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奮力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2020-12-11 廣東頻道

原標題:中山奮力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和美宜居是中山追求的城市特質之一。圖為中山城區新貌。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權威訪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化珠三角九市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中山接下來該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推動粵港澳互利合作,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就是一項重大創新;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鍵也在於創新。」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旭東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山正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做好「東承」文章,強化「西接」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承載力,按照省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奮力將中山建成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南方日報記者 谷立輝 羅麗娟

  通訊員 周湘紅 鍾和

  統籌:鄭佳欣 黃穎川

  舉全市之力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南方日報: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規劃綱要》,中山如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

  陳旭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抓好。

  《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標誌著大灣區建設從開局起步轉向全面鋪開,縱深推進階段。我們倍感振奮、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對中山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是重大的歷史機遇,也是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就是一項重大創新;要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關鍵也在於創新。

  我們將大力弘揚孫中山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共同把大灣區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中山市委十四屆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會和這次市「兩會」都對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了研究部署。我們成立了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召開了兩次全體會議,畫好了一張帶著時間刻度的「施工圖」「項目書」。

  近年來,我們重點加強與港澳的合作對接。去年2月份,我專門帶隊赴香港、澳門調研,就深化中山與港澳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接下來,我們將堅持抬頭看齊、帶頭示範、埋頭實幹、回頭評估、點頭滿意「五頭並進」,運用實施市級統籌、組團發展、鎮區活力、分類施策「四輪驅動」方法論,動員全市幹部夙夜在公、聞雞起舞,舉全市之力把粵港澳大灣區這篇大文章抓緊抓實抓好。

  總的來說,我們將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全面、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力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按照省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奮力將中山建成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努力交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山優異答卷。

  3年投入1400億元打響大交通建設攻堅戰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在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建設方面,中山有哪些計劃?

  陳旭東: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東西兩岸為重點,《規劃綱要》對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行了部署。其中在第三章「空間布局」和第五章「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都提到了深中通道。深中通道是促進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戰略通道」,將大大縮短中山與深圳、香港等東岸城市的時空距離,同時聯通了粵東和粵西,也讓國家的東西部聯通更加緊密,意義重大。

  中山毗鄰港澳廣深,地理位置優越:周邊有5大機場和4大深水港;廣珠城際軌道中山站已接入國家高鐵網,可達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公路交通進入高快速路網時代,總裡程超過3000公裡;中山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外輪可直達中山碼頭。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綱要的規劃部署,積極暢通對外聯繫通道,著力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大交通網絡。

  接下來,我們計劃利用3年時間,投入1400億元打響大交通建設攻堅戰,全力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半小時可達廣州、深圳中心城區,1小時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

  在高速公路方面,中山市將新增東部外環、西環高速、中開高速、香海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東延),實現各組團、鎮區功能中心15分鐘內可聯通高速公路;同時規劃東、西外環高速對接珠海,聯絡港珠澳大橋;東部組團與珠海交界處預留與深圳前海聯繫的高速公路跨灣通道(伶仃洋通道)。

  在軌道交通建設方面,我們積極推進深茂鐵路建設,謀劃推進廣中珠澳高鐵等軌道交通項目,加快廣州地鐵18號線、佛山地鐵11號線延伸至中山進度,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在港口建設方面,大力推進中山港智能化建設,提高集疏運能力。同時加快新客運碼頭建設,實現水上客運1小時到達香港、澳門。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提到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目標,中山將充當怎樣的角色?

