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省文明辦每月組織開展「江蘇好人」推選活動,推動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凡人善舉不斷湧現。讓我們走近這些「身邊好人」,感受「愛」的溫暖,領略「敬」的神聖、沐浴「誠」的陽光,汲取「善」的養分!
2019年12月「江蘇好人榜」名單及事跡簡介
方述懷
男,1963年生,南京市溧水區城市管理局幹部。1984年,方述懷奔赴老山前線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與同鄉戰友韋仁義約定,若誰犧牲則由倖存者代為照顧雙親。韋仁義在戰場上犧牲,方述懷復員後來到韋仁義家中看望其父母,又在機緣巧合下與韋仁義妹妹喜結連理。從此,他將嶽父嶽母接到家中悉心照顧,30多年來用無微不至的關愛撫慰老人傷痛。
葛華欽
男,1954年生,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培訓中心(基地)校長。1986年,葛華欽得知市裡要創辦一批聾啞學校時,毅然辭去普通教師工作、報名投身到特殊教育學校創辦中。30餘年來,他帶領團隊始終以「為殘疾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為信念,給予聾啞和智障孩子充分的關愛和教育,幫助他們走向社會、自食其力。
吳衛林
男,1970年生,崑山市周市鎮佳凱聯華超市周新店總經理。從2004年開始,吳衛林開始走上扶貧助學之路,先後前往安徽、湖北、河南、四川、青海等省份貧困地區62次,總行程10萬多公裡,個人累計捐助100多萬元。為了整合更多的力量捐資助學,他還牽頭成立「葦舟志願者服務隊」,先後幫扶貧困學生203名。
江玉琴
女,1977年生,崑山市陸家鎮鄒家角村(社區)黨總支書記。2016年8月,江玉琴任職後,通過細緻走訪「把脈」社區管理癥結,創建「最佳角」黨建為民服務品牌,建立「民生會客廳」,將黨支部工作延伸到小區內部,定期開展黨組織、物業和業委會「三方聯動」會議,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擁戴。
王新
男,1989年生,宜興市周鐵鎮王茂村村民。王新幼時因病致殘,初中畢業後在工廠工作、自食其力。2017年5月,他加入「三點水」志願隊,從此全身心投入到志願服務中。周鐵鎮開放老街後,他主動請纓常駐老街內場館,負責日常事務打理、遊客接待等工作,每年在場館內開展志願服務300多天。
儲鳳仙
女,1961年生,宜興市新建鎮地稅所退休職工。1997年,儲鳳仙丈夫的姐姐因手術失敗下肢癱瘓,儲鳳仙一直悉心陪護並努力幫助其康復。後來,公婆相繼因病臥床,儲鳳仙任勞任怨照顧家中三位病人。2005年,她和丈夫出資20萬元幫助鎮裡的敬老院改建,又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鎮裡的老幹部活動室,每年還為村上60歲以上的困難老人送去春節慰問金。
蔣健
男,1971年生,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岑村黨委書記。從2007年任村書記以來,蔣健發揮自身辦企業的優勢,不斷加快村裡的民生工程建設,帶領村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他帶頭捐資捐物200餘萬元,並在2019年7月1日,捐出任職12年以來的全部工資100多萬元,用於幫扶村裡的貧困群眾和弱勢群體。
謝蘋
女,1973年生,四川省儀隴縣人,常州市安恆起重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2007年,謝蘋與丈夫來到常州成立公司創業,2018年,丈夫意外身亡,謝萍獨自帶著子女經營公司。2019年10月10日18時10分左右,謝蘋聽聞321國道K135處、錫港路上跨橋發生橋面側翻事故,立即帶著工人和設備前往施救,歷時一天一夜完成作業,卻不收取任何報酬。
楊吟光
男,1984年生,鎮江新區大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2019年8月25日下午4點多,楊吟光乘坐G7116次列車出行途中聽到廣播播報,6號車廂有乘客需要醫生救助,立即趕往現場,只見一名幼兒因食用堅果不慎造成氣管堵塞,面色青紫、生命垂危,他立即表明醫生身份,並果斷採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對孩子進行搶救,5分鐘後,孩子脫離生命危險。
謝成林
男,1963年生,揚州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支部書記。謝成林1988年從江蘇農學院畢業以來,一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負責全市稻麥油等大宗農作物的生產技術指導,每年下鄉100多天,足跡走遍全市90多個鄉鎮,被農民親切稱呼為「泥腿子」專家。2015年,他身患癌症,手術恢復後又馬不停蹄地來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
