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山鎮陳家莊黨支部書記姜波被崮山鎮陳家莊村民貼上了「能人」的標籤。
怎麼個「能」法兒?「一年前,提起我們村,都是說沒法弄。姜波當上書記後,現在再提起,幾乎所有人都挑起大拇哥。你說算不算『能』?」74歲的村民郭淑芬回答著這一提問。
姜波走馬上任,成為該村黨支部書記,可以說是救急。「那時候,壓根兒沒人願意來這裡當書記。」他直率地拋出這句話。
姜波18歲就離開陳家莊村在外打拼,如今事業有成,回村就任黨支部書記,在朋友看來無疑是接收爛攤子,可他並沒有猶豫。「陳家莊畢竟是我的根、我的家,村裡鬧到這個地步,再這樣下去就散了。」姜波說。
姜波「臨危受命」後,陳家莊村新的「兩委」班子順理成章組建完成。怎麼把「爛攤子」收拾好?成為了「兩委」班子面臨的「必答題」。對此,姜波定下了一條「鐵律」:要求群眾做到的,黨員必須先做到;要求黨員做到的,村「兩委」幹部必須先做到。
隨著這聲「發令槍」響起,村裡的幹部全部忙了起來。「從來沒有這麼有幹勁,每天工作都忙活活的,可每天都覺得過得真有勁。」幹了20多年的村婦女主任鄒本燕說,「兩委」班子帶頭當好聯絡員和服務員,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到能辦則辦、能幫則幫,班子在群眾心中的形象一下就扭轉過來了。
班子強了,幹勁足了,如何增加集體收入就成為姜波迫在眉睫的大事。這不,他瞄上了村東的近60畝土地。「以前一直租給一家單位用作苗圃用地,租期20年,每年收入在4萬元左右,2016年合同到期。」
「這地說啥也不能分,必須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對外公開招標發包。」在姜波和村「兩委」的努力下,這塊土地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外租賃成功,10年租金一次性付清,平均每年收入120538.90元,再加上當年土地發包上交收入和經營收入20312.40元,2018年陳家莊村集體經濟收入140851.30元,是2017年的3.5倍。
2018年重陽節,村集體為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200元至500元不等的節日補助;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黨員活動室環境煥然一新;村委大院的院牆被推倒成了開放的活動場所,供大夥開展各種活動……
「爛攤子」村好起來了,但村民卻越發的「不滿足」了,新要求一個接一個的提了出來:書記,你看咱們村現在是慢慢好了,但這個環境衛生實在是拿不出手,你看垃圾、還有汙水……
「今年,咱們陳家莊村得有大變化,咱要讓村子美起來。」話剛說完,姜波又到村裡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