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

2020-12-25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經緯石旁話遙測 ,作者高松

經緯石旁話遙測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編輯部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導讀

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進步給地理空間相關領域研究的智能化發展和融合創新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地理空間人工智慧(GeoAI)是指地理空間科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方向,通過研究與開發機器的空間智能提升對於地理現象和地球科學過程的動態感知、智能推理和知識發現能力,並尋求解決人類和地球環境系統相互作用中的重大科學和工程問題。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高松助理教授多年來致力於GeoAI的相關研究,他在學術論文《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中簡要回顧了GeoAI發展的歷史淵源,介紹空間顯式與隱式的人工智慧模型,總結近期研究熱點話題和應用方向(包括空間表徵學習、時空預測和空間插值、對地資源環境監測、地圖學、地理文本語義分析),思考並提出地理空間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幾個重要挑戰和研究方向。

掃描上方二維碼下載pdf全文

1

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簡介

人工智慧(AI)領域的技術進步給地理空間相關領域研究的智能化發展和融合創新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雖然早期人工智慧概念的提出和理論算法的發展可以追述到20世紀40~50年代,但其近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深度學習模型和開發框架(如Tensorflow、Keras、PyTorch)的快速發展和產業化的日趨成熟,各行業領域大數據的生產爆發,和計算機硬體(如圖形處理單元和高性能計算平臺)以及終端設備的計算性能不斷升級,進而可以支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和部署人工智慧模型、支持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決策和產業變革。

地理空間人工智慧(geospat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oAI)是指地理空間科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方向,通過研究與開發機器的空間智能提升對於地理現象和地球科學過程的動態感知、智能推理和知識發現能力,並尋求解決人類和地球環境系統相互作用中的重大科學和工程問題(比如人口遷移預測、複雜條件下的智能交通決策、高精地圖製作與自動駕駛、全球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工程等)。

GeoAI的萌芽與發展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球系統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智能交通和計算機科學(尤其是機器學習和知識圖譜)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創新發展緊密結合。

人工智慧與地理空間科學研究的交集是有其歷史淵源的,一方面,解決自然地理空間和社會人文地理空間產生的很多科學難題需要新方法和新技術(包括人工智慧)的支持;另一方面,不斷產生的時空數據(比如遙感衛星數據、人口移動位置大數據、車輛運營軌跡數據等)可以支持人工智慧模型訓練和新算法的研發;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軟體也可以為機器學習模型標註數據(如土地利用類型、自然災害後建築破損信息)的生成提供便捷支持。

20世紀80年代,地理信息科學家和城市規劃學者基於知識專家系統、元胞自動機等當時主流的人工智慧技術來探索智能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研究不同城市擴展的模式。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學者們進一步研究遺傳算法、模糊邏輯,本體與語義,混合智能系統在地理空間科學中的應用,比如土壤系統分類和製圖,土地資源動態變化監測、自然災害智能預測與風險評估等。

隨著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 和他的學生共同提出了深層神經網絡訓練中梯度消失問題的解決方案後,深度學習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爆發式發展(比如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自動控制等領域)。

在2015年之後,與深度學習(如卷積神經網絡、生成對抗網絡模型、圖神經網絡)相結合的地理空間科學研究不斷湧現。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作者和同事們連續參與組織了三屆的美國計算機協會空間信息分會地理空間人工智慧國際研討會(2017—2019)和美國地理學家協會的地理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研討會(2018—2020),以及第一屆中國空間智能學術年會(Spatial-DI 2020),並在《國際地理信息科學》學術期刊聯合組織了關於地理空間人工智慧與知識發現的專刊,探索該領域的前沿發展技術和創新應用。

推動GeoAI領域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包括:

1. 為什麼地理空間相關研究需要人工智慧?

2. 現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是否比傳統方法能更好地解決地理空間科學問題?

3. 之前或現在未解決的地理空間科學問題是否可以用人工智慧來解決?

4. 除了單向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地理空間領域的研究是否能夠激發新型的人工智慧模型的研發並且輸回到AI社區?

