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並居」農民可以以這幾條底線來確定要不要籤字上樓

2020-08-28 北京市凱諾律師事務所

 

  近期的「合村民居」引起了不小的熱議。在某一程度上來講,合村並居其實是件好事,至少初衷是好的。可是在推進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還沒向廣大老百姓說明白,說清楚何時何地建好新社區,就開始大面積拆除農民的房子、迫使農民上樓,拒絕籤字的村民遭遇田地被挖、斷路斷電、門口被放鞭炮、房屋玻璃被砸等,實際操作遠遠背離了初衷。

  就拿補償來說吧,在《土地管理法》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類似項目的條例,且沒有規定如何補償,但是於法於情都應當要給予農村合理的補償,併合理的推進。那麼,村民面對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找不到的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究竟該不該籤字上樓?凱諾律師建議可從以下四點來決定


  

  先補償、後搬遷(這點必須要落實到實踐中)

  雖然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找不到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之類規定的項目,但是這類項目也應當要遵循「先補償,後搬遷」的原則,這是最起碼的底線,只有先給予農民補償,保障了農民的居住權,那麼才能進一步推進項目進程。

  想必大家都能在媒體報導中看到,有個別類似項目在推進過程中,常常會對村民做出各種限制,這就算了吧,但是在補償方案中,對農民如何補償,安置房在哪,安置房建在哪,何時交付安置房,提供的宅基地又在哪卻根本看不到,農民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怎麼能上農民籤字上樓呢?

  而且就「先補償、後搬遷」這條原則,這在《土地管理法》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也有明確的規定,雖然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類項目在兩部法律法規中沒有確切的做出規定,但也是可以借鑑的。

  

  補償足額到位 安置房事項需明確在協議裡

  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類似的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雙方就談攏的補償也要及時足額的打入到被拆遷人指定的帳戶中,對於農民選擇產權置換的,就安置房的位置、面積、結構、何時交付安置房等事項在拆遷協議中也要白紙黑字的明確。

  要知道,只有補償按時到位,那麼相關部門才能進一步實施搬遷工作,才能保障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類似搬遷項目順利的推進。

  在這裡,凱諾律師需提醒大家的是,實踐中,若輕易的相信搬遷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或是草草的騰房、籤訂補償協議走人,搬出宅基地,那麼不僅失去了對房屋,而且還有可能面臨居無定所的局面。所以,千萬不要輕易的聽信搬遷人員的話,有什麼不懂的可及時的諮詢律師,否則就陷入被動。

  

  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長遠生計要有保障

  「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這第一次出現在了新《土地管理法》中。雖然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並非徵地拆遷,但是也應當遵守這一原則。

  不能合村並居之後,農民居住的舒適感、生活質量遠遠不如從前,生活、交通、工作遠遠不如原先方便,更不能越拆越窮,這顯然就違背了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的初衷。

  當然了,合村並居(農民選擇上樓)之後,對農民的生活必然會產生不小的影響,比如農田離居住地越來越遠,農具無處安放,鴨、豬、雞等沒地方圈養等,但這些問題在正式實施搬遷之前都應當要有所考慮到,否則只管當下,不管未來,只管拆,不管其他的一些民生問題,只會適得其反,不只能做表面,需要切實際的為農民所想。

  

  需按拆一還一的原則,保障農民都有地方住

  無論是徵地拆遷項目還是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類的搬遷項目,都應按照拆一還一的標準進行,這是雷打不動的原則。

  實踐過程中,常常有徵收方認為農村房屋不值錢,不具有商業價值,就採取「一刀切」的補償方式,給予農民幾萬塊錢的補助費或是過渡費,讓其儘快搬走,騰出宅基地或是交出土地,這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做法。此時,如果農民籤了字,交了房,那麼就大大的吃了虧,雖然說吃虧是福,但是也要記住不該吃的虧堅決不吃。

  佔我一寸土地就應當要還給我一寸土地,拆我房子就應當要按照原有的面積給予我補償,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必須要落實的。不能因為是農村房屋就不去考慮它的價值,就不對其房屋合理的評估。

  另外,在實踐中還不乏有一些這樣的情況,就是個別地方對補償農民的安置房,農民還需要自己再出一部分錢去購買,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安置房面積超出原有房屋面積的,農民可以自己出錢補齊差價,但是對於安置房面積跟原有房屋面積差不多的,也就是在拆一還一以內的,再讓農民出錢是不太合乎情理的。

  最後,凱諾律師要說的是,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必須要考慮老百姓意願,不能強迫農民上樓。這在去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就已經明確提出,要充分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不得以各種名義違背農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和強迫農民「上樓」,不得違法收回農戶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要嚴格控制整村撤併,要規範實施程序。

  在上月山東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表明,「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農民群眾說了算,村民同意率必須達到95%以上才能實施,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更不能違法違規、傷農害農」。

