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的「合村並居」被議論的挺熱的,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顧名思義,「合村並居」的意思是合併村莊,把農民集中到一起居住。
「合村並居」有什麼好處?
以我國的山東省德州市為例,德州市全市人口546萬,其中農村人口435萬,全市目前一共有8439個自然村,每個村莊平均只有515人,以每戶平均3人計算,共171戶。在一些小的村莊,甚至只有2-300人,規模非常小。
相對於經濟比較發達的江蘇來說,山東的自然村的特點是數量多、規模小,這造成了很多資源浪費。
首先就是公共資源浪費。一個村莊不管多小,都要算一個完整的自然村,該有的都要有,都要配備完整的村委會班子,撥給行政經費,這無疑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浪費。
其次是土地資源的浪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宅基地,而且人均佔有的宅基地面積都比較大。近些年,大量年輕人進城務工,農村逐漸「空心化」,造成了大量房屋閒置不用,有的村空心率甚至達到50%,這造成了土地的嚴重浪費。
再就是公共服務設施跟不上。村莊太過分散,規模又小,難以為村莊提供公共服務設施,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總不能每一個村莊都要修建一套公共設施,這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所以,從整體來講合村並居的好處就是:節約行政經費、盤活閒置土地、提高對居民的公共服務能力。
具體到對農民的好處,主要是居住環境變好了,生活更方便了,生活質量提高了。
為什麼有些農民不願意?
對於是否願意住樓,這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一般來說,年輕人歡迎這個政策,而中老年人則不歡迎。
首先看一看住上樓房的成本
一般來說,農民退出宅基地所得到的補償,是抵不上安置房的房款的。如果給予農民的補償太低,那就意味著農民想住進樓房必須還要掏一大筆房款才行。
其次,裝修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安置房的面積都不會太小,裝修起來少說也需要幾萬塊,這筆錢是必須花的,因為不裝修沒法住。
對於年輕人來說,十來萬倒是能湊出來,但是對於缺乏收入的中老年農民來說,不要說十萬八萬,就是萬八千他也拿不出來。顯而易見,如果補償不到位,讓農民上樓無疑是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其次是住樓的成本
住上樓房,生活質量提高了,但是水電煤氣供暖費物業費等統統都來了,雖然錢不是很多,但一年下來也得大幾千。年輕人有收入可以承受這些,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正是考慮到住樓生活成本的問題,很多農民內心是不願意住樓房的。
不利於農事活動
農民是要依靠種地生活的,特別是中老年農民。合村並居以後,村子變得更大了,那農民距離自己家的責任田肯定也會更遠了,這會對他們的農事活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另外,上樓以後沒有了農村住宅的院子、偏房,那農具往哪裡放呢?出產的糧食往哪裡放呢?平時燒的柴草往哪裡放呢?
生活習慣難以改變
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院子,可以在自己院子裡種花種菜,自給自足。吃完飯可以到院子散散步,擺弄擺弄花草蔬菜,而上樓以後這些都會失去。
在北方的農村,隔三差五在自己的灶臺上蒸一鍋包子饅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老人們冬天也喜歡睡在暖烘烘的土炕上。而住了樓房以後,這個是無法實現的。
農村的中老年人都有相互串門的習慣,左鄰右舍都非常熟悉,有個事情也好彼此照應,在閒時還可以相互串門解解悶,日子過得倒也快樂。而上樓以後,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相互不認識,沒法串門,甚是煩悶。所以很多農村老人到了城裡子女的家裡以後總感覺是在「坐牢房」。
綜上種種原因,使得上樓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會普遍受到歡迎,對於中老年農民來說,的確是面臨著許許多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總結
合村並居可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可以盤活閒置土地,可以節約行政開支,是一件好事情,應該推行。但是必須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不要加重農民的負擔,農民手裡真的沒有什麼錢,所以就不要把這件事當成是從農民口袋揩油的生意了,這一點很重要。
二是要充分考慮中老年人的實際情況,不能搞一刀切。畢竟他們離開土地就基本無法生活了。
三是要確保安置房的質量,這可不是住一二十年的,而是要住幾十年。
四是要利用盤活的土地引進企業,創造就業機會,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
五是要確保把縮減行政人員落到實處,確保合村並居以後還能夠為居民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
總之,一定一定一定要確保農民的基本利益!不要讓這項好政策執行起來走了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