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山奮力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和美宜居是中山追求的城市特質之一。圖為中山城區新貌。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權威訪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化珠三角九市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中山接下來該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推動粵港澳互利合作,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就是一項重大創新;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鍵也在於創新。」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旭東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山正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做好「東承」文章,強化「西接」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承載力,按照省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奮力將中山建成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南方日報記者 谷立輝 羅麗娟
通訊員 周湘紅 鍾和
統籌:鄭佳欣 黃穎川
舉全市之力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南方日報: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規劃綱要》,中山如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
陳旭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抓好。
《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標誌著大灣區建設從開局起步轉向全面鋪開,縱深推進階段。我們倍感振奮、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對中山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是重大的歷史機遇,也是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就是一項重大創新;要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關鍵也在於創新。
我們將大力弘揚孫中山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共同把大灣區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中山市委十四屆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會和這次市「兩會」都對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了研究部署。我們成立了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召開了兩次全體會議,畫好了一張帶著時間刻度的「施工圖」「項目書」。
近年來,我們重點加強與港澳的合作對接。去年2月份,我專門帶隊赴香港、澳門調研,就深化中山與港澳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接下來,我們將堅持抬頭看齊、帶頭示範、埋頭實幹、回頭評估、點頭滿意「五頭並進」,運用實施市級統籌、組團發展、鎮區活力、分類施策「四輪驅動」方法論,動員全市幹部夙夜在公、聞雞起舞,舉全市之力把粵港澳大灣區這篇大文章抓緊抓實抓好。
總的來說,我們將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全面、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力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按照省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奮力將中山建成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努力交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山優異答卷。
3年投入1400億元打響大交通建設攻堅戰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在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建設方面,中山有哪些計劃?
陳旭東: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東西兩岸為重點,《規劃綱要》對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行了部署。其中在第三章「空間布局」和第五章「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都提到了深中通道。深中通道是促進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戰略通道」,將大大縮短中山與深圳、香港等東岸城市的時空距離,同時聯通了粵東和粵西,也讓國家的東西部聯通更加緊密,意義重大。
中山毗鄰港澳廣深,地理位置優越:周邊有5大機場和4大深水港;廣珠城際軌道中山站已接入國家高鐵網,可達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公路交通進入高快速路網時代,總裡程超過3000公裡;中山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外輪可直達中山碼頭。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綱要的規劃部署,積極暢通對外聯繫通道,著力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大交通網絡。
接下來,我們計劃利用3年時間,投入1400億元打響大交通建設攻堅戰,全力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半小時可達廣州、深圳中心城區,1小時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
在高速公路方面,中山市將新增東部外環、西環高速、中開高速、香海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東延),實現各組團、鎮區功能中心15分鐘內可聯通高速公路;同時規劃東、西外環高速對接珠海,聯絡港珠澳大橋;東部組團與珠海交界處預留與深圳前海聯繫的高速公路跨灣通道(伶仃洋通道)。
在軌道交通建設方面,我們積極推進深茂鐵路建設,謀劃推進廣中珠澳高鐵等軌道交通項目,加快廣州地鐵18號線、佛山地鐵11號線延伸至中山進度,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在港口建設方面,大力推進中山港智能化建設,提高集疏運能力。同時加快新客運碼頭建設,實現水上客運1小時到達香港、澳門。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提到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目標,中山將充當怎樣的角色?
陳旭東:《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五個定位,其中一個就是國際創新中心。中山在這裡面發揮什麼優勢、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在原創性、基礎性研究和創新方面,與深圳、廣州和香港有較大差距,但在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配套方面,我們有獨特的優勢。
中山共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超千億元產業集群有3個,包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白色家電;超500億元產業集群5個,包括燈飾、健康醫藥、紡織服裝、光電裝備、LED產業集群。中山產業發展非常符合《規劃綱要》提出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特點。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厭舊、重外不輕內」,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技術升級、模式創新,為傳統產業騰飛插上科技和創新的「翅膀」、注入文化的「靈魂」,加速推動傳統產業結構向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轉變。
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中山的健康醫藥產業是一大優勢。除了「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我們還有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國家級平臺,全國醫藥衛生領域最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學獎已在中山連續舉辦了10屆,中國科學院藥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部落戶中山。
《規劃綱要》提出「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我們要發揮好產業優勢,進一步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科創能力。目前,香港大學與廣東藥科大學合作的創新平臺正式落戶中山,這是省內首家粵港高校合資的新型研發機構。我們正積極推進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的建設,爭取更多政策落地中山先行先試,促進中山健康醫藥產業大發展,目標是到2022年,實現健康醫藥產業規模1200億元以上。
做優傳統產業、做強新興產業都離不開創新支撐。中山高新技術企業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去年我們引進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在鼓勵、促進創新方面,中山作出了不少有效探索,其中「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中山古鎮模式」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執法諮詢委員會第十三屆會議上推介,中山智慧財產權快速維權模式、中山智慧財產權保護經驗獲得各國代表的肯定和好評。接下來,我們以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三角迪茵湖「兩區一湖」創新平臺為依託,以九大市級產業平臺為支撐,加快建設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臺,吸引青年人才來我市創新創業,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促進創新資源和成果向中山快速轉移轉化,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爭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的「領跑者」
南方日報:和美宜居是中山追求的城市特質之一,下一步中山如何發揮優勢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陳旭東:中山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既有國際化現代化城市的「面子」,也有宜居宜業宜遊的「裡子」。
綠色發展方面,我們設立了佔全市面積九分之一的五桂山生態保護區,去年空氣品質改善幅度全省第一。連續3年獲評「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當前,總規劃面積達625公頃的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正在加快建設,計劃在年內通過驗收。溼地公園建成後,將和南沙溼地和淇澳島共同構成國際候鳥的遷徙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協調發展方面,目前中山城鄉收入比為1.51:1,差距全省地級以上市最小,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也是全省唯一一個四次蟬聯「長安杯」的城市,六次榮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中山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持續增強。
文化旅遊方面,作為偉人故裡,孫中山文化是我們的城市文化名片。另外,在科技、文學、音樂方面,中山都出了不少人才,我們第一個音樂博士蕭友梅就來自中山,廣東音樂《步步高》的作者呂文成也是中山人。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中山與港澳鄉情濃厚、人文相通的優勢,打好中山文化僑牌,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系統建設,推動岐澳古道與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步行系統連接,將城鄉歷史文脈以及古驛道文化自然景觀串珠成鏈。
同時,加強生態保護建設,讓市民推窗見綠、推窗見花、推窗見果,把五桂山生態保護區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肺」,爭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的「領跑者」。
(責編:牛攀、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