地理信息科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們在最近的研究和出版物中對這些科學問題作出了很多探索,本文對近期GeoAI相關研究和部分領域的應用進行簡要回顧與總結,思考並提出地理空間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幾個重要挑戰和研究方向。

2

空間顯式與隱式的人工智慧模型

地理空間位置是關聯多專題圖層(天氣、水文、土壤、城市建築等)、多要素(人、事件、地理對象)、多異構數據(圖像、文字、視頻等)的紐帶,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地理空間研究主要有兩類建模方法:空間隱式模型(Spatially Implicit Models)和空間顯式模型(Spatially Explicit Models)。

空間隱式模型是指在構建人工智慧模型的過程中只把地理空間位置當作多維度特徵向量中的普通維度,沒有把空間位置特殊對待或沒有把空間關係和其他空間約束引入模型。比如把地理坐標帶入一個簡單的K均值聚類模型只屬於空間隱式機器學習模型,但是如果利用Delaunay三角網構建空間約束的聚類模型則屬於空間顯式模型。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人工智慧模型滿足以下檢驗中的一條,則可以稱為空間顯式模型:

不變性檢驗:空間顯式模型的結果在所研究的對象重新定位遷移的情況下不是不變的。這個特性可以用空間異質性和空間回歸模型的思路去理解,即如果一個變量的影響是與空間無關的,那麼隨機變化對象的位置後其空間回歸模型結果不變;反之則變。

表徵檢驗:空間顯式模型在其實現中包含了所研究現象的空間表徵形式(可以採用整合地理坐標、空間關係、地名等形式),比如把深度學習模型的數據輸入先用地理編碼表徵。

公式化檢驗:空間顯式模型在其概念化和公式化中明確使用了空間概念,例如考慮空間鄰域和方向、把空間屬性引入深度學習模型的損失函數設計。

結果檢驗:空間顯式模型的輸入和輸出包含的空間結構(或形式)不同。

舉個例子,一個包含城市地理位置和人口的數據集,如果是讓機器僅基於人口數量進行城市排名,因為地理位置不屬於分析對象的一部分,所以不是一個空間顯式模型。相反,如果要回答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是否在空間聚集在一起,則需要明確的空間分析視角。

近期的研究已經表明空間顯式的人工智慧模型要比不考慮空間的經典機器學習模型(包括深度學習模型)在計算機視覺任務(如圖像分類)和基於地理知識圖譜的智能歸納推理任務中的表現更加優越。

因此,在開發新的機器學習模型支持地理空間的知識發現和智能化決策時,我們需要思考如何結合地理空間數據的特性和人工智慧模型的特點(比如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結構)設計出合理的模型。

如果單純通過融合多源地理空間大數據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是否還需要設計複雜的空間顯式深度學習模型?如果簡單增加標註訓練數據不能顯著提升GeoAI模型性能,是否需要考慮增加空間關係的學習,比如空間鄰域關係、空間金字塔層疊關係等?一些新的GeoAI模型比如深度合成空間模型(DCSM)、空間生成對抗網絡模型(SpaceGAN)和長短期記憶網絡-軌跡生成對抗網絡模型(LSTM-TrajGAN)都是考慮了地理空間特性的深度學習模型。GeoAI研究需要通過闡明為什麼需要空間顯式或隱式模型來解決地理空間的難題並且能夠集成到當今的地理信息系統工作流中。

3

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

空間表徵學習

許多機器學習算法的成功通常取決於數據表示和特徵工程的質量。因此,空間特徵學習或表徵學習對研發空間顯式人工智慧模型和推動GeoAI的創新發展尤為重要。

研究者們利用表徵學習技術提取出潛在的地理空間特徵提高機器學習模型的預測準確率:

Yan等提出的Place2Vec模型採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思路對於地圖興趣點數據(POI)、建築環境和周邊區域上下文語義進行特徵表示學習進而提升關於場所信息檢索和智能推薦的能力。

Yao等把POI2Vec模型輸出作為機器學習特徵輸入來進行城市土地利用分類。

Liu等提出的Road2Vec模型基於大規模的計程車運營軌跡數據,對道路之間的隱性交通相互作用關係進行量化;此模型可以捕捉潛在的空間異質性和非線性交互特性進而提升路段的交通量預測準確率。

