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光感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因為一個好的作品一定能夠給觀眾帶來視覺刺激,可以是非常獨特的色彩,也可以是很細膩的層次,以及非常有藝術感的場景。
要想拍攝出一張光感很好的照片,只需要在照片上突出一個到兩個視覺上的重點。比如在五彩繽紛的色彩衝突出冷暖色的對比,或者還可以將白平衡導致錯誤的獨特色彩。大飛告訴大家,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味道,只要將這些元素都給運用好,就一定能夠得到一張好的作品。
光感的營造根據題材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結果也會不同。一般高反差的場景通常都有很強的視覺衝擊,也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那大家就可以通過這個思路去營造光感,讓拍攝下來的照片能夠和人眼觀察的效果更佳接近。如果再在這個基礎上再做一些特殊的後期處理,那麼將會得到一張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獨特風格照片。
通常想要更好的去模擬人眼對光的視覺感受,就要去充分的挖掘數位相機的最大寬容度。這樣可以讓我們直接使用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當大家觀察到高反差場景的直方圖時,就會發現直方圖的數據總是溢出來的,這是因為寬容度的有限而造成高光或者暗部的數據丟失,而這些丟失的信號在照片上,體現出來的便是純黑或者純白,沒有任何的細節層次。
想在PS裡修復高光部分的細節也是很簡單的,首先要把拍攝完的raw文件導入PS當中,可以利用LR的高光滑片或者PS中的高光修復來把丟失的高光細節找回,這個方法對於大多數的照片都是非常適用的,但是如果遇到光比反差比較大的場景時,就可以使用中灰漸變濾鏡,閃光燈補光燈這樣的方法來平衡,或者還可以使用HDR技術。
在使用了後期軟體提高照片寬容度之後,照片上的反差會有明顯的減少,層次感也會更強,但這還不夠,為了更進一步提高畫面的質量,則需要將高光壓縮,暗部拉伸,也就是高光部分的反差降低,而暗部到中間調的部分,反差增強。如果還是沒達到效果的話,還可以返回上一步再次進行高光修復和調整。最後是以直方圖左右兩邊都不溢出為佳,大飛建議大家要以視覺效果為第一標準。
如果在拍攝陰天霧霾天氣或空氣品質不太好的情況時,通常光比會比較小,而在直方圖顯示出來的則接近孤島型。在處理一張原始的raw格式照片的時候,首先要確定好整副作品的基調,這是一副低反差作品中找到亮點的一大關鍵,在確定好整個照片的整體基調後,接下來就應該思考要如何突出所需要的重點,對於一些整體感覺是低反差效果的照片,我們就需要對一些特定的點去強化而達到優化整張照片的質感。
光感的營造是通過拍攝者發揮想像力的過程,之所以照片會千變萬化,就是因為人的思想可以通過相應的技巧去實現自己的所思所想。大飛認為一張好的照片有好的觀感效果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我們要去挖掘的是更多照片背後的東西,大家覺得是不是呢?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