  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自然是好事,而且有一些農民也常常盼著能住進環境較好的樓房,但前提是相關部門在實施過程中,需充分的做到以上幾點,個別農民的願望才能實現。當然了,在遇到補償標準不一、強迫農民上樓,補償不合理,甚至是強拆的情況,農民要及時的諮詢律師,讓律師通過申請行政複議或是提起行政訴訟維護自己的權益。

相關焦點

  • 受爭議的「合村並居」:搬上樓,以及今後的日子
    疫情期間,村民家裡有孩子要上網課,但沒網,只好籤字,暫時搬到鄰村租房住。農閒時節跑計程車生意的小範村村民王先奎回憶道,「當時真跟打仗一樣」。他描述的,是今年4月初,全國疫情緩和後,當地要求農民籤協議、搬出家園的情景。從村民提供的監控資料中可以看到,大量工作車輛開進村子,有的堵在村民的門口,有的用高音喇叭播放與政策宣講無關的聲音,製造噪聲汙染。
  • 「合村並居」新變化,叫停「一刀切」,上不上樓?農民說了算
    最近一段時間,山東地區合村並居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大家比較關注的還是補償標準、農民上樓等方面的問題。為什麼要從山東地區開始試點呢?但是在推行合村並居的過程中,卻遭到了很多農民的質疑。為什麼農民會產生質疑呢,當地也展開了調查,具體還是在於這個方面。比如:合村之後有沒有聽取農民的意見,相關的一些信息是否有公開,拆遷以後農民如何妥善安置,種地不方便,農具沒地方放,就業的問題等等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
  • 農村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農民不願意住樓房?
    最近,山東的「合村並居」被議論的挺熱的,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顧名思義,「合村並居」的意思是合併村莊,把農民集中到一起居住。「合村並居」有什麼好處?對於年輕人來說,十來萬倒是能湊出來,但是對於缺乏收入的中老年農民來說,不要說十萬八萬,就是萬八千他也拿不出來。顯而易見,如果補償不到位,讓農民上樓無疑是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 「被逼上樓」的農民:老房強拆,新房未建,窩棚裡等明天
    要細細盤算。這是做兒女的心態,小心翼翼。而眼下,有一場合村並居運動——「拆除農民住房,合併原有村莊,建立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集中住進樓房」——轟轟烈烈,毫無顧忌。這種情況下不要逼農民上樓,農民有條件自然會進城,沒條件硬是讓他們進城上樓,還讓人家拿出一大筆錢,這顯然不符合我們的發展階段,還可能引發不穩定因素。當然,地方政府認為合村並居一舉雙得,既能讓農民就地實現城鎮化,農民離開村莊還有利於規模化農業發展。但這一視角,是只見「物(農業)」不見「人(農民)」。
  • 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 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其中,以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的一篇《山東合村並居的真實情況》為代表,將山東多地推進合村並居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大面積拆除農民房子、趕農民上樓、對村民房屋評估和補償標準不一等問題剖析開來,一時間,公眾議論紛紛。記者了解到,圍繞「合村並居」問題的公共討論,不乏眾多學者、專家等觀點。
  • 山東「合村並居」被批是怎麼回事?國家為什麼要合村並居?
    山東惠民縣「合村並居」工程被批形式主義,兩副縣長作深刻檢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國家為什麼要合村並居?一、山東」合村並居「被批是怎麼回事?惠民縣政府官方信息顯示,近一年來,該縣在胡集、魏集、麻店、辛店、何坊等多個鄉鎮街道大力推進「合村並居」工程,並提出將合村並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但是在拆除新建過程中,卻因操之過急、實施過程簡單粗暴被不少人詬病。
  • 農民倒貼10萬住樓房 合村並居你享受到哪些福利?
    這個周一的上午,多篇關於山東「合村並居」的文章和評論在朋友圈刷屏,其主要針對目前山東多地推進合村並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大面積拆除農民房子,不同意拆遷的村民,新建社區仍然八字沒有一撇;對村民房屋的評估和補償標準存在爭議;農民「上樓」的後續生計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最近山東正在搞合村並居試點,然而進行的好像並不是那麼的順利,房子被拆除之後農民還要倒貼10萬住樓房,居住質量大大降低,讓原本的幸福感也大打折扣,這樣的結果也違背了合村並居的真正意義。
  • 有些人不理解合村並居,弄清這些道理就懂了
    合村並居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各方都應該懂,尤其農民。為什麼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要盯住農民的土地不放?為什麼農民連宅基地都保不住?農民就非得上樓嗎?上樓有什麼好的?這些問題都是擺在當前農民面前的鬱悶事,別說農民想不通,就是很多知識分子也搞不懂。
  • 「合村並居」浪潮已來,為啥農民不樂意?看完就明白了
    而且還有一個政策,農民特別關心,那就是「合村並居」,相信很多農民朋友也都聽說過。而眼前這種大勢所趨,「合村並居」的浪潮已經席捲而來,那對農民究竟是好是壞呢?向下看,也許看完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國家重視「農村-城鎮」的發展,因為它確實有很多好處。
  • 合村並居問題,能否在民法典裡找到答案?
