房子自己建,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的建房熱情。確保建成後的新房子,讓老百姓看得順心、住得舒心。

  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拆並的思路,東海縣實行「多規合一」、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區位和實際情況,區分輕重緩急,科學確定優先改善範圍,合理安排搬遷規模和建設時序,按規劃、有計劃組織實施,紮實推進。在實施中,堅持示範帶動,打造特色亮點,把典型引路作為推動農民主動參與住房改善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以點帶面、整體推動的原則,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帶動作用的「示範點」。隨著一個個新型農村社區的建成,讓農村人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在生活成為了現實,一幅幅多彩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做全配套設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

  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之一,更是一項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基本生活保障。東海縣明確了時間表、作戰圖和改造配套標準。在農房建設中,充分考慮農民生產生活需要,按照「五通八有」「十到位」標準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實現區域供水通村達戶、標準電路進入農房、小區道路主次分明、電視網絡方便快捷,完善綠化亮化、公廁建設、垃圾收運、汙水處理、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

  東海縣基本建成的新型社區中,如石樑河南辰新型農村社區、安峰鎮安北新村等項目配套老年活動室,還有電影院、移民博物館、大型健身廣場等等,社區文娛活動一條龍服務,並持續做好環境美化工作,讓老百姓出門有景觀有景看。洪莊鎮洪莊村新型農村社區圍繞建設環境美、功能全、智慧社區的標準,配套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學校、醫養綜合體等服務設施,全面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在進行按標準配套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東海縣充分考慮鄉鎮和農村實際,尊重民俗和百姓生活、生產需求,適當配套建設的農機停車棚和農家小菜園,既方便了農民生產生活,又提升了農房改善整體效果,實現「不變的鄉愁」與「美好的生活」的有機統一。

  做強特色產業,打造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東海縣農業特色產業種類較多,各具特色,現有設施蔬菜、鮮切花、草莓、葡萄、食用菌、藍莓等主導產業;東部鄉鎮主產優質稻米、小麥。各鄉鎮基本形成了「一鎮一業」產業布局。在推進實施中,充分發揮鎮村特色產業優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實現農民自主增收,就業創業。其中雙店鎮以發展花卉產業為重點做文章;平明鎮、石樑河鎮、黃川鎮等農業特色鄉鎮立足產業發展,圍繞「味稻小鎮」、「葡萄文旅小鎮」、草莓「三產融合示範區」做文章,實現農業產業化生產;桃林鎮依託汽車循環經濟園、設施蔬菜種植,完善產業鏈條、做強產業融合做文章。

  加強技能培訓,提升農民致富本領。利用農廣校職業農民培訓、各類項目培訓資金,採取理論學習、生產實踐相結合方式組織農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集中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組織學員到有關產業基地、農業園區、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觀摩學習,及時為學員提供創業指導服務。加強就業技術培訓。對有就業願望的農民群眾,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及企業用工需要,人社部門免費給予集中開展專業化、特色化就業技術培訓。

  做深社會治理,提升農民幸福感滿意度

  為了有利於保障居民在原集體中的各項權利,東海縣保持在新建的社區居民原來的隸屬關係不變,即與原來各自所屬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關係不應改變。同時採取「黨建引領、多措並舉、居民參與、共治共享」的模式,全面加強農房項目綜合治理,著力提升農房改善群眾滿意度。對擴建和改造新型農村社區中,深入推進網格化社會治理,健全鎮村聯動工作機制。紮實推進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專項行動,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從而激發社會活力,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動。

  在農民居住區交付使用後如何進行長效管理,東海縣洪莊鎮探索出成功經驗。對於鎮新型農村社區沿街門面房,採取只租不賣的形式,收取租金一部分用於增加村集體收入,另一部分用於社區管理經費,聘請專業物業公司對小區實行高標準服務,提升社區管理水平。政府前期積極參與,重抓社區環境整治和文明鄉風養成,推動硬體環境與人文素質同步提升。幫助完善物業配套,建立保潔長效常態機制,全面加強社區管理,保證農民搬遷後鄉村治理及時跟進,讓老百姓改善的不只是住房條件,更多改變的是生活方式,留得住鄉愁、跟得上時代,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幸福像花兒一樣」「出家門即上班、出廠門則回家」。隨著一座座新型農村社區的拔地而起,新社區的醫療、教育以及高效農業、鄉村旅遊等配套設施不斷集聚完善,農民群眾實現了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轉變,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村「藍圖」變成了現實畫面。(通訊員:柴軍委劉敏 來源:東海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楊海琴】