Crivellari和Beinat提出的Mot2Vec模型對利用大規模人群移動數據進行訓練生成活動場所的特徵向量表示進而刻畫場所/地方的關聯特性和相似性。

Jean等介紹了應用於遙感數據的Tile2Vec模型,這是一種無監督的表徵學習算法,它將自然語言處理中的分布假說(即出現在相似上下文語境中的詞往往具有相似的含義)擴展到空間數據分布中,通過空間表徵學習顯著提高了預測任務(比如土地覆蓋類型、發展中國家貧困區域識別)的性能。

Mai等創新性地提出了多尺度空間位置編碼方法Space2Vec,通過表徵學習模型來編碼地方的絕對位置和空間關係,發現該模型在位置建模和圖像分類任務中的表現優於成熟的機器學習方法,比如徑向基函數(RBF)、多層前饋神經網絡和瓦片嵌入。

時空預測和空間插值

時空間預測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多維屬性變量估計一個目標對象或地理變量在未知地點(時空)的數值。空間插值則是GIS中常見的空間分析功能,利用已知位置的屬性數值推測未知點相同屬性的數值。傳統的空間插值方法包括:反距離加權(IDW)、三角不規則網絡(TIN)、和克裡金法(Kriging)等。

學者們運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方法來探索時空間預測和空間插值的新方法,並在測繪、社會感知、智能交通等領域廣泛應用。

Zhu等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深度學習架構,命名為用於空間插值的條件編碼器-解碼器生成對抗神經網絡(CEDGANs),並應用於數字高程模型(DEM)中的高程空間插值。

Li等從稀疏採樣的手機位置數據中提取人群活動地點和移動模式並提出新的模糊長短期記憶網絡軌跡預測模型(TrjPre-FLSTM)。

Bao等基於帶有地理標籤的社交媒體數據構建了一個基於空間聚類和深層神經網絡的BiLSTM-CNN模型來提升用戶區域位置的預測精度。

Liang等引入時間動態屬性改進了經典的商業地理哈夫模型並結合位置大數據對顧客到訪商店的時空概率進行智能估算。

Xing等提出了一個通用的空間數據驅動的端到端智能預測框架Neighbor-ResNet,基於遙感影像多層特徵感知區域景觀物理特徵來進行人類活動量的估算。

Pourebrahim等比較了空間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和卷積神經網絡在出行空間分布預測上的表現。

Yao等對比了空間相互作用的多個經典模型和圖神經網絡模型在空間點對交互流預測上的性能。同時考慮到人類出行活動主要沿著道路交通網絡,基於交通網絡的相關研究也非常豐富。

Murphy等利用卷積神經網絡(CNN)對給定出行路線上的GPS軌跡數據的距離誤差(或可信度)進行分類,以方便有條件地選擇使用原始GPS軌跡數據和地圖匹配後的路線作為駕駛路徑的最佳估計。

Zhang等基於城市中的大量街景圖片數據訓練深度卷積模型進行沿街的交通流量時空類型預測。

Zhang和Cheng提出基於圖深度學習的稀疏網絡時空點過程預測模型GLDNet,適合分析的數據特點是空間集聚特徵明顯但時間分布比較隨機(比如交通事故、沿街犯罪事件)。

對於稠密的時空數據,Ren等提出了利用殘差長短期記憶網絡來進行城市尺度交通流量預測的模型。

Zhao等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時空圖卷積網絡T-GCN用於交通預測任務,它採用了圖卷積網絡GCN學習複雜的路網拓撲結構以捕捉空間依賴性,並利用門控遞歸單元GRU來學習交通狀態的時間動態變化以捕捉時間依賴性。

隨著多源地理大數據的出現,融合遙感數據和社會感知數據的研究也不斷湧現。

北京大學劉瑜教授團隊提出了從"人-地-靜-動"這四個維度併集成多源地理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方法感知城市空間分異格局的理論和技術框架。

Zhang等利用機器學習方法融合社交媒體用戶籤到數據和城市街景圖像,提出了從場所類型、訪問量、人群信息、和周邊環境多個維度定量刻畫場所的智能分析框架支持挖掘不同特徵的場所。

