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農民不願意住樓房?

2020-12-19 五千年思索者

最近,山東的「合村並居」被議論的挺熱的,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顧名思義,「合村並居」的意思是合併村莊,把農民集中到一起居住。

「合村並居」有什麼好處?

以我國的山東省德州市為例,德州市全市人口546萬,其中農村人口435萬,全市目前一共有8439個自然村,每個村莊平均只有515人,以每戶平均3人計算,共171戶。在一些小的村莊,甚至只有2-300人,規模非常小。

相對於經濟比較發達的江蘇來說,山東的自然村的特點是數量多、規模小,這造成了很多資源浪費。

首先就是公共資源浪費。一個村莊不管多小,都要算一個完整的自然村,該有的都要有,都要配備完整的村委會班子,撥給行政經費,這無疑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浪費。

其次是土地資源的浪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宅基地,而且人均佔有的宅基地面積都比較大。近些年,大量年輕人進城務工,農村逐漸「空心化」,造成了大量房屋閒置不用,有的村空心率甚至達到50%,這造成了土地的嚴重浪費。

再就是公共服務設施跟不上。村莊太過分散,規模又小,難以為村莊提供公共服務設施,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總不能每一個村莊都要修建一套公共設施,這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所以,從整體來講合村並居的好處就是:節約行政經費、盤活閒置土地、提高對居民的公共服務能力。

具體到對農民的好處,主要是居住環境變好了,生活更方便了,生活質量提高了。

為什麼有些農民不願意?

對於是否願意住樓,這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一般來說,年輕人歡迎這個政策,而中老年人則不歡迎。

首先看一看住上樓房的成本

一般來說,農民退出宅基地所得到的補償,是抵不上安置房的房款的。如果給予農民的補償太低,那就意味著農民想住進樓房必須還要掏一大筆房款才行。

其次,裝修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安置房的面積都不會太小,裝修起來少說也需要幾萬塊,這筆錢是必須花的,因為不裝修沒法住。

對於年輕人來說,十來萬倒是能湊出來,但是對於缺乏收入的中老年農民來說,不要說十萬八萬,就是萬八千他也拿不出來。顯而易見,如果補償不到位,讓農民上樓無疑是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其次是住樓的成本

住上樓房,生活質量提高了,但是水電煤氣供暖費物業費等統統都來了,雖然錢不是很多,但一年下來也得大幾千。年輕人有收入可以承受這些,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正是考慮到住樓生活成本的問題,很多農民內心是不願意住樓房的。

不利於農事活動

農民是要依靠種地生活的,特別是中老年農民。合村並居以後,村子變得更大了,那農民距離自己家的責任田肯定也會更遠了,這會對他們的農事活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另外,上樓以後沒有了農村住宅的院子、偏房,那農具往哪裡放呢?出產的糧食往哪裡放呢?平時燒的柴草往哪裡放呢?

生活習慣難以改變

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院子,可以在自己院子裡種花種菜,自給自足。吃完飯可以到院子散散步,擺弄擺弄花草蔬菜,而上樓以後這些都會失去。

在北方的農村,隔三差五在自己的灶臺上蒸一鍋包子饅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老人們冬天也喜歡睡在暖烘烘的土炕上。而住了樓房以後,這個是無法實現的。

農村的中老年人都有相互串門的習慣,左鄰右舍都非常熟悉,有個事情也好彼此照應,在閒時還可以相互串門解解悶,日子過得倒也快樂。而上樓以後,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相互不認識,沒法串門,甚是煩悶。所以很多農村老人到了城裡子女的家裡以後總感覺是在「坐牢房」。

綜上種種原因,使得上樓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會普遍受到歡迎,對於中老年農民來說,的確是面臨著許許多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總結

合村並居可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可以盤活閒置土地,可以節約行政開支,是一件好事情,應該推行。但是必須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不要加重農民的負擔,農民手裡真的沒有什麼錢,所以就不要把這件事當成是從農民口袋揩油的生意了,這一點很重要。

二是要充分考慮中老年人的實際情況,不能搞一刀切。畢竟他們離開土地就基本無法生活了。

三是要確保安置房的質量,這可不是住一二十年的,而是要住幾十年。

四是要利用盤活的土地引進企業,創造就業機會,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

五是要確保把縮減行政人員落到實處,確保合村並居以後還能夠為居民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

總之,一定一定一定要確保農民的基本利益!不要讓這項好政策執行起來走了樣!

