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合村並居」運動,有人讓我寫篇短文,說是要給農民和鄉村幹部看看。我的第一反應是,對於該運動本身,我沒有什麼要特別寫給農民和鄉村幹部的,原因有二。
其一,我想說的,尤其是「合村並居」的利弊和對農村、農民、農業的影響,農民和鄉村幹部都知道,只是他們也常感無奈。
其二,我有點議題疲勞,因為「合村並居」並不是什麼新的故事,是十幾年前就已開始的「土地增減掛鈎」政策的延續。賀雪峰教授關注此事已一月有餘,我一直知曉,但少有參與討論的衝動。因為,這事情本身並不複雜,正如北航博士所言,判斷此事不需要多高的文化,靠常識就行。
我看到的一些「合村並居」的圖片和視頻,與2010年前後在一些鄉村看到的「增減掛鈎」現實一樣。我團隊在10年前就已經針對「土地增減掛鈎」做了一些研究。
昨日還把2012年撰寫的一篇學術論文壓縮推出,題目是《拆村並居及其發展主義邏輯——「被上樓」的農村、農民與農業》。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增減掛鈎」政策一經出臺,立刻成為一些地方破解土地瓶頸的「金鑰匙」,成功地「找到了地」。二是「增減掛鈎」政策出臺後,社會關注度非常高。三是失去庭院後,村莊生產生活空間被壓縮,村莊文化和村莊共同體受到了衝擊。四是「被上樓」的農民生活成本增加,收入來源減少,鄉土社會歸屬式微,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減弱。五是農民居住在小區,對農業生產帶來不便,掛鈎出來的復墾土地質量不高,國家的糧食安全未必因此更有保障。六是「增減掛鈎」為地方或資本帶來利益,但給農民卻帶去了風險和負擔。七是「增減掛鈎」政策背後服務的是唯經濟增長的發展主義邏輯,忽視了發展還應該包括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因素,發展主義的現代性追求將農村問題化,從而為改造農業、農村與農民建構了合法性。八是建議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賀雪峰教授持「小農立場」,我也持「小農立場」,但我們倆的邏輯十分不同(這裡暫且不論)。然而,我想特別說明的是,不要把「小農立場」說成是酸酸的鄉愁。我們都知道,社會要進步,地方要發展,農村和農民都要發展。我們也知道農民並不排斥現代化,你看他們把現代通訊技術玩得,一點也不比文化人差。
因此,審慎對待「土地增減掛鈎」和「合村並居「這樣的大運動,根本不是否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更不是否定發展的重要性。在條件合適和農民願意的情況下,開展「土地增減掛鈎」和「合村並居」可以產生積極作用。但我們討論的重點是,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要給社會公平、傳統文化、生態環境等其他方面留以足夠的空間。
其實,「小農立場」無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鄉村發展中的具體體現,強調的是在農村發展中,要以億萬農民的利益為主要出發點來制定政策、設計項目、評價成就。
有人或許會認為農民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這是在以自己的一套價值和標準去衡量農民。其實,不同群體的價值標準常常差異巨大,我們無法用某一個群體的價值追求和倫理邏輯去理解、指導或要求另一個群體。就如我們無法用經典文化去理解和指導民間文化一樣,我們也不能以企業家的邏輯去要求農民的生計和生產活動,它們是非常不同的系統。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常常是無法通約的,正如下面這個故事所表達的。
一位老太太帶著她的貓在馬路上散步,突然一個男子開車疾駛而來,把貓給撞死了。男子連忙停下來,抱歉地說:「大娘,我願意補償您。」「那太好了,你捉老鼠的本領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