Helbich和Yao等結合城市街景與城市居民活動、調查問卷等數據源來進行多維度感知和城市動態建模,發現了環境視覺變量和人們精神狀態的影響。

Cao等利用殘差神經網絡(ResNet)、空間金字塔池化方法(SPP-Net)和堆疊雙向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Net)對社會感知數據和遙感數據多維度特徵進行學習並用於城市功能區域智能分類,同時比較了三種不同的融合方法:連接、元素相加、和元素最大池化。

Ye等融合社交媒體和街景數據進行城市功能的精準識別。

Law等融合開放街道數據OpenStreetMap和街景圖片數據開發了一種卷積神經網絡—街面網(Street-Frontage-Net)並用於城市街面質量的智能評估。

對地資源環境監測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對地觀測衛星數量增長迅速,基於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的觀測大數據激增,對於調查和動態監測土地資源、森林覆蓋、環境變化,分析城市擴張和土地利用變化趨勢等提供了豐富的觀測數據源。同時,多數據源、多時相、多波段、多解析度的遙感圖像數據特點也給實際應用分析造成一定的挑戰。

研究人員探索了多種利用深度學習模型結合多源遙感數據提取時空間特徵的方法,提取高精度、高質量的時空間決策支持信息,以便提升利用對地觀測大數據來動態感知和理解地球複雜系統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能力,實現李德仁院士提出的「從對地觀測衛星到對地觀測腦」的願景。

Reichstein等在《自然》雜誌發表的論文總結了當前用於地球系統科學任務的最先進機器學習方法,也指出了採用深度學習方法面臨的主要挑戰,比如模型可解釋性、物理一致性、複雜系統不確定性、有限的標註數據、和強大的計算需求;並建議了一種將物理過程模型與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耦合關聯的混合建模方法。

Scott等克服了基於深度學習分類中的有限標籤問題,採用了遷移學習和網絡調優技術、數據增強技術與深層卷積網絡模型結合,改進後的模型在兩個不同的遙感數據集上都顯示出較高的土地覆蓋分類精度。

Huang等提出了一種半轉移深層卷積神經網絡模型STDCNN,以克服深度學習模型在遙感中應用中存在的一些限制,如有限的多光譜通道、有限的訓練樣本和大圖像的統一分解;該模型從WorldView-2和WorldView-3高空間解析度多光譜遙感圖像中生成了高精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地圖。

Peng等設計了基於圖斑相似性的卷積神經網絡PSNet,並且利用了光譜反照率數值而不是原始圖像數值進行模型訓練,可以降低在光照不一致造成的數值誤差,並應用於兩次颶風有關的城市洪水事件,實驗表明該模型具有很高的預測準確性和召回率。

Yuan等對環境遙感領域的深度學習方法進行了全面總結,並回顧了深層神經網絡模型在環境遙感中取得的系列成果,包括預測和估算土地覆蓋率、植被參數、農業產量、土地表面溫度和溼度、氣溶膠和顆粒物含量、降水、積雪覆蓋、蒸發量、輻射和海洋顏色參數等;也討論了多源遙感大數據、時空信息和深度學習模型的多種融合方式,比如基於回歸模型的空間-波譜信息融合與多時相信息融合、基於數據驅動和深度殘差模型的空間-波譜信息融合和多時相信息融合,進而可以應用到遙感影像雲和陰影區域的去除與復原重建。

地圖學

地圖學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王家耀院士在「第三屆全國地圖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提出了在人工智慧時代地圖學需要的十點「傳承、創新和發展」,著重強調了如何結合地圖學的基礎理論、科學思維與認知方法,以及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時代的新研究範式和技術路線,推動地圖科學的創新發展。近幾年,人工智慧在地圖中的創新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利用深層卷積模型可以自動提取地圖和影像上的多類別地物目標、地圖符號和文本標註信息;在此智能應用中需要考慮地理空間拓撲結構特徵以及區分文字和地圖符號模式識別的差異,從而得到更好的電子地圖自動解譯結果。

其次,利用強化深度學習方法可以精確標註當代地理要素在歷史掃描地圖上的空間位置。再者,利用生成對抗網絡模型可以進行地圖樣式風格的遷移學習,地形圖的陰影自動渲染,並利用合成信息來改進位圖風格設計或實現國土安全領域的地圖位置電子欺騙。

