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迎來的「服務經濟時代」,與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富克斯1968年定義的「服務經濟時代」有著不小的區別,服務業的許多傳統認知也正在被顛覆。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服務經濟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基於知識密集或創新驅動的新興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已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服務業生產率更是顯著提升。關於「新興服務業」,學術界說法不一。我們理解的「新興服務業」,是基於現代理念、信息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發展起來的具有廣闊市場潛力的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的範圍很廣,按照其定義,我們可以把新興服務業歸納為三大類:一是為新的市場需求服務的服務業,即新的服務行業。例如,環境服務業、節能服務業、海洋服務業、郵輪旅遊業、信息通訊服務業、文化創意業、人力資源服務業等。二是在傳統服務業基礎上由於運用新資源、新技術或新方法發展起來的新興服務業:例如,電子銀行業、電子認證、衛星科技服務、檢測認證服務業等。三是由新的服務模式所形成的產業或業態:分享經濟、地理服務信息,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購物、連鎖經營、折扣店等。
與傳統服務業相比,新興服務業具有「四高一低」五個基本特徵:一是高人力資本含量。新興服務業的從業者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或培訓,擁有較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技能;二是高技術含量。大多新興服務業是由高新技術催生或者高技術製造業衍變出來的服務產業或者新業態,技術含量較高,基本屬於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三是高風險性。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服務模式或者商業模式推陳出新,極大地提高了新興服務業生產率和降低了運營和服務成本,但高收益也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四是高增值性。新興服務業大多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而誘導出新的需求,既是資本的主要追逐的投資對象,也是消費者熱捧的消費需求對象,即社會邊際收入的主要支出對象。在資本和消費者雙重追逐下,必然有著較大的價值增值空間,比如:通信增值服務、電子商務、數字娛樂產業、新媒體資訊、電子競技、粉絲經濟等新興服務業莫不如此。五是低消耗。新興服務業主要以「知識和創意」為中間投入,對物質和資源的需求相對較少,是典型的低消耗、少汙染的部門。
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意義重大
1.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提高供給質量為出發點,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實現供需匹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國服務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比如,服務品供給質量不高、服務業結構不合理、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偏低。原因固然很多,但結構層次較低、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新興服務業比重偏低是重要因素。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要加快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改善服務供給質量。
2.擴大勞動就業、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著力點
服務業的就業功能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必須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勞動就業的特殊作用。服務業就業係數明顯大於工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是解決「增長型失業」的有效途徑。現在,無論是新增勞動力,還是吸收被製造業、農業剝離或轉移出來的勞動存量,服務業都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新興服務業既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如軟體與信息服務業;也有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如家庭服務業、房地產中介服務業;還有勞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如動漫遊戲、諮詢設計等。顯然,發展新興服務業,既符合我國勞動力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也是解決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
3.走向製造業強國、攀升全球價值鏈的必然選擇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開始將製造環節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生產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將製造外包給中國,自己則只保留研發設計、品牌和質量管控等附加值較高的環節。而美方保留的這些生產環節,恰好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分工模式下,中國雖然成為了全球的出口大國和製造業大國,但是在全球生產過程日益碎片化的今天,單純的製造環節也必須依賴於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的專業服務,由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價值鏈。在全球價值鏈中,分工上的區別,導致了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鎖定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服務貿易領域,美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仍然高於中國,並通過各種專業服務、智慧財產權出口等,牢牢佔據著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位置。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先進位造業「起飛的翅膀」必須要靠新興生產性服務業「聰明的腦袋」來支撐。在這方面,新興服務業有著獨到的作用。一方面,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有很強的產業滲透力和融合力,可以為製造業在新產品設計、生產工藝改進、營銷渠道開拓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新興服務業可以幫助製造業集群突破原有產業界限、向上下遊和相關產業延伸、幫助企業獲得新的價值增長點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促進嵌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製造業與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形成互動的良性循環機制,幫助製造業實現鏈的升級。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我國「國際代工」的格局,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型,不斷攀升全球價值鏈。
4.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背景下,企業轉型升級勢在必然。如今,許多製造商都是在其傳統製造業務上通過增加服務從而獲取競爭優勢的,製造企業也越來越多地依賴新興服務要素投入並將它作為重要的競爭手段。製造業服務化和服務型製造正成為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其綜合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比如,IBM曾經是典型的製造企業,但現在75%以上的收入來自於服務,特別是信息服務;海爾曾經是傳統的家電企業,但如今也是在向製造服務化企業轉型,並在同業競爭中以「服務」制勝。新興服務業為企業採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等提供了支撐,是提高綜合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如IT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則可提高製造業生產環節智能化、數位化水平,減少浪費,提高生產和交易效率。供應鏈管理則使企業運用IT技術和新興物流管理流程,以實現企業銷售環節與社會流通行業的有效對接,降低流通過程中的物耗。
