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家都知道,誇獎是鼓勵、激勵孩子的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但是,誇獎並不意味著要給孩子無原則、無底線地帶高帽,注意誇獎的方式與方法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正確的誇獎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激勵孩子迎難而上,錯誤的誇獎卻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誤導孩子驕傲自大。所以,誇獎孩子一定要講究,不能盲目地誇!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曾做過一個「誇獎實驗」的研究。
在實驗中,他們首先對學生們進行第一輪智力測試。測試的題目非常簡單,就是讓學生們完成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學生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拼圖。
於是,他們將學生們隨機分成了兩組,並告知學生們自己的成績,還附上了一句誇獎的話。不同的是,一組學生得到的是關於智力的誇獎: 「你拼圖很有天分,你真聰明」;而另一組學生得到的是關於努力的誇獎:「你真努力,拼圖拼得不錯」。
接下來,他們又對學生們進行第二輪拼圖測試,這次測試有難易兩種選擇。結果發現,第一輪被誇獎努力的學生中,有90%的學生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被誇獎聰明的學生,大部分都選擇了簡單易做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反而更不願意接受更有難度的挑戰。
最後,他們對學生們進行第三輪拼圖測試,這次測試很難,超過了學生們的現有水平。
可想而知,最後學生們都沒有拼圖成功。不過,兩組學生對於失敗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被誇獎聰明的學生變得有些沮喪,甚至氣餒,而被誇獎努力的學生卻很樂觀,結束後還在互相討論自己拼圖時的想法。
兩組孩子的表現非常明顯地向我們展現了誇獎時用詞的重要性,選對了誇獎的方式,孩子越挫越勇。
卡羅爾·德韋克解釋說:通過第二輪測試可以看出,當我們誇獎孩子聰明時,實際上就是在給他們心理暗示,為了保持聰明的印象,他們不能夠冒險犯錯。所以,實驗中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選擇了易做的任務,就是為了避免犯錯出醜,擔心自己的錯誤配不上「聰明」的讚譽。
而通過第三輪測試可以看出,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他們面對困難時,會想盡各種辦法去解決,因為他們覺得,只要他們努力,任何困難都不成問題。所以,即使失敗了,他們也不會沮喪,因為他們堅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由此可見,誇獎孩子是一門大學問。如果父母掌握好這門學問,對孩子來說,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誇獎孩子呢?
★誇具體不誇全部
大部分父母在誇獎孩子時,只會說「你真棒」或者「做的不錯」,這樣籠統的誇獎,只會讓孩子以為自己哪都不錯,一些敏感的孩子也會覺得父母的誇獎不夠走心。
所以,父母一定要糾正自己誇獎方式,誇獎孩子就誇獎他的具體的行為,比如說「今天幫媽媽晾衣服,幹的不錯!」「今天作業寫得比昨天更快,有進步!」
誇具體方面,還有個很大的好處是會讓孩子自己反思其他能夠改進的地方。比如孩子今天作業寫得非常快,父母只誇了這一方面,就有更多空間引導孩子在字跡、正確率上繼續努力,給孩子進步的臺階,也告訴孩子還有進步的空間。
★誇事實不誇虛有
有的父母誇獎孩子時,經常會「言過其實」,比如孩子組裝了一個玩具,就誇孩子「你真棒,是下一個愛迪生」,這種誇大的表揚,只會讓孩子對自己沒有清晰的定位,甚至是變得自負。
而下一次孩子遇到更困難的問題時,如果出了什麼錯誤,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行為達不到上一次誇獎的高度,強烈的自尊反而會讓他們更加受挫,心理壓力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所以,父母誇獎孩子,不要誇大,只誇事實,避免給孩子造成壓力,帶來不好的影響。
★誇努力不誇聰明
經過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的實驗,也可以看出,誇獎孩子努力,可以讓孩子不畏困難,樂觀向上,而誇獎孩子聰明,卻讓孩子被貼上標籤,反而被標籤束縛住了,害怕失敗,不敢挑戰。
所以,父母一定要選對方式,與其誇孩子聰明,不如誇孩子努力。不然,誇獎給不了孩子動力,反而拖了孩子後腿。
父母誇獎孩子,是給孩子鼓勵。不過,父母一定不能忽略誇獎的方式。不然,很可能會好心辦壞事。不僅沒能成功激勵孩子,反而還會害了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是怎麼誇獎孩子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