最後,人工智慧與地圖設計的整合可能會部分地實現製圖綜合的自動化工作流,比如建築物多邊形的簡化與聚合、道路網的線簡化與按聯通性合併等步驟。

地理文本語義分析

基於地理文本的數字地名詞典和非結構化的地理文本數據在地理信息檢索、時空知識組織和位置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地名詞典資料庫都是由權威機構採集製作,由於數據量大、製作成本高、更新周期較慢。因而如何從海量自然語言文本和社交媒體大數據中自動採集和提取地理文本信息顯得非常重要。

地理文本數據語義分析主要處理步驟包括地名識別、地名解歧和匹配、空間坐標提取等。Hu總結了用於地理文本數據處理的多種分析方法,比如主題建模、基於規則的匹配、深度學習模型等。地理文本語義分析的智能應用包括從用戶文字評論中獲取人們對場所和居住環境的意見和情緒表達,自動識別與理解用戶空間查詢語句並進行智能推薦GIS空間分析功能和匹配操作工具等。此外,採用改進的深度學習模型來分析帶有地理標籤的社交媒體文本數據可以更精準的提取自然災害期間用戶所在位置,輔助災害應急響應決策與救援工作。

4

思考與展望

以上對地理空間人工智慧近期研究的簡要回顧並不能涵蓋所有相關的話題,但可以看到地理空間科學與人工智慧研究是相互促進發展的,並不是一個單向技術輸入的知識生產過程。同時,也可以看到GeoAI未來發展面臨的幾個重要挑戰和應對的研究方向:

挑戰一:

有限的地理空間標註數據

訓練地理信息領域的深度學習模型目前還需要大量的標柱數據集支持,如何提升地理空間標註數據集的共享機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重要研究方向。地理空間數據與其他非空間數據不同,可能會涉及到國土資源與測繪信息安全和保密政策、個人隱私等問題,因而增大了數據共享的難度。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脫敏空間數據或得到個體許可的時空數據的安全共享有效促進了多領域的科學研究發展。比如微軟亞洲研究院城市計算團隊共享的GeoLife個體軌跡標註數據、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製作的30米和10米空間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集FROM-GLC、美國地質調查局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李文雯教授團隊合作製作的自然特徵數據集GeoNat v1.0,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胡英傑教授團隊製作的地理文本標註數據集和地名解析工具比較平臺EUPEG等。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地理信息期刊鼓勵數據和代碼共享,支持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和空間數據共享的五星準則(公共數據存取平臺、包含元數據、結構化數據格式、符合地理空間數據標準、封裝支持虛擬化的調用環境)。同時,新的聯邦機器學習框架的出現也使得用戶在享受智能空間信息服務的同時其個體數據隱私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這個方向的研究在新5G/6G無線網絡通信環境下會蓬勃發展。

挑戰二:

模型可遷移性和可解釋性較弱

大多數用於訓練GeoAI模型的地理空間數據來自於特定的地表空間區域(比如某一個城市或某一塊農田),由於空間異質性和不確定性的存在,GeoAI模型的可遷移性和範化能力較弱。

此外,很多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模型系統仍然是一個黑盒子,雖然在特定的對地觀測和地物分類等方面的能力表現良好,當應用於解決地球系統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各類地理空間預測問題時,需要了解機器模型的學習決策過程,融合機理過程模型或人文領域知識,增強GeoAI模型的可解釋性、透明度和可信賴程度,這也將是GeoAI的重要研究方向。比如,Cheng等受到可解釋人工智慧(XAI)提取關鍵圖像成分的應用啟發,研究提出利用一種時空層相關性逐層傳播方法(ST-LRP)來解釋與評估時空單元在特定研究場景的重要性進而支持可解釋的GeoAI模型研發。

挑戰三:

地理空間語義分析和推理能力不足

成熟的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具有很好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並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在智能搜索和問答、語言翻譯、個性化推薦等智能信息服務領域體現重要價值。但是在地理空間信息領域,很多現有的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還不具備智能化的語義處理能力。比如檢索某一個地區的「自然災害」數據集,應該智能擴展到語義關聯的具體災害種類(森林火災、地震、洪水等)以及空間關聯的區域(比如空間上的鄰居、包含或被包含的地理空間單元),從而得到更加豐富的數據集合。