  陳旭東:《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五個定位,其中一個就是國際創新中心。中山在這裡面發揮什麼優勢、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在原創性、基礎性研究和創新方面,與深圳、廣州和香港有較大差距,但在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配套方面,我們有獨特的優勢。

  中山共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超千億元產業集群有3個,包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白色家電;超500億元產業集群5個,包括燈飾、健康醫藥、紡織服裝、光電裝備、LED產業集群。中山產業發展非常符合《規劃綱要》提出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特點。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厭舊、重外不輕內」,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技術升級、模式創新,為傳統產業騰飛插上科技和創新的「翅膀」、注入文化的「靈魂」,加速推動傳統產業結構向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轉變。

  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中山的健康醫藥產業是一大優勢。除了「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我們還有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國家級平臺,全國醫藥衛生領域最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學獎已在中山連續舉辦了10屆,中國科學院藥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部落戶中山。

  《規劃綱要》提出「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我們要發揮好產業優勢,進一步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科創能力。目前,香港大學與廣東藥科大學合作的創新平臺正式落戶中山,這是省內首家粵港高校合資的新型研發機構。我們正積極推進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的建設,爭取更多政策落地中山先行先試,促進中山健康醫藥產業大發展,目標是到2022年,實現健康醫藥產業規模1200億元以上。

  做優傳統產業、做強新興產業都離不開創新支撐。中山高新技術企業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去年我們引進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在鼓勵、促進創新方面,中山作出了不少有效探索,其中「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中山古鎮模式」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執法諮詢委員會第十三屆會議上推介,中山智慧財產權快速維權模式、中山智慧財產權保護經驗獲得各國代表的肯定和好評。接下來,我們以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三角迪茵湖「兩區一湖」創新平臺為依託,以九大市級產業平臺為支撐,加快建設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臺,吸引青年人才來我市創新創業,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促進創新資源和成果向中山快速轉移轉化,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爭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的「領跑者」

  南方日報:和美宜居是中山追求的城市特質之一,下一步中山如何發揮優勢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陳旭東:中山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既有國際化現代化城市的「面子」,也有宜居宜業宜遊的「裡子」。

  綠色發展方面,我們設立了佔全市面積九分之一的五桂山生態保護區,去年空氣品質改善幅度全省第一。連續3年獲評「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當前,總規劃面積達625公頃的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正在加快建設,計劃在年內通過驗收。溼地公園建成後,將和南沙溼地和淇澳島共同構成國際候鳥的遷徙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協調發展方面,目前中山城鄉收入比為1.51:1,差距全省地級以上市最小,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也是全省唯一一個四次蟬聯「長安杯」的城市,六次榮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中山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持續增強。

  文化旅遊方面,作為偉人故裡,孫中山文化是我們的城市文化名片。另外,在科技、文學、音樂方面,中山都出了不少人才,我們第一個音樂博士蕭友梅就來自中山,廣東音樂《步步高》的作者呂文成也是中山人。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中山與港澳鄉情濃厚、人文相通的優勢,打好中山文化僑牌,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系統建設,推動岐澳古道與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步行系統連接,將城鄉歷史文脈以及古驛道文化自然景觀串珠成鏈。

  同時,加強生態保護建設,讓市民推窗見綠、推窗見花、推窗見果,把五桂山生態保護區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肺」,爭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的「領跑者」。

