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名傑青名單公布,上海交大、南大暴增,「清北+長五」穩居前七

2020-08-13 大樹成長營

傑青數量的多少,往往代表著高校對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強弱。8月11日晚間,一份科研界高度關注的名單出爐——2020年國家傑青資助項目名單公布。

從名單上看,中科大以15人入選與清華大學並列全國第一,不僅總數第一,人均國家傑青產出率中科大依舊是全國第一,可謂實力強勁。事實上,中科大近年來在傑青人數上基本穩定在前三的水平。

與2019年相比,傑青人數增加最大的是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有14位中青年學者入選2020年度國家傑青,與北京大學並列全國第三,而去年為8人,增加了幾乎一倍,向世人證明了南大的硬實力!

而上海交大從去年的5人陡增至12人,是所有高校中同比增加人數最多的,前6年傑青人數合計為30人,這無疑顯示了交大的強勁實力,看來華為CEO任正非選擇上海交大作為第一站訪問,絕對是有根據的。

國家傑青是被認為是僅次於院士的國家級學術地位,每年的評選都備受大家關注。傑青人才也是高校中非常重要的資源,高校中傑青人才數量往往能大體代表一所大學的科研實力。

2019年相關數據

根據2014年-2020年七年間傑青人數各高校的統計,北京大學以103人位居第一,清華大學99人位居次席,接下來就是「長三角五校」,依次是中國科技大學(62人)、浙江大學(49人)、南京大學(44人)、上海交通大學(42人),而這一排名也基本上與四大高校排名機構基本一致。