相關焦點

  • 早年前農民羨慕吃肉住樓房,如今樓房建好了,農民為啥又不搬了?
    導語:早年前農民羨慕吃肉住樓房,如今樓房建好了,農民為啥又不搬了?隨著近年來農村的變化越來越大,也逐漸向城市靠攏,再加上農村常住的人口在不斷的減少,所以也導致很多農村變成了空心村,不管是土地還是房子都有一些是閒置的,所以這些年專家們也一直在研究合村並居的方式讓農民生活在一起,不僅可以利用農村的土地,而且還能改狀況農民朋友的居住環境,真的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只不過在早年前農民一直羨慕別人吃肉住樓房,如今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的身邊
  • 「合村並居」會給農民帶來什麼?農民甘心住進樓房,還是安土重遷
    我的老家在就心裡原來的村子後面蓋了一個很大的小區,全是那種帶院的小洋樓,真的很不錯,我去看過,每家都有個小院,很人性化的契合了農民的生活習慣。不過也有的沒搬進去,原來的老村子還存在,好像這樣一直持續了好幾年,不得不說搬遷很人性化,沒有強拆強遷。超過多大年齡的老人好像還有什麼優惠,我奶奶過90歲了就享有這優惠政策。
  • 山東「合村並居」被批是怎麼回事?國家為什麼要合村並居?
    山東惠民縣「合村並居」工程被批形式主義,兩副縣長作深刻檢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國家為什麼要合村並居?一、山東」合村並居「被批是怎麼回事?從一篇"山東合村並居的真實情況"的文章我們了解到,山東"合村並居"工程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為:1.房屋拆遷補償未落實。有的村莊村民反映,未看到任何拆遷文件,也不知還建樓房的面積大小和價格如何,當地政府只是口頭表達了被拆房子的補償標準。也有村民反映,拆遷太突然,拆遷補償標準太低等問題。
  • 農民倒貼10萬住樓房 合村並居你享受到哪些福利?
    比如,大面積拆除農民房子,不同意拆遷的村民,新建社區仍然八字沒有一撇;對村民房屋的評估和補償標準存在爭議;農民「上樓」的後續生計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最近山東正在搞合村並居試點,然而進行的好像並不是那麼的順利,房子被拆除之後農民還要倒貼10萬住樓房,居住質量大大降低,讓原本的幸福感也大打折扣,這樣的結果也違背了合村並居的真正意義。
  • 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 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李昌平告訴記者,之所以說「合村並居」是好事情,原因在於近年來,農村的人口流出嚴重,空心村和集體建設用地的閒置越多越多;另一方面,願意進小鎮、進中心村居住生活兼顧多功能農業的返鄉農民工、願意下鄉過鄉居生活或在鄉村創業的城市居民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大企業想把總部設在小鎮或中心村。
  • 「合村並居」浪潮已來,為啥農民不樂意?看完就明白了
    而且還有一個政策,農民特別關心,那就是「合村並居」,相信很多農民朋友也都聽說過。而眼前這種大勢所趨,「合村並居」的浪潮已經席捲而來,那對農民究竟是好是壞呢?向下看,也許看完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國家重視「農村-城鎮」的發展,因為它確實有很多好處。
  • 「農民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啥農民反感住樓房?有何不好?
    導讀:「農民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何農民反感住樓房?看完懂了進城買房,這是前幾年農村人最熱衷做的一件事,有些人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進城買房。有些人為了結婚而進城買房,還有些人則是看到別人都進城買房了,然後自己也跟著買房了。
  • 「合村並居」新變化,叫停「一刀切」,上不上樓?農民說了算
    最近一段時間,山東地區合村並居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大家比較關注的還是補償標準、農民上樓等方面的問題。為什麼要從山東地區開始試點呢?為什麼農民會產生質疑呢,當地也展開了調查,具體還是在於這個方面。比如:合村之後有沒有聽取農民的意見,相關的一些信息是否有公開,拆遷以後農民如何妥善安置,種地不方便,農具沒地方放,就業的問題等等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山東有些地區已經開始合村並居的試點,有些農民對這項措施不是很了解,影響了進度。
  • 「合村並居」農民可以以這幾條底線來確定要不要籤字上樓
    就拿補償來說吧,在《土地管理法》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類似項目的條例,且沒有規定如何補償,但是於法於情都應當要給予農村合理的補償,併合理的推進。那麼,村民面對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找不到的合村並居,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究竟該不該籤字上樓?
  • 有些人不理解合村並居,弄清這些道理就懂了