(責編:牛攀、陳育柱)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公益年會在中山舉行
    人民網中山1月20日電(記者毛磊)為培育公益精神,促進公益合作,1月18日至19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香港洛士文基金、澳門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公益年會在廣東中山市舉行。
  • 從區位優勢到發展優勢 中山如何激活「大灣區潛力」
    中山正加快推進大交通建設,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交通節點。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深圳側外灘上,寶安機場南側,一個相當於47個國際標準足球場的高速公路水下樞紐互通立交工程正進入緊張的施工階段。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有近10處地方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把灣區建設作為重點抓好的十方面工作的第三項單章節進行表述,提出「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破解體制機制問題,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提升到很高的位置。作為其中一個重要成員,處於大灣區幾何中心的中山市將這一機遇視為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
  •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 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是誰
    政策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到國家級戰略的層面,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潛力的灣區城市群。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現了「灣區經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
  • 對標世界三大著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成全球新的經濟增長極?
    以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為代表,「灣區經濟」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作為灣區中的新軍,粵港澳大灣區也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中的一個亮點,還被視為除上述三大灣區以外,未來全球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 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寫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提出,表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 粵港澳大灣區擴大優質生活圈
    4月4日, 經過為期8天的日夜奮戰,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交通項目深圳至江門鐵路先行段工程越珠江口隧道,水下地質鑽探勘測任務順利完成。已滿足初步設計鑽探要求,這是該項目前期工作繼項目可研獲批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為確保實現年內開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來源於4月6日廣州鐵路融媒體中心)。
  • 粵港澳灣區建設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龍頭股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3月27日訊  粵港澳齊發聲 大灣區探路開放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受關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也宜遊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構築休閒灣區,並將「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確定為五大戰略定位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旅遊業將發揮重要作用:這份2.7萬字的文件中,旅遊被提及46次,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正一步步朝我們走來。
  • 獨家丨海南大學梁海明:粵港澳大灣區要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兩件事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當前要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兩件事,一是加強科技創新,二是提升金融服務。大灣區的實力: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支持粵港澳加強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廣州日報:新發展格局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總之,粵港澳三地應共同努力,把粵港澳大灣區變成人才高地、知識高地、先進位造業高地、高質量發展高地,更重要的是變成制度創新高地、優質制度供給高地,粵港澳大灣區才能真正在國家戰略這盤大棋上發揮更大作用。 大灣區建設的新階段、新理念和新格局 楊宜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進入下一階段,未來發展要突出新階段、新理念和新格局。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2018年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虎門二橋最後一片節段箱梁成功架設,主線全面貫通。預計2019年5月實現通車,屆時將有效緩解虎門大橋的通行壓力。圖為建設中的虎門二橋。中新社發 廖西平 攝  文章摘編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先鋒大賽及科創發展論壇在穗舉辦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先鋒大賽及科創發展論壇在穗舉辦金羊網  作者:孫綺曼  2020-12-09 ​12月8日,第四屆「榜樣的力量—
  • 政策解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正心·致雅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包含哪些內容?明確了哪些目標?一起去看看吧!
  • 粵港澳大灣區法律部門第二次聯席會議召開 批准設立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工作委員會
    同時,粵港澳三地圍繞律師、仲裁、公證、調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意見,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將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推進大灣區法律服務建設、優化大灣區營商環境發揮積極作用。,三地法律部門精誠合作,充分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攜手推動大灣區法律服務建設各項工作任務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
  • 《粵港澳大灣區專題——2021佛山產業園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發布
    原標題:中商產業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專題——2021佛山產業園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 珠江口將有六座跨江跨海通道,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
    虎門三橋:已在籌劃之中虎門二橋是進一步強化珠江兩岸聯繫、連接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圈的重要交通大動脈,是解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發展短板的破局之作。建成通車之日,虎門大橋車輛有望分流、交通壓力有望緩解早已是共同的願景。
  • 為美麗灣區而設計|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隆重舉行
    本屆峰會以「為美麗灣區而設計」為主題,通過舉辦一系列高規格、高品質的主題展覽、名家論壇、頒獎典禮、學術交流及紀錄片獻禮活動,首次打破規劃、建築、景觀、室內及工程師的邊界,為設計界、產業界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並以領先的設計理念、設計智慧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深扒粵港澳大灣區:中山市「東承西接」大灣區 加快落實「三個定位」
    中商情報網訊: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重要的灣區之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中國四大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經濟圈)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打造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華盛頓等一系列大城市為中心地帶,陸地面積2.1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020萬,GDP1.92萬億美元,人均GDP9.5萬美元,城市化水平達到90%以上,是美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美術高地
    作為華南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獨立建制的高等美術學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廣州美術學院已然成為中國美術領域、設計領域、美術與設計教育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高地。新時期,廣州美術學院更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戰略為契機,自覺承當起新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美術高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和設計的龍頭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