為此,需要構建互聯互通的地理知識圖譜和具有空間思維能力的智能檢索和知識問答系統,這也將是GeoAI的另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此外,根據GIS用戶提問進行空間分析工具智能推送甚至是整個空間分析工作流的自動化實現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GeoAI的未來發展需要繼續得到來自學術界、工業界、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共同支持,匯聚地球系統科學、地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和決策者的智慧,共同探討地理空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學挑戰和人工智慧領域最新技術趨勢,注重交叉學科教學體系建設和創新思維人才培養,為地理空間智能的蓬勃發展助力。

END

引用本文:高松. 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J]. 武漢大學學報 · 信息科學版,doi: 10.13203/j.whugis20200597.

原標題:《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美國正在搞一場大規模人工智慧大賽,主辦方是情報研究計劃局
    近期,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局舉辦了深度學習挑戰賽,招募人工智慧解析衛星影像。因此,美國情報機構舉辦此挑戰賽尋找能從衛星影像中自動識別目標對象的人工智慧。 該人工智慧挑戰賽將於十二月閉幕,屆時,十位進入決賽的參賽者將攜帶其人工智慧算法挑戰衛星影像隱藏數據集。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局長Robert Cardillo一直致力於推進人工智慧的發展,堅信人工智慧可以分擔人類影像分析師75%的工作量。他的觀點可以解釋該機構舉辦功能性地圖世界挑戰賽的初衷。
  • 人工智慧系列(三) 人工智慧主要研究哪些內容
    他們或者模擬人類智能的基本功能(功能模擬法)、或者模擬人類智能的物質結構(結構模擬法)、或者模擬人類的行為方式(行為模擬法)、或者集合功能結構和行為於一身(集成模擬法),來研究和模擬人的智能。不管使用何種方法研究人工智慧,都不會脫離開兩個方面:智能的理論基礎、人工智慧的實現。
  • 人工智慧發展的想像空間太大,中科院院士張旭:AI基礎研究應在上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市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張旭基礎、原創與核心,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這幾年火起來的人工智慧,其基石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批算法。「與任何一個高科技領域相同,基礎研究始終是一個領域發展的根本。而且,對於人工智慧領域來說,基礎研究帶來的想像空間更為巨大。」
  • 人工智慧細分領域受關注 市場空間廣闊
    摘要 【人工智慧細分領域受關注 市場空間廣闊】所謂人工智慧,是指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內容提要:當代西方空間批評是20世紀「空間轉向」在文學藝術批評領域的話語實踐,由此帶來了在學術思想的言說方式、闡釋方式上的諸多變革,成為跨越人文、地理、政治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焦點,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研究視角。
  • 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災害治理——基於多案例的研究
    人工智慧災害治理模型分為平臺、工具、地理、模擬、決策與社會六個基本維度,它建構在複雜適應系統、社會技術和人類因素控制系統的基礎上。這一分析框架分為「人工智慧—治理趨勢」「人工智慧—治理環境」「人工智慧—治理體系」與「人工智慧—治理行動」四個面向。研究認為人工智慧提供了一種更方便與科學的模擬治理、仿真實踐和情境治理,在高度複雜與動態的災難情境下,人機協作有效輔助災害響應是災害治理成敗關鍵。
  • 工作坊丨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科舉史研究走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以一大批青年學者為主導,掀起了科舉研究的熱潮。其特點尤其在於研究力量的年輕化、研究視角的多樣化、研究水平的縱深發展。但總體而言,從歷史地理本位或空間視角出發的科舉研究並未佔領高位,無論地域科舉史、科舉人才地理等都進入了某種瓶頸期,亟需有新的思考和突破。
  • 西電人工智慧領域基礎研究持續領跑
    、基本方法和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近期,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科學部、江蘇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的學者團隊總結分析了近年來人工智慧學科申請/資助情況,並發表於《自動化學報》。數據顯示,西電2018-2020年國家自然基金人工智慧領域獲資助項目數共計51項(含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和重點項目等類別),居各高校之首。
  • 研究機構 中山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發展有著較為悠長的傳統。早在1920年代,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開創者顧頡剛先生就曾在中山大學任教,並講授「古代地理研究」等課程。此後,隨著禹貢學會的成立,顧先生所倡導的歷史地理研究取向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實踐。
  • 什麼是人工智慧?淺談人工智慧的研究目標是什麼