許紅亮
男,1982年生,泰州市海陵區蘇陳鎮前竇村村民。2019年11月5日晚上11時40分左右,許紅亮和往常一樣在泰州鳳城河畔的三水灣夜釣,忽然聽到河面上傳來微弱的求救聲,立即放下魚竿循聲飛奔過去,只見一名女子在河中掙扎。他毫不猶豫脫下外套跳入河中,用盡力氣將女子救上岸,並撥打急救電話將女子及時送醫。
陳建飛
男,1965年生,啟東市匯龍鎮亞光村村民。2000年,陳建飛從部隊轉業後在啟東市直升機場作炊事員,在參加一次學雷鋒活動中,與貧困戶楊岐昌、孫漢蘭夫婦結成幫扶對子。2002年,楊老去世,此時機場面臨撤併、職工分流,留守人員將不再保留國企職工性質,只享受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陳建飛不忍心丟下孫老,毅然選擇留下以便繼續照顧老人。
朱新
男,1968年生,啟東經濟開發區城西村居民,現在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從事建築電動機械銷售。2006年初,朱新在自家店外偶遇一名流浪漢,經常給予其飯菜,流浪漢知恩圖報,每天將店外打掃得乾乾淨淨。通過交流,朱新判斷流浪漢頭腦受過損傷,對家鄉、親人、姓名等一概不知。在徵得他同意後,朱新收養了這名流浪漢,還以「朱德善」為名為其上了戶口。
肖兆玉
男,1956年生,鹽城市鹽南高新區新都街道新豐社區居民。1980年,肖兆玉在當地牽頭成立學雷鋒小分隊,幫助城鎮20多戶困難家庭料理家務。1988年,他牽頭成立學雷鋒服務站,開展為居民群眾修自行車等志願服務活動。2015年,他組建民間文藝志願者服務隊,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39年來,他累計捐出30多萬元,扶助特困家庭42戶。
聶素梅
女,1952年生,濱海縣八巨鎮八巨居委會居民。1994年2月,聶素梅將父母雙亡、自小喪失自理能力的鄰居陸從方接到家中照顧,並承諾她:「今後你就是我親姐姐」,從此點燃了陸從方生活的希望。之後,無論是面對大兒子去世的打擊還是生活變故導致的拮据,聶素梅始終悉心照顧著陸從方。2012年,她又將陸從方接到二兒子家中共同生活。
吳凱
男,1981年生,盱眙縣仇集中學校長。吳凱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便來到身處大山腹地的仇集中學任教,從物理教師、班主任到副校長,他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人生價值。2011年10月,他因車禍左腿截肢,恢復半年後重新站上講臺,並且常年擔任初三畢業班班主任,並身兼兩個班的物理學科教學工作,被學生們稱為「鋼鐵站神」。
陳新民
男,1927年生,盱眙縣教育局退休幹部。1990年,陳新民退休後回到老房子居住,發現周圍老年人業餘生活非常單調,便拿出退休金將自家房屋改造成「老年活動室」,供周圍老人看報、下棋使用。他還根據老人們的興趣特長,先後成立詩詞學會、老年演唱隊、書法小組、舞蹈隊、法制宣傳隊等,組織開展各類活動,累計服務老年人10多萬人次。
高金梅
女,1974年生,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棵樹街道朱莊居委會居民。高金梅公婆患有腦梗、腦萎縮、高血壓等多種疾病。1993年,高金梅婚後便承擔起照顧公婆的重擔,後來因為工作、家庭難以兼顧,便辭去工作專心侍奉公婆。2008年婆婆去世後,她對公公照顧得更加細緻,如今老人已經90高齡。
李浩偉
男,1980年生,新沂市三和偉業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2019年8月10日晚上6點,受颱風「利奇馬」影響,新沂市普降暴雨。李浩偉在開車回家途中,突然聽見有人呼救,立即下車循聲跑去,只見一個十幾歲孩子正在湍急的溝渠中上下撲騰。他不顧危險跳入水中,奮力抓住孩子向岸邊遊去,中間兩度體力不支,但他堅持遊了150餘米,將孩子救上岸。
王慶平蔡洪運
蔡洪運,男,1953年生,新沂市新店小學退休教師;王慶平,女,1957年生,新沂市新店鎮劉莊村村民。從2010年開始,蔡洪運夫婦陸續當起了20多個留守孩子的「保姆」和「輔導員」,每天為孩子們燒飯、送他們上學,晚上為他們輔導作業,為留守孩子們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張演瑞 (右) 路興晨(左)
張演瑞,男,1986年生;路興晨,男,1993年生,二人均為江蘇賓城電力建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2019年11月28日中午12時40分左右,張演瑞、路興晨兩人驅車路經東海縣秀水商業街環城河附近時,突然聽到路邊傳來呼救聲。兩人立即停車查看,只見一名男孩跌落在河道中,水深過膝、滿臉淤泥,他們扛起車上的絕緣梯狂奔到河邊將孩子救上岸。
支蘭香
女,1951年生,灌南縣李集鎮六塘村村民。1993年臘月21日早上,支蘭香撿回一名幾個月大的女棄嬰,後經民政部門認定,孩子為腦癱兒,智力一級殘障,但支蘭香毅然決定留下這個可憐的孩子。26年來,她悉心陪伴著女兒長大,每天給她穿衣、餵飯、洗漱,用無私的母愛呵護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