相關焦點

  •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住房保障讓他們實現「住有所居」
    原標題:「十三五」我們的故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住房保障讓他們實現「住有所居」   租過隔板間、住過拆遷房,漂泊多年,是公租房,讓打工妹李雲峰在主城擁有了家;
  • 神頭鎮祖屯村從住有所居到「美麗宜居」
    置身祖屯村,看到的是生活美家園好、生態美環境優、生產美產業強的「三生三美」斑斕畫卷,聽到的是「路通了、家美了、心順了」的由衷感嘆。奮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祖屯村,一步步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了現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村莊舊貌換了新顏曾經的祖屯,主路坑坑窪窪,胡同下雨便泥濘不堪,廣場上設施簡陋,路燈也時亮時不亮,儼然是一幅落後的景象。
  • 美好生活:從住有所居到宜居優居
    「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到推進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讓越來越多的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努力實現從「憂居」到「優居」,圓了百姓的安居夢。2019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4.5平方米,城鄉居民住房水平逐步提高。  今天,我們通過幾個人物故事,從不同的視角講述「十三五」以來老百姓居住生活的變化。
  • 農村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農民不願意住樓房?
    最近,山東的「合村並居」被議論的挺熱的,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顧名思義,「合村並居」的意思是合併村莊,把農民集中到一起居住。「合村並居」有什麼好處?村莊太過分散,規模又小,難以為村莊提供公共服務設施,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總不能每一個村莊都要修建一套公共設施,這會造成極大的浪費。所以,從整體來講合村並居的好處就是:節約行政經費、盤活閒置土地、提高對居民的公共服務能力。具體到對農民的好處,主要是居住環境變好了,生活更方便了,生活質量提高了。
  • 甘肅天水:讓老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為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改善居住需求,實現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全市2020年計劃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33個14701套(戶),計劃總投資103.85億元。截至目前,所有項目房屋徵收和安置房建設進展順利,已完成投資18.96億元。
  • 實現住有所居、實施城市更新……濟南住建「十四五」要這麼幹
    、城鄉建設、民生改善、住房保障、行業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以打造「高質量、高品質、高標準、高效率」住建為價值導向,推動住建全領域、全鏈條、全方位工作提升,奮力開創住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完善住房保障,實現住有所居。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完成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任務,加大住房租賃房源籌集力度,有效增加租賃住房供給。推進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試點工作,重點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紮實做好租賃住房補貼發放,完善公租房常態化受理機制,優化公租房後期管理服務水平。
  • 實現「住有所居」
    居住權是《民法典》新創設的一種物權,是一種用益物權,是一種利他物權,是一種人役權,可以在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更有效率的使用房屋,實現「住有所居」。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規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 鬱亮:「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北上廣深可以做到
    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19.10.24 17:27【鬱亮:「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北上廣深可以做到】自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以來,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的萬科對於長效機制的落地有何思考?
  • 邂逅一處居外桃源,悠然久住……
    點擊關注崇明旅遊,發現更美的崇明 崇明的溫柔雋秀就像磁鐵一般,吸引著熱愛生活的人來來往往。鄉野的百轉千折,自有獨屬瀛洲的婉約曼妙,時光流轉間心頭蕩漾。甚至有人願意脫去這一身樊籠枷鎖,就在這兒久居,過起屬於自己的神仙日子。
  • 鬱亮:樓市政策長效機制的核心是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