    人工智慧又稱為智能模擬,用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智能行為。包括感知、學習、推理、對策、決策、預測、直覺、聯想。Nilson:AI是關於知識的科學,即怎樣獲取,表示和使用知識的科學。Feigenbaum:AI是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 中國文學地理研究與學科建設
    2006年,梅新林也提出了關於「文學地理學學科」的構想,認為文學地理學是一門「融合文學與地理學研究、以文學為本位、以文學空間研究為重心的新興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研究方法,其發展方向是成長為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
  • 人工智慧審判的法文化思考
    吳小龍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法律界開始了一波研究用自動化工具進行審判的熱潮,儘管各自理念體系和方法各有不同,但在基礎研究和設施相對薄弱的環境下,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和成果。當下,人工智慧浪潮來襲,作為這個大時代大趨勢的一部分,人工智慧審判再次被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對待。
  • 關注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學研究
    關注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學研究 2019年09月23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人工智慧的自然辨證法則思考
    正是這些哲學思想與理論的誕生,指導和作用於人工智慧,這一個關於如何獲得並表示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人類思維信息過程模擬的科學。如今的人工智慧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吸引性和普遍性,其交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通過哲學的思考為指導,從心理學的行為來出發,神經理論的模擬,經濟學的決策,控制論的優化,語言學的表述,以數學的原理來計算,並用計算機為工具實現機器的智能。
  • 新時代區域經濟地理研究的又一範本——評《涪陵經濟地理》
    現有區域經濟地理研究主要探討區域經濟集聚現象,較少涉獵空間集聚。在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區域經濟地理研究歷程及核心內容的基礎上,涪陵區社科聯主席何侍昌同志等完成的《涪陵經濟地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是新時代區域經濟地理研究的又一範本。該書調研詳實,分析透徹,內容充實,觀點新穎,是研究區域經濟地理的範本。
  • 疾病地理史學:疾病史的地理空間解析
    疾病史本身就是跨學科研究的產物,但之前研究鮮有對疾病史的空間解析。而早在19世紀就有醫學家開始嘗試從宏觀上審視疾病的演化,上文提到的赫希就是開拓者,他介紹了很多疾病在歷史和地理中的信息,但他是從醫學角度入手的;如果從地理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的角度來看,不得不提的是貝克的著述,他提到索爾等學者的歷史地理研究中關於疾病和醫學研究的意義,雖然還沒有形成系統研究,但為疾病地理史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 人工智慧研究的五個領域
    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非常廣,人工智慧作為一種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人還很少。資力企服通過近期AI相關類型企業資質辦理逐漸上升的特點了解到,國家對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的渴求度很大,應用領域也分布的廣,人工智慧主要分為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專家系統以及交叉領域等五個領域。第一方面:自然語言處理自然語言處理是一門融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數學於一體的科學。
  • 高三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地理也是高考中能夠決定成敗的一門。下面就讓101網校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高三地理重點知識總結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高三地理重點知識總結篇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 2020年,人工智慧已進入生活空間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   如果說2020年以前的人工智慧技術還在摸索著落地應用場景,那麼來到2020年,人工智慧已進入生活空間。   這一年,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人工智慧成為「超級助手」;在科技前沿領域,人工智慧繼續攻堅克難;頂層設計方面,不斷出臺的政策規劃持續為人工智慧保駕護航。
  • 華東師範大學「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召開
    成立一種新的科研平臺和組織形式,有助於推動中國世界地理和地緣戰略的研究,將更好的服務國家的戰略需求。宋長青提出,世界地理是地理學科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向和研究領域,開展區域綜合研究一直是經濟學、社會科學關注的熱點,同樣也是地理學的研究方向,世界地理是區域研究最典型的代表,是認識全球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