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並居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各方都應該懂,尤其農民。
為什麼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要盯住農民的土地不放?為什麼農民連宅基地都保不住?農民就非得上樓嗎?上樓有什麼好的?
這些問題都是擺在當前農民面前的鬱悶事,別說農民想不通,就是很多知識分子也搞不懂。老胡在此鬥膽做個剖析,來個答疑解惑。
首先呢,農民想不通但是可以理解,因為農民就是農民,自己的身份立場就決定了看問題的角度,眼前的利益保不住,還談什麼以後的,這是農民意識。可是作為知識分子的某些人,也想不通,是因為他們的眼界和看問題的格局不夠,導致他們只能站在局部,站在某一個牆角旮旯裡看世界,想不通就很不應該了。
合村並居背後,這第一大邏輯,就是國家要發展,這一點沒人否認吧,也沒人能阻擋吧!
這第二大邏輯,就是國家發展要走哪條路好呢?放眼全世界,幹得好的國家,都有共同的道路,那就是城鎮化道路。
在沒有變成發達國家之前,整個世界都是農業世界,男耕女織,以糧為綱,大家都差不多一樣,後來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會出現了發達與不發達,不發達與落後的狀態,都知道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可是,你為什麼要落後?別人都忍著痛往前發展努力擺脫落後,你為什麼就要舒服地享受著現在,不思進取,最終導致自己落後呢?
大家一看,那些發展起來的國家和發達國家,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工業化道路,工業革命是世界性的,有的國家看準了時機,拼命往前趕,衝到了世界前列,成為公認的發達國家,有的國家就比較遲鈍,還死守著農業大綱,結果就是落後。
這一點在清朝末期尤其能體現出來,慈禧太后掌控政壇半個世紀,就讓中國落後了50年。儘管後來也出現了幾位歷史人物,努力地學習西方,帶動國內工業化發展,但都因為以慈禧太后為主的保守派,最後工業化的那一點點成就,也都半死不活的,沒有形成規模化,零星一點火苗,直到今天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更何況如果那時候就能興起工業革命,那中國現在早就在發達國家之列了。
國家發達了跟我們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很有關係,起碼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就會好過點,國家的福利就會好點,有人總抱怨,為什麼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生了養活不起,買不起房子,娶不起媳婦,統統這些就一句話,你的國家沒有發達到那個程度,讓你的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都有養老金,每人發媳婦。
多數人都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總想國家這也有那也有,最好是馬上共產主義,不要按勞分配,要按需分配,可是一方面呢,當國家要發展,要在捨得之間有所選擇的時候,就抱著祖宗不撒手,是這也要那也要,就是不要自己吃虧。哪怕疼一下也不行,最好讓我躺著,邊按摩邊發展改變,有那樣的事情嗎?
把話繞回來,這國家要發展就沿著世界經驗,工業化道路前進,工業化道路必定伴隨著城鎮化進程,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比如,農村的工業園區多,還是城市的工業園區多?把農村也搞成工業園區多的地方,那這個農村也就不是農村了,由於工業園區多它又會變成城鎮,變成城市。
這就是合村並居背後的第二大邏輯。
第三大邏輯,就是要推進城鎮化覆蓋率,就得進行土地資源的二次整合。今天的城市再大,加起來也沒有農村面積的一半大。也就是說農村佔據的土地面積,包括耕地林地這些,還是主要的地貌形態。遠遠大於城市覆蓋率。要改變這個格局,就得讓小城市變中城市,中城市變大城市,大城市變超大城市,超大城市周圍是衛星城市帶。要實現這樣的地貌形態,不改變土地用途怎麼可能形成?說簡單點就是縮小農村覆蓋率,擴大城鎮覆蓋率。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合村並居就成了大勢所趨,是國家大發展的需要,不是哪個局部地方的事情。
接下來就是第四個大邏輯,合村並居,騰挪儘可能大的空間,就不僅僅是並居在一起,還要儘可能上樓。當然,儘可能上樓,不是全部必須上樓,不適合上樓的地方,只要並居一起,就可以實現目標了,那就不上樓了。
最後,就是第五個邏輯,合村並居與農村土地之間的操作思路。
它是這樣的,首先要保障耕地面積紅線不能破。這裡說的是總的耕地面積不能變,不是說你家具體那塊耕地不能變。合村並居後,甚至是上樓以後,騰挪出大量的土地面積出來。這裡面就包括了大量的農村原來佔有的宅基地面積,在保證耕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把原來是宅基地的地方變成耕地,又把原來是耕地的地方變成城市建設指標用地,也可能原來那裡不是耕地,是林地,或者是荒地。總之把這個土地面積就給挪出來了給城市擴張用。
那麼這個,就是很多人說的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就是你城市要擴張多少面積的地,就要從另外從另外一個地方給補上,尤其是耕地,總面積不能破紅線,這裡用了那裡就要補上。這麼一來,就等於是耕地還是耕地,沒有變,收回的只是村子拆除以後的宅基地面積,還是那句話,收回的只是這個土地面積,不代表就是真實這塊地皮。好比原來是一萬畝耕地,經過合村並居,村子拆除後多出來兩千畝地,變成了12000畝地,那麼還是保持一萬畝耕地不變,統一挪一挪,把挨著城市的周邊的地,挪出來2000畝地給城市用。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也是跟我們每個農民利益相關的一點,儘管上個視頻已經提到了,今天再次強調一下,還是以這個例子說明,這裡多出來的這2000畝地,是給城市用,但是具體的是政府賣給城市建設具體的單位,比如開發商這類人。由這些人去建造建築,形成城市的。那麼能賣多少錢呢?具體的數字我們沒有能力知道,但是我們要懂一點,就是從你家拆除了多少面積的宅基地。
這個面積的地皮賣給城市開發商,賣的錢能不能抵得上給你分的那套樓房面積。因為宅基地本來就是屬於農民自己的,這裡只是換房,本質上不是買房,宅基地面積賣的錢,也應該屬於農民自己,只是換房住了。那麼賣的那個錢,夠不夠農民買這一套房呢?在這裡老胡認為,一定能抵上,夠買房,不僅如此,還要簡裝修後的,不能是毛坯房,進去廚房廁所還是個坑那種,不行。依據是什麼?
舉個例子,假如是同一個開發商,從政府手裡買了300平的地皮,花了50萬,這個300平面積,正好就是你家原來宅基地的面積。本來這個錢就應該給你的,但是由於政府統一操作,沒給你這個錢,拿這個錢讓這個開發商給農民蓋樓房,因為這裡的地皮不需要再買,這個樓房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再加上是農民的福利項目,不能賺暴利,最後這套樓房的定價或者說是成本價,農民拿這賣地的50萬能不能買下來?我看不僅能,連裝修都夠,精裝修是個性化的,這裡要求統一簡裝修過的,一點兒不過分。
現在呢,有的地方還需要補差價才能住進去?還沒裝修怎麼住?農民能拿出那麼多錢嗎?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老胡猜得沒錯,這是地方上還想從中賺一筆,把農民的地錢擠壓了,或者是那頭賣地就沒賣上價,這頭蓋樓又被開發商吃了一頭,兩邊一擠,這就需要補差價。但是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好了,今天的大邏輯和小算盤都給大家講透了,純屬老胡個人觀點,有話留言,非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