    鬱亮分析,「730」以來,管理層不將房地產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房住不炒的調控脈絡已經非常清晰。鬱亮表示,他理解的長效機制核心是「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清晰。「住有所居」首先是要有尊嚴的居住,這其中就包括除了居住物理空間之外,解決租房子孩子上學等一系例「軟體」的問題。
  • 長沙:住有所居,託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住有所居,託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長沙將持續保持「房價窪地」比較優勢,打造宜居樂地、人才高地、投資福地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併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徐州:從「憂居」到「優居」 留住煙火氣 改...
    徐州自棚改工作啟動以來,累計新開工棚戶區安置房37.2萬套,棚改總量全省第一,有110多萬群眾實現「出棚進樓」,圓了安居夢。   共圓安居夢 迎來新生活   84歲的徐州沛縣趙本英老人,自從搬進了100多平米的中江文華苑小區樓房,新小區裡水、電、天然氣全通,老人對環境舒適的新家十分滿意
  • 實現「住有所居」 無錫構建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
    、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現全體居民「住有所居」。兒子很小的時候,她就只能帶著他住單位的集體宿舍,並在娘家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靠租房子一租就是10多年。 就在5年前,鄒阿姨的兒子通過保障房政策,購買了新街家園一套70平米的小兩房,從此告別了母子倆長達28年的無房生涯。也就是在這一年,有了房子的兒子終於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
  • 農民倒貼10萬住樓房 合村並居你享受到哪些福利?
    比如,大面積拆除農民房子,不同意拆遷的村民,新建社區仍然八字沒有一撇;對村民房屋的評估和補償標準存在爭議;農民「上樓」的後續生計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最近山東正在搞合村並居試點,然而進行的好像並不是那麼的順利,房子被拆除之後農民還要倒貼10萬住樓房,居住質量大大降低,讓原本的幸福感也大打折扣,這樣的結果也違背了合村並居的真正意義。
  • 「農民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啥農民反感住樓房?有何不好?
    導讀:「農民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何農民反感住樓房?看完懂了進城買房,這是前幾年農村人最熱衷做的一件事,有些人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進城買房。有些人為了結婚而進城買房,還有些人則是看到別人都進城買房了,然後自己也跟著買房了。
  • 2011.09:實現「住有所居」應是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成思危)
    實現「住有所居」應是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實現中央提出的「住有所居」應當是我國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目前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居者有其屋」,但只能實現「居者有其所」,也就是「住有所居」。   宏觀調控應該首先圍繞實現中央提出的「住有所居」的目標,先要解決真的沒有住所的人的問題。
  • 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 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6月23日,封面新聞記者聯繫到李昌平,站在農民主體性及村社集體主體地位等角度,他分享了自己對於合村並居及其相關問題的見解。「好事難做好 甚至會變成壞事」在李昌平看來,「合村並居」並非新概念。圖源新華社「合村並居」變「拆村並居」 ?
  • 「合村並居」農民可以以這幾條底線來確定要不要籤字上樓
    在某一程度上來講,合村並居其實是件好事,至少初衷是好的。可是在推進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還沒向廣大老百姓說明白,說清楚何時何地建好新社區,就開始大面積拆除農民的房子、迫使農民上樓,拒絕籤字的村民遭遇田地被挖、斷路斷電、門口被放鞭炮、房屋玻璃被砸等,實際操作遠遠背離了初衷。
  • 從「憂居」到「優居」建行持續深耕住房租賃領域助力更多低收入者...
    從「理財」到「理房」,從「樣本」到「模板」,建行以新金融思路,將銀行服務從傳統的住房金融業務延伸到住房租賃領域,讓「憂居」的社會「痛點」轉變為「優居」的幸福生活體驗。  近期,知名長租公寓運營商蛋殼公寓「爆雷」事件在各類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再度激起人們對於住房的關注。在「房住不炒」背景下,樓市賺錢神話逐漸被打破。
  • 又一批教師住有所居!「教師節大禮包」再次奉上
    又一批教師住有所居,這也是海澱區委、區政府關心教師,為住房困難教師送出的實實在在的節日禮物。他拿到新房鑰匙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展了布置,添置家具、擦拭廚房煙機灶具、整理孩子的玩具……新家、新環境給他帶來了全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