    合村並居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各方都應該懂,尤其農民。為什麼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要盯住農民的土地不放?為什麼農民連宅基地都保不住?農民就非得上樓嗎?上樓有什麼好的?這些問題都是擺在當前農民面前的鬱悶事,別說農民想不通,就是很多知識分子也搞不懂。
  • 呂德文:「合村並居」是一個中性詞,不存在「地域歧視」
    但「合村並居」這件事情,還真不一定是「好心」,畢竟合村並居利用了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地方政府是有利益衝動的。哪怕是沒有利益衝動,也有極強的政績衝動。就目前看,「合村並居」的手段和目的之間是不匹配的,其實是達不到鄉村振興的目標的,是在剝奪農民權利,損害農民利益,「合村並居」之後農民的生活質量並沒有提高,鄉村也不可能振興。
  • 「農村人住上樓,好日子到了頭」,為什麼會這樣說?
    「空心村」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也是不利於村莊發展的,所以為了改變這個局面,不少地區這時候開始搬遷撤併、合併村莊了,這樣一來,農民也能住進樓房了,不過,村裡老人卻說:「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會說「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呢?
  • 「合村並居」浪潮已來,對農民是好是壞?看完就有答案了
    "合村並居"浪潮已來,對農民是好是壞?看完就有答案了隨著新農村建設腳步的加快,變化也發生在方方面面,各種政策在農村接連地落實。而有一項農民特別關心的政策,它就是"合村並居",相信很多的農民朋友也已經聽說過了。
  • 一個邯鄲60後農民,對山東合村並居引發的思考,您怎麼看呢?
    請點下右上「關注」,俺是回村歇歇,今天周末,咱就圍繞著這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山東合村並居話題,回村歇歇想把自己心裡話倒出來。雖然一介農民,但人生是什麼?人生要什麼?人生就這麼過去麼?還是應該怎麼過去此生,俺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所以兔死狐悲,看到山東合村並居,作為河北60後農民,擔心自己還能不能在村裡住20多年,到終老。
  • 【民法典】「合村並居」需要接受《民法典》的檢視
    文章指出,「各級政府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地方政府主導的合村並居,需要接受《民法典》的檢視。 農村房屋是農民通過辛苦勞動積累的財產。今年,《民法典》的頒布,讓農民的權利受到更充分的保護。
  • 株洲「合村並居」將開啟!多地居民或將一起居住,這一縣有福了
    文/這是只喜歡旅遊的耗子(歡迎個人轉載與收藏)老鼠的世界,除了逛就是吃這些對於合村並居這一個政策是褒貶不一的,雖然說這樣的政策十分適應現在大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能讓更多的農民們有著更好的生活但是對於這樣的政策也是有人反對的,因為農村裡大部分住的都是院子,關上大門都是自己家人,但如果說住到一些新的房子,不僅沒有了悠閒的農家生活,而且還要接觸一些不認識的陌生人。
  • 受爭議的「合村並居」:搬上樓,以及今後的日子
    要搬遷,樓在哪兒呢?通過村民們的吐槽可知,當地在推動工作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瑕疵,以致於農民對今後的生活保障沒有信心,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小超告訴記者,不是大家不支持,其實你只要做事公道合理,事情做得有眉目,讓村民看到希望,大夥還是願意配合「合村並居」的。
  • 學者王立勝:如果無法叫停合村並居,我們必須爭取什麼?
    長此以往,中國的農村將面臨著屋無人住、地無人種的現象,缺少了農業最基礎的支撐,中國又談何發展。 既然農村已經空心化了,就有人提出了合村並居的規劃,這一規劃在我國的農業大省山東已經初見端倪。
  • 哀莫大於議題疲勞 ——關於「合村並居」運動的討論
    關於「合村並居」運動,有人讓我寫篇短文,說是要給農民和鄉村幹部看看。我的第一反應是,對於該運動本身,我沒有什麼要特別寫給農民和鄉村幹部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想說的,尤其是「合村並居」的利弊和對農村、農民、農業的影響,農民和鄉村幹部都知道,只是他們也常感無奈。
  • 北大教授說農村做飯汙染物每年使萬人去世,更有人提出合村並居
    最近有學者專家提出,農村合村並居口號。做為農村人我想對此問題說說個人想法。如果說合村並居是為了農村,而不是為城市而整合,那我想說那北大環境交瘦說的對,「農村做飯取暖排放的汙染每年讓30萬人失去生命。」農村不在是哪個泥土路,泥巴房,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農村的磚木房屋變美變亮了,農村人的生活也隨即變好了,隨著市場化的需要一些所謂的轉家提出了「城市包圍農村的口號」而不在是農村包圍城市,所以提出合村並居,而合村並居背後的原因絕非是為了農村而提出,其實這背後是為了城市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