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臨床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簡稱「妊娠期甲減」,hypothyroidism)是發生於妊娠期間的甲減,可為妊娠前確診的甲減,也可為妊娠期新近診斷的甲減,包括臨床甲減、亞臨床甲減和低甲狀腺素血症。可增加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早產、低體重兒和流產)的發生風險,對胎兒神經智力發育也有不良影響。應引起廣大孕媽們的高度重視。其診斷標準:TSH大於妊娠期正常值上限,FT4小於妊娠期正常值下限。2011年版的ATA指南還提出T1期妊娠婦女的TSH大於10mIU/L,無論有否FT4降低,可以診斷為臨床甲減。
對於妊娠期甲減,大家有很多誤區。
凡是甲減患者,均應多吃含碘食物——錯誤
大家認為所有甲減均與缺碘有關,應多吃含碘食物,其實不是的。甲減是否需要補碘關鍵要看導致甲減的原因,單純缺碘引起的甲減,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碘。臨床大多數甲減是自身免疫紊亂,不宜吃海帶、紫菜、海苔等高碘食物,生活中反而要適當控制碘的攝入量,因為高碘飲食會激活甲狀腺的自身免疫機制,破壞甲狀腺組織,誘發並加重甲狀腺炎,導致患者甲狀腺功能進一步降低。當然,也沒必要禁碘,正常進食便可。總之,平常我們所吃的加碘鹽已經合適,不用再額外攝入碘。
甲減對各年齡段的危害差不多——錯誤
胎兒期甲減:胎兒的生長發育,導致患兒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呆小症」);
幼年期甲減:孩子的體格及智力發育,導致身高、出牙、學步、學說話時間均比同齡兒童要晚;
青春期甲減:青春期發育延遲,生長停滯,導致身高偏矮、性發育障礙,嚴重者由於發育不成熟而導致生育異常。
孕婦甲減:後代智力和生長發育異常,增加孩子出生缺陷的發生機會,還會顯著增加孕婦流產、早產、胎盤早剝、圍產期胎兒死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妊娠期甲減替代治療,起始即應足量給藥——錯誤
甲減替代治療方案應當個體化,起始劑量應根據患者妊娠時期、有無合併症以及病情嚴重程度而定,對於妊娠期的甲減患者,只要患者自身狀況允許,就應儘快採取補充治療,使患者血清TSH 水平儘快達標,以避免甲減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治療目標:ATA 提出的對妊娠期甲減治療TSH目標為:T1期(妊娠早期)0.1~2.5 mIU/L,T2期(妊娠中期)0.2~3.0 mIU/L,T3期(妊娠晚期)0.3~3.0 mIU/L。
妊娠期亞臨床甲減不需要治療——錯誤
亞臨床甲減伴TPOAb陽性應當接受左甲狀腺素的治療,陰性者可以不予治療。亞臨床甲減的治療方法、治療目標和檢測頻度與臨床甲減相同,可以根據TSH的升高程度,給予治療:TSH2.50~5.0 mIU/L,50ug/d; TSH5.1~8.0 mIU/L,75ug/d; TSH>8.0 mIU/L,100ug/d。
妊娠期甲減與非孕期甲減的控制標準是一樣的——錯誤
非孕期血清TSH的正常範圍是0.3~5.0mU/L。妊娠期間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TSH參考範圍與此不同,目前尚無妊娠期特異性的TSH參考範圍,但國內外一致的觀點是在妊娠早期(妊娠12周前)TSH參考範圍應低於非妊娠人群20%~30%。美國甲狀腺協會(ATA)推薦TSH 2.5mIU/L作為妊娠早期TSH的上限,超過2.5mU/L即可診斷為「妊娠期甲減」。妊娠期甲減的治療目標是妊娠早期血清TSH 水平<2.5mIU/L,妊娠中期和晚期<3.0mIU/L。
育齡期甲減患者懷孕後應停止甲狀腺素治療——錯誤
育齡期甲減患者,擔心甲狀腺素對胎兒有影響,於是在準備懷孕前或妊娠期間擅自中斷甲狀腺激素治療,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首先,準備懷孕的甲減婦女,若停止甲狀腺激素治療,由於排卵異常一般不易受孕。其次,妊娠的前12周是胎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而在孕12周以前胎兒自身甲狀腺尚未發育成熟,胎兒所需的甲狀腺素幾乎全部來自母體,如果孕婦甲減沒有及時治療,將會導致新生兒智力發育受損和生長發育障礙,此外,還會增加流產、早產、胎盤早剝等產科併發症,威脅到母親和胎兒的安全。因此如果在妊娠前已經確診為甲減,應及時調整左旋甲狀腺素(L-T4)的用量,將血清TSH調整至2.5mU/L後再懷孕;如果是妊娠期間發現甲減,則要儘快地、足量地補充L-T4,使甲狀腺功能儘快恢復正常,消除甲減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甲減產婦不宜哺乳——錯誤
到目前為止,無任何證據表明左旋甲狀腺素會對胎兒產生危害,即便是在服用較大劑量L-T4治療的情況下,哺乳時分泌到乳液中的甲狀腺激素的量也不足以導致嬰兒發生甲狀腺功能亢進或TSH分泌被抑制,因此,甲減產婦服用優甲樂對寶寶是安全的,完全可以放心母乳餵養。
優甲樂隨時都可以服用——錯誤
優甲樂最好選在清晨空腹服用,這樣有利於吸收。但如果服用劑量較大,也可以分次服用,但是不建議晚上服用,因為這是興奮性激素,晚上服用可能會導致失眠等情況的發生。另外,優甲樂(左甲狀腺素,L- T4)應避免與鐵劑、鈣劑、複合維生素製劑、豆製品一起服用,間隔應在4小時以上,因為上述藥物會影響甲狀腺素的吸收。
本期專家:重慶協和醫院 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