    近日,一些地方農村合村並居引起了輿論關注。所謂合村並居,就是把臨近的幾個自然村拆除,農民合併居住到新的社區。據說,推進這件事的背景是一些農村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高、基層負擔重,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費嚴重,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公共服務水平低,等等。
  • 呂德文:「合村並居」是一個中性詞,不存在「地域歧視」
    隨著山東省一級政府的表態,此前備受爭議的「合村並居」暫緩推進,地方政府也開始著力解決這一政策造成的問題,一再強調要「尊重群眾意願」。可以說,這次「合村並居」亂象最終能夠得到重視和解決,與學者和媒體的呼籲及關注密不可分。
  • 哀莫大於議題疲勞 ——關於「合村並居」運動的討論
    關於「合村並居」運動,有人讓我寫篇短文,說是要給農民和鄉村幹部看看。我的第一反應是,對於該運動本身,我沒有什麼要特別寫給農民和鄉村幹部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想說的,尤其是「合村並居」的利弊和對農村、農民、農業的影響,農民和鄉村幹部都知道,只是他們也常感無奈。
  • 【民法典】「合村並居」需要接受《民法典》的檢視
    文章指出,「各級政府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地方政府主導的合村並居,需要接受《民法典》的檢視。 農村房屋是農民通過辛苦勞動積累的財產。今年,《民法典》的頒布,讓農民的權利受到更充分的保護。
  • 「合村並居」浪潮已來,對農民是好是壞?看完就有答案了
    "合村並居"浪潮已來,對農民是好是壞?看完就有答案了隨著新農村建設腳步的加快,變化也發生在方方面面,各種政策在農村接連地落實。而有一項農民特別關心的政策,它就是"合村並居",相信很多的農民朋友也已經聽說過了。
  • 如果無法叫停合村並居, 我們必須爭取什麼?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的合村並居是以縣域而不是村落為單位,來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這種產業化必然帶來合村並居的需求,未來這一需求還將擴大,朝著區域化方向發展。但這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有主導產業來支撐,二是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這就對政府的超前規劃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在無法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貿然實行拆村合村,不但會損害農民利益,也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 山東「合村並居」始末:山東領導班子迅速回應,官方要求整改
    王小魯認為,這種情況必須儘快制止並介入調查,對在這個過程中違法瀆職者要依法懲處,觸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上級政府官員把合村並居作為任務來推行,也應當追究法律責任。「合村並居」爭議5月12日,賀雪峰發表了《合村並居,何必拆農民房子?》
  • 一個邯鄲60後農民,對山東合村並居引發的思考,您怎麼看呢?
    請點下右上「關注」,俺是回村歇歇,今天周末,咱就圍繞著這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山東合村並居話題,回村歇歇想把自己心裡話倒出來。雖然一介農民,但人生是什麼?人生要什麼?人生就這麼過去麼?還是應該怎麼過去此生,俺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所以兔死狐悲,看到山東合村並居,作為河北60後農民,擔心自己還能不能在村裡住20多年,到終老。
  • 社科院專家:山東合村並居突然引發大量批評 到底有無必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的合村並居是以縣域而不是村落為單位,來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這種產業化必然帶來合村並居的需求,未來這一需求還將擴大,朝著區域化方向發展。但這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有主導產業來支撐,二是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這就對政府的超前規劃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在無法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貿然實行拆村合村,不但會損害農民利益,也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 「合村並居」會給農民帶來什麼?農民甘心住進樓房,還是安土重遷
    我的老家在就心裡原來的村子後面蓋了一個很大的小區,全是那種帶院的小洋樓,真的很不錯,我去看過,每家都有個小院,很人性化的契合了農民的生活習慣。不過也有的沒搬進去,原來的老村子還存在,好像這樣一直持續了好幾年,不得不說搬遷很人性化,沒有強拆強遷。超過多大年齡的老人好像還有什麼優惠,我奶奶過90歲了就享有這優惠政策。
  • 「合村並居」再思考:此風不可長,此樣不可學
    從總體上看,合村並居並不是鄉村振興中具有覆蓋面大、迫在眉睫、放在鄉村振興第一位必須做的事。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偏偏對這件事高度重視,在其頒發的文件中,甚至把這件事上升到是鄉村振興的攔路虎,迫在眉睫,必須做,馬上做的事。對此,我們必須正視其背後的動機。首先,許多地方政府真正感興趣的不是合村並居本身,而合村並居帶來的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