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輩親」,那是真叫一個親。
就拿我個人而言,
父親對我的教育態度秉承「嚴父出孝子」。
所以小時候,挨過不少打。
但是他有了孫子後,
教育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不僅不會打,甚至不經常高聲說話。
這——真是差距呀。
我想,
一定會有「同病相憐」的父母。
爺爺奶奶在一般情況下,最疼愛孩子,也最包容孩子。
當然,也會把家裡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
更不舍「教育」孩子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
這不,網上有一段視頻:
說是小孫子犯了錯誤,爺爺拿「鞋面」教訓孩子,就像是在按摩一樣。
這段視頻擁有上萬的點讚量。
爸爸看到後直流眼淚啊,他在視頻中標註:
「當年您可不是這麼打我的!」
從視頻中了解,小孫子大概1歲多的樣子,還沒到懂事的年紀。
正因如此,孩子「闖禍了」。
孩子犯錯誤,當然需要教育。
於是爺爺讓孩子彎下腰,撅起小屁股,拿一雙軟塌塌的拖鞋教訓孩子——還是用鞋面。
看似拖鞋有些大,但爺爺就是心疼孫子,揮動的胳膊很緩慢,也沒用幾分力。
可愛的萌娃撅起屁股讓爺爺打著,似乎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感覺像是在按摩,力道在重點就會更舒服。」
很多網友在評論區留言:
「當年打兒子用的是鞋底,打孫子用的是鞋面,這就是差別。」
「小傢伙看上去真可愛,撅著小屁股讓爺爺打。」
「爺爺,爺爺,您別再打了,再打下去娃可就要睡著了。」
當然,爺爺是心疼孫子,並非真的打。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件事:
孩子犯錯誤了,通過「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好不好?
在這裡分享一張有趣的圖片,請看:
這張圖片是幾年前,加拿大聯邦政府教家長如何打孩子。
裡面的內容說到:
不可以打孩子的頭部和頸部;
不可以用任何物件打孩子的屁股、腿、胳膊等身體其他部位;
打屁股可以分開五指,不能有角度,不能打出任何印記和傷痕。
這張圖片一出來,就在家長群裡「瘋傳」。
這時,動手打過孩子的家長,腰板挺得更直了:
「看來,不止我一個人在戰鬥!」
但是,
我們依舊不支持家長打孩子。
為什麼?這樣容易把孩子「打傻」。
不、不、不,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是真的。
在2009年,美國哈佛醫學院發布過一份報導,
報導涉及1455名18—25歲的青少年,測試他們小時候長期被打,長大後大腦會不會和其他人不一樣。
據腦部CT圖像對比顯示:長期被打的孩子,腦前葉一部分灰質不分泌。
根據專家分析,這些灰質可以幫助人類緩解焦慮,減少耐藥性以及放鬆神經;
另外,還直接影響人的決策能力,從而影響人的認知和智商。
小時候經常挨打,長大後會變傻,可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其實,很多家長也明白,「打」孩子並不好。
那麼為什麼有一些家長總是打孩子呢?
主要還是因為「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是,這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利。
這只能讓孩子一時屈服,從而把「被打」的經歷壓在心裡。
這樣容易讓孩子變得憤怒,也容易讓孩子變得焦慮和抑鬱。
有些人說:「我從小經常被父母打,也沒有什麼呀?」
那麼,想想我們小時候的經歷,有多少「承認錯誤」是發自肺腑的呢?
那麼,我們該如何來管教孩子?
在這裡介紹一本「正面管教」的書籍——《可愛的一歲孩子》、《正面管教》。
可以提供給父母很多管教的方法。
而且,對於孩子的管教要越早越好,不要把「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經常掛在嘴邊。
據英國教育部門發表的白皮書稱:
如果不在0—3歲對孩子加強教育,從4、5歲開始,就太遲了。
為什麼?這是因為:
【性格】孩子的性格在3歲前基本定性,3歲後比較難以改變。
【智商】兒童腦細胞在0—3歲會發育到60%,3歲之後大腦的發育將變得十分緩慢。
【學習】0~3歲是兒童的感知覺、記憶、思維等方面發展敏感的時期,3歲之後的學習成效將事倍功半。
【身高】 0~3歲是孩子身高發展關鍵的階段,若此期間對身高發育造成損害,將很難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