值得關注的是,在每年300名國家傑青資助項目名單中,「名校效應」的更加明顯,部分211甚至985高校沒有1人入選。

相關焦點

  • 2020傑青名單:清北、華五排前七,華東理工、首醫、南科大亮眼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消息,公布了2020年度傑青的名單。在我國的科學界,人才有不同的等級,最高級別就是院士,下來基本就是傑青了。這些傑青年齡是45歲以下,就是院士的後備人選,這是高校非常看重的人才儲備。說句題外話,如果一個人天賦出眾,青年時期就比別人長。
  • 2020傑青名單:清北、華五排前七,華東理工、首醫、南科大亮眼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消息,公布了2020年度傑青的名單。在我國的科學界,人才有不同的等級,最高級別就是院士,下來基本就是傑青了。這些傑青年齡是45歲以下,就是院士的後備人選,這是高校非常看重的人才儲備。說句題外話,如果一個人天賦出眾,青年時期就比別人長。
  • 2020國家傑青本科院校統計:清北武科南浙吉位列前七
    2020傑青校友統計:清華北大武大位居前三!有趣的是,2020年度入選傑青的工作單位中,清華、中國科大、北大、南大也是位居前列,由此可見四校的理科人才培養水平位居中國第一陣營!2020傑青單位統計:中科大、南大表現優異!
  • 2020國家傑青名單公布:清華、中科大、北大、南大囊括前三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共有 300 名學者入選,其中男性 270 人,女性 30 人。中科大、南大表現出色!換句話說,前七名還是被清北+華五高校囊括。
  • 別吹華五了,最新國家傑青名單顯示武大更牛,某些指標力壓華五
    大家都知道,中國高校的檔次向來是清北一檔,最近10年以來,公認在清北之下,當屬華五。然而,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從這個名單來看,清北確實依然是獨立一檔,但華五卻不是科研實力最強的那批985。
  • 2020年傑青名單發布,南大、武大表現強悍,北航、人大黯然失色
    一、2020年國家傑青獲得者出爐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發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 「 傑青」作為國內僅次於院士的高端人才,反映各個大學(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能力。我們把2020年各高校傑青人數做個分析,看下那些學校表現強悍,那些學校表現失色。
  • 2020年國家傑青名單發布!南大14人、武大7人,人大北航0人
    2020年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入圍名單,2020年的傑青名單是今年的一項重磅事項,也是國內各大高校爭奪的焦點,我們來先睹為快!,近幾年的發展勢頭不盡人意,被外界唱衰嚴重,今次一次性入圍14名傑青,可謂是一雪前恥!
  • 近10年全國高校「傑青優青」人才排名TOP50
    昨日剛剛公布傑青名單,而傑青項目和優青項目,都是高校人才水平的重要評判標準。當然,由於傑青每年只有200個名額,而國內有3000多所高校,這也就導致了僧多肉少的局面。很多985工程高校都不能做到每年一個傑青,更不用提其它大學了。那麼,將時間拉長一點,從2011年至今各所高校在國家自科基金的表現更能體現高校人才的真實水平。
  • 2020年度國家傑青立項名單公布,哪些雙非高校榜上有名?
    2020年度國家傑青立項名單公布,北京、上海、江蘇位列三甲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共有300個項目予以資助。2.立項名單這300
  • 武漢大學第二,2020國家傑青名單,武大本科校友15人僅次於清華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最新一期《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以下簡稱傑青名單),入選名單的傑青仍然是300人。有幸入選的300名傑青,最低擁有博士以上學位,在學術界,傑青是僅次於兩院院士之後的最有含金量獲獎獎項。
  • 南大比肩北大國家傑青入選數全國第二
    今天晚間,一份重磅科教名單橫空出世,2020年國家傑青資助項目名單出爐,這份含金量十足的人才頭銜名單讓大家久等了。今年的國家傑青名單不再如往常一樣千篇一律!除了年輕的中科大,百年老校南京大學也再次煥發青春活力,14位中青年學者入選2020年度國家傑青,與北京大學並列全國第二,向世人證明了南大比肩清北的硬實力!
  • 2020國家傑青名單,武漢大學本科校友數15人排在第二,僅次於清華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最新一期《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以下簡稱傑青名單),入選名單的傑青仍然是300人。有幸入選的300名傑青,最低擁有博士以上學位,在學術界,傑青是僅次於兩院院士之後的最有含金量獲獎獎項。
  • 數說雙一流之國家傑青:中科大領銜華五,武大華科躋身前十
    ,在人才培養上有顯著進步,第十名的同濟大學雙一流建設五年間國家傑青入選人數較前一五年階段實現了倍增。華東五校,在今年的國家傑青入選人數甚至排到了全國第一的位置。緊隨清北和華東五校的是武漢二校,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雙雙躋身國家傑青入選人數全國前十
  • 雙一流建設後「傑青」排名,北大穩居第一,這所985院校跌出前三
    院校傑出名師和院士越多,證明該校實力越為雄厚,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雙一流建設前後「傑青」名單的變化。雙一流建設前後「傑青」排名,北大穩居第一,這所985院校跌出前三傑青指的是進入國家傑出的青年科學基金名單的高端人才,在雙一流建設前後「傑青」名單排行中,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大學穩居榜首,榜首位置一直很穩。
  • 從「傑青」數量中看華東五校實力,中科大第一,浙江大學墊底?
    但在設立之初,每年受資助的也就寥寥50人而已,儘管近些年受資助者數量有所增加,但最多每年不超過300人,能夠受資助的無一不是其科研領域內的領軍人物!最重要的是,評選傑青的最大年齡限制在45周歲以內(平均在42歲左右),這就將很多人擋在了傑青的門外。
  • 2020年「傑青」名單公布 清華、中科大各增15名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清華、中科大各新增「傑青」15人據澎湃新聞報導,「傑青」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一向有「小院士」之稱,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據統計,今年新晉「傑青」共300人,男性270人,女性30人,來自124家單位。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入選人數最多,均為15人。
  • 2020國家傑青名單公布,中科大奪睛!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消息,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人入選名單,和清華大學並列第一。
  • 2020傑青母校,25年的高校變遷,清華依然挺秀,中科大曾是TOP3
    昨天我寫完2020傑青的單位排名,裡面清華和中科大並列第一,清北加華東五校排前七,就有網友問我,這些傑青是哪些學校畢業的?對啊,一所學校只要有錢,自然能招到很多牛人。一所學校能培養出許多牛人,才是真的厲害,表明加工能力強。
  • 或演變成「清北+長五+西哈」新格局
    最明顯的是清華、北大的領頭羊地位,永遠排在前2位,這得益於兩校良好的基礎、資金傾斜投入和優先招生等政策的大力扶持;而被坊間稱為「華五集團」的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和中科大,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一直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由此,清北和華五這「七仙」幾乎佔據了所有高校榜單的前列。而西安交通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似乎已經「掉隊」,並且有被拉大差距的趨勢。
  • 國家傑青名單公布!福建這些人、高校太厲害了
    臺海網8月13日訊 據福建共青團的消息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福建入圍「傑青」7人「傑青」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一向有「小院士」之稱,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