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的戰略思路
(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新興服務業的推進作用
一是深化服務業市場取向改革,努力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管制,除對少數壟斷行業及關係到國家安全的服務業行業或業態,其他的一概實施「非禁即入」的準入制度,取消對非國有資本和國際資本的限制,實現多元主體平等競爭。二是制定服務業標準,為各市場競爭主體提供一個基本「行為依據」。大多新興服務業是「新生事物」,個性化、差異化都比較大,服務業也強調提供個性化與差異化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新興服務業不需要一些基本標準。為了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和提升服務水平,有必要加快重點新興服務行業和領域標準制定,推進服務業標準貫徹實施,擴大服務業標準化覆蓋範圍,逐步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標準化的「話語權」。三是健全服務業定價機制。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要善於運用價格機制支持和促進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的發展。當前,最緊迫的要儘快改變現行對服務業在用水、用電、用氣、用地等方面的價格歧視政策,實行與工業用水、用電、用氣、用地等方面平等的價格政策,為新興服務業發展爭取一個平等的發展環境。四是培育市場主體,增強企業活力。新興服務業企業大中小並存,差異化很大。既要推動優勢服務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培育若干有特點、有品牌、有控制力的服務業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又要積極發展中小新興服務業企業,讓其充滿活力和效率,成為市場主體最具有活力最有效率的一份子。
(二)加快推進服務業數位化和智能化,著力培育新興服務業行業或業態
隨著計算機、機器人和傳感器等信息技術在各服務行業的大量運用,服務業的數位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催生了許多新興服務業行業或業態。我們要以培育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的服務新業態為抓手,鼓勵傳統服務領域通過產業鏈整合、供應鏈集成、價值鏈提升及生態鏈維護,不斷衍生疊加出新的服務環節和服務內容,推動創意設計、網絡視聽、數字娛樂、網際網路金融、電子商務、智慧財產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徵信服務、檢驗檢測、精準營銷、遠程醫療、智慧社區等引發產業體系變革的新興服務業大發展。
(三)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引導企業細分需求市場,積極開拓個性化的新興服務業態
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鼓勵服務企業開展體驗式消費服務、群體共享式消費服務、個性需求定製服務,推動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服務市場;支持發展綜合型、特色型服務在線平臺,全方位提升服務能力和用戶體驗,鼓勵企業挖掘有關生產和流通環節的體驗價值,積極發展線上線下新型體驗服務。支持生活性服務企業利用閒置資源,依託已有電商平臺或自有服務平臺,積極開展共享經濟實踐和線上線下融合創新。推進社會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形成基於健康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綜合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創新教育服務模式,建設大規模智慧學習平臺,推廣慕課(MOOC)、虛擬大學等新型教育方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總之,通過這些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細分,新興服務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潛力。
(四)健全新興服務業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
新興服務業發展有很強的外部性,離不開財政稅收的支持。為此,要構建起有利於新興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增加對新興服務業的投入。發展新興服務業,主要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同時也要注意發揮政府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完善服務業引導資金政策,增加對新興服務業的公共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作用。擴大政府採購範圍,改變以前貨物類採購畸重、服務類採購畸輕的狀況,把服務業領域如公務消費、會展、會議、物業管理、培訓、國際機票、公務旅行、公務員體檢、企業代理記帳等納入其中,引進競爭機制,面向全社會服務行業公開招標、投標,以擴大對新興服務業的市場需求。二是對民間資本投資高技術含量的新興服務產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放寬民間資本投資的稅收抵免政策和納稅扣除適用範圍,可規定:如果民間資本投資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新興服務產業,對其來源於這些產業的投資收益設置一定免稅期。另外,在一定時期內可就其投資額一定比例抵免應納稅所得額,並在收入認定、成本扣除等方面享受一定稅收優惠。三是依據法律法規,進一步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剝離各種檢驗、認證、校準、評審等不必要環節,減少服務業企業的制度性交易費用。
(五)創新支持新興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政策
創新金融政策,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多樣性的投融資機制,是解決新興服務業發展資金需求的必然選擇。一是建立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大力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支持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滿足不同新興服務業的融資需求。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滿足不同新興服務業的融資需求。二是改善投資環境,創造公平準入條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服務業,實現「以政府投資為主」向「以社會投資為主」的有序轉換。三是積極穩妥推進金融創新。比如,拓寬機構對新興服務業企業貸款抵押、質押及擔保的種類和範圍,加大金融創新對新興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破解服務業融資難的「瓶頸」;積極發展包括高收益債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各類債務融資工具,為新興服務業企業提供靈活多樣的融資方式。四是鼓勵銀行開展投貸聯動試點,重點扶持那些沒有固定資產抵押的新興服務業企業,把發展政府背景的融資擔保公司和地方金融機構有機結合起來,為服務業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六)順應新興服務業發展的要求,創新政府治理和市場監管方式
在傳統的市場監管體系下,實行的是工商登記、行政許可、商品檢驗、年檢、行政處罰、刑事責任、專項行動等監管方式,主要是靠行政力量或個人的意志,對平臺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或產業跨界融合衍生出來的新興服務業不一定適用。因為它借力網際網路平臺把交易體系放大成巨大的非現場交易場景,過去的監管政策、監管手段甚至監管隊伍對新經濟新服務的管理已經難以勝任。要順應新興服務業發展的趨勢,改革監管思維、創新治理方式,按照統一高效、開放包容、多方參與、協同制衡的原則重新構築服務業監管體系。要包容創新試錯,允許草根成長,避免因為過度過細監管而可能錯殺成長性的新經濟新服務企業或業態。堅持「政府管理平臺、平臺自律共治」的原則來監管平臺經濟、分享經濟和體驗經濟這些新型服務形態。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是新興服務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科學信用立法、嚴格信用執法和資信登記及披露制度,是健全社會誠信體系的基本要求。在大數據時代,要善於運用大數據管理,創新信息共享機制,打破「數據孤島」,加大對「違信」的處罰力度,提高失信違約成本。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來源:《新理財》政府理財總第322期
《新理財》2019全年雜誌開始徵訂啦!
(點擊海報可直接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