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範圍內,說起最勤勞節儉的群體,大家不約而同會想起中國人。從古至今,不管是古人聖言,還是老一輩的言傳身教,都在強調未雨綢繆,多多攢錢的重要性。
不僅傳統思想鼓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存錢,銀行也一直鼓勵國人存錢,而且存的時間越長越好。
一般情況下,儲戶存的時間越長,利息越高,因此大家也非常樂意多存款,獲得更多的利息。從表面上看,儲戶存款期限越長,銀行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好像是「虧」的感覺。而事實上,存款時間越長,是越受銀行歡迎的。
這是為什麼呢?銀行是一家盈利的金融機構,它主要的賺錢方式,就是通過貸款來賺取中間差價。比如,一位儲戶存款50萬,銀行會向儲戶支付一定的利息。但與此同時,銀行也能把這筆錢以更高的利率,貸款給其他人,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
而且儲戶的這筆錢越穩定,銀行也能獲得越穩定的長期收益,所以銀行也希望儲戶的存款時間越長越好。此外,為了讓更多的儲戶選擇長期定存,銀行推出了各種存款方式,包括一度大受歡迎的「靠檔計息」。
如何理解靠檔計息?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有位儲戶手握10萬,想在銀行存定期存款。他知道三年的利率可觀,但害怕時間太長,萬一生活出現了意外,需要急用錢,取不出來,就麻煩了。
而且如果他提前把這筆錢取出來,可能定期立馬會變成活期存款的利率,收益直接下降。為了以備不時之需,這位網友會像大多數儲戶一樣,選擇2年之內的定期。
此時銀行的工作人員為了攬存,就會和儲戶商量:你就直接選擇定存三年吧。2年之後,你如果需要取款應急,我們可按兩年的定存利息跟你計算,如果存到三年,那就是按三年的定存利息來算。一般儲戶都會很樂意接受,畢竟這是一舉兩得,還穩賺不賠的生意。
不過,這種深受儲戶喜愛的靠檔計息只推行了幾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2020年12月中旬,六大國有銀行紛紛發布公告,通知從今年起,取消靠檔計息這種存款方式。這意味著,2021年1月1日起,定存的儲戶若提前取款,則只能接受活期利率計算方式。
如果是一筆定存三年的大額存款,本金為20萬,利率為4.125%,按照以前的靠檔計息來計算,兩年之後取款可以按3.15%的利率計算,若按照現在的新規,則按照0.3%的活期利率來計算。這樣一對比,足足差了1萬多。
可能有人會疑惑,明明靠檔計息對儲戶和銀行都是有利可圖的,那6大行為何要執意「清零」這類存款呢?
主要是高利息攬儲,會拉高一些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成本。要知道如果銀行推行的靠檔計息的利率高,而銀行也需要從中盈利,那麼企業貸款的利率也會隨之變高,因此央行才執意「一錘定音」,取消這一存款方式。
央行除了廢除「高檔計息」存款方式,又出現了一「大變」,利率超過4%的業務或將被叫停,「這類」存款今後可能會完全消失,再也見不到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