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藝術的學習,雖然不排除理性認知的參與和技能磨練的實踐,但其核心的感覺之類的素質的培養,卻是一個長期漫長、潛移默化的薰陶過程。從思想認識的角度,好像沒有人反對如上的說法,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薰陶性質的培養方式,卻是很少的。比如,學音樂者,不大去聽音樂會;學美術者,也不大去看畫展,只知道埋頭練習那些所謂的基本功,最後別人評價時,落個彈得真響、畫得真像的評價。
為什麼大家好像都明白薰陶的作用和意義,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卻很少有人有意識地去培養呢?薰陶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薰陶不能用投入與回報的方式去衡量
首先,薰陶不能用投入與回報的方式去衡量。如果一個人餓了,上街買兩個燒餅吃下去,馬上解決肚子咕咕叫的問題,這裡的投入與回報是簡單和直接的。人們所從事的絕大多數物質上的勞動與行為,是必須要用投入與回報的方式去進行衡量的,這是由人的生物屬性與物質的自然屬性而決定的。但人的生產勞動,除了物質方面的,還有精神方面的,雖然物質方面居於基本、關鍵的地位,但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則是體現在精神方面的,因此精神方面居於本質性、決定性的地位。而精神方面,則是不好現實觸摸和難以具體量化的。
就像孩子去看了一場音樂會,我們不能說馬上就在琴上表現出臺上演奏家的那種感覺來。
是不是樂感之類的東西,真的不能被人感受到呢?那倒也不是,如果看了一百場的音樂會的話,沒準就能有讓老師和家長都滿意的感受的出現。這裡的意思,並非是一場到一百場的可量化的數字的變化,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有人會說,那到底看多少場音樂會,能讓孩子有感覺呢?這就說到下面的第二個方面。
薰陶不能用急躁的心態去對待
第二是,薰陶不能用急躁的心態去對待。如果說肚子咕咕叫餓得心慌了,需要用著急的心態去解決,而薰陶作用的出現,是不能用這種心態的。如果還用吃來打比方的話,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吧。
現在由於太多的家長對待孩子用的都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因此,總想著學個什麼東西,立馬就要見效,但凡自己覺得沒有見到明顯成效,就立馬換項目、換老師,走馬燈一樣遊走在各種培訓機構裡邊,看著學了不少項目,也用了不少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最終卻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成績,想立馬見效的目的,落個什麼效果都見不到的結果。
其它科目的學習,不能有急躁的心態,藝術學習,更不能有急躁心態,因為藝術學習本就是以薰陶式為其明顯特徵的學習,而薰陶,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非要著急用投入回報的方式來對待藝術學習,很可能也是什麼也落不下的。當然,所有的教育,都具有薰陶式的特徵,都需要漫長時間的持續和堅持,只是說,藝術教育的薰陶式特徵更為明顯和突出罷了。
薰陶不能用固定化的模式來實施
第三是,薰陶不能用固定化的模式來實施。比如固定每天早晨起床聽十分鐘交響樂,然後一天裡的其它時間,都用來對付學校和輔導班的各種作業,讓薰陶式的學習,只是固定在早上十分鐘上了,十分鐘交響樂的內容,與學習生活根本掛不起鉤來,呈割裂狀態,這種所謂的薰陶,實際上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
藝術具有瀰漫性的特徵,這種瀰漫性,簡單說就是無所不在的意思。就音樂來說,它在生活和學習中是無處不在的,不論時間,不論地點,甚至不論內容,我們的耳朵無時無刻都會聽到音樂的聲音。從教育的角度說,我們要善於利用各種機會和各種可能,把高品質、高品位的音樂,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發生各種關聯,營造一個高雅濃鬱的音樂氛圍和音樂環境,慢慢的,也就可能薰陶出一個有音樂感覺的孩子出來。
我們樂樂園的大孩子們在排練莫扎特的交響曲,中間休息時,兩個年齡較小的孩子,就抄起指揮棒,讓大孩子們跟著自己演練起來,雖然不能用標準規範去要求他們,但看他們沉浸其中的模樣就知道,這應該就是最基本意義上的薰陶式學習吧!作為指揮的我,推門而入時,先是一愣,然後就是安心和欣慰地欣賞他們的指揮,最後再給他們鼓掌!
回顧開設數碼交響合奏課以來,倆孩子就是在這種音樂環境中一直被薰陶著,家長沒有用理性算計、急躁功利的心態來對待音樂的學習,也沒有說這節課的排練因為孩子小擔任不了較難的聲部而沒有具體訓練就不來上課了;他們只是覺得,這種濃鬱和高雅的藝術氛圍、集體氛圍,肯定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那就堅持來上課吧!所謂的靜等花開,就是這樣的意思和態度吧!
鋼琴考級不能基本化、標準化,定額化(王群衛)
王群衛談鋼琴教學:能力是個什麼東東?
學鋼琴不想練琴,沒興趣,興趣是個什麼東東?(王群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