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葛煒煒從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來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今年11月10日,曾經活潑開朗的葛煒煒在宿舍懸梁自盡。校方稱其患有中度抑鬱症。而在今年8月29日,同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的湖南籍學生尹日強,攜帶6萬現金在深圳失蹤半個月。後被媒體證實失蹤原因與其在港期間學習和生活壓力有關。這一系列事件引發了我們對赴港學子學習生活狀態的關注。
葛煒煒父母昨抵港
南大已收到捐款35筆
昨天黃昏,葛煒煒父母及親友四人在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一位老師的帶領下,從南京乘機抵達香港科技大學,並下榻科大大學中心公寓TowerA,緊挨著葛煒煒生前住過的TowerB,目前葛煒煒的宿舍已經被校方封存。
據透露,葛煒煒父母將與校方商量善後事宜,並將於周一公布方案。「一切按照二老的意思辦。」
昨晚,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透露,校方將盡一切努力幫助葛煒煒的父母。目前,學校財務處已經開始接受師生捐款。同時,葛煒煒在南京大學的師友也開設了海內外的捐款熱線,截至昨日15點,南京大學的捐款點共收到捐款35筆,合計人民幣20500元,美元1883.22元。
調查
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給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2007學年,從內地來港修讀教資會資助高校課程的學生人數約為6200人。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規定,目前教資會資助的八大院校招收非本地學生的比例不得超過10%,不過,在香港科技大學已經超過這個比例,全部9100名學生中,內地生人數已超過2000人,其他幾所高校均在10%以下。不過,在香港特首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中,非本地生比例將分階段地增至20%。
壓力
1 語言
內地學生在香港地區的孤獨感並不亞於在英語國家,因為他們的語言不通。去外國可以說英語,在香港通常就一定得說粵語。
畢業於四川大學,今年秋季來到香港大學攻讀法學碩士的沈盈姊說,香港的大學體制完全仿照英國,跟整個歐美情況一樣,入學容易畢業難。
小沈說,她現在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英語。法學專業對英語口語水平要求很高,全英文教學,剛去的時候,只能聽懂老師講的,卻無法自如地用英語回答問題。
沈盈姊希望通過本報向那些想來香港讀大學的學弟學妹們轉達她的建議:一定要在內地打好英語基礎,否則來到香港之後,很難跟上老師講課,學習壓力就會非常大。
香港城市大學明粵會教師陳子享說,內地學生在香港地區的孤獨感並不亞於在英語國家,因為他們的語言不通。去外國可以說英語,在香港通常就一定得說粵語。粵語不通的情況下,我們很多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在這方面就顯得尤其緊張、壓力大。
2 學業
一些內地同學來到香港攻讀碩士時,往往還得在香港補本科生課程,壓力相當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內地同學來到香港攻讀碩士時,往往還得在香港補本科生課程。香港大學法學碩士生沈盈姊說,香港的本科生教育非常發達、系統,要學很多的知識,而內地的本科生教育則要差很多,「我們現在就得補本科生的課了。」所以,她每天都要補充大量的本科生的學業,壓力相當大。
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籍學生湯曉沙說,在香港學習考驗自己的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學校有通知,會直接發到學生的電子郵箱,完全沒有內地學校有班級和同學可以幫忙、照顧。
3 經濟
儘管香港大學每年都在擴招,但獎學金的頒發人數維持在30名左右,更多的學生每年需支付12萬至15萬港元學費和生活費。
數據統計顯示,儘管香港大學每年都在擴招,但獎學金的頒發人數維持在30名左右,更多的學生每年需支付12萬至15萬港元學費和生活費,再加上目前內地生在香港打工和實習尚未開禁,對於家境一般的內地學生而言,又是一筆無形的壓力。沈盈姊在香港大學獲得了獎學金,但是申請起來非常麻煩,審核嚴格,而且使用時也有較多的限制。
最近,許多內地學生呼籲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允許內地學生打工。事實上,這一點已經在曾蔭權最近的施政報告中有所體現。報告稱,為了讓非本地生更快融入香港,允許在港學習不少於一學年的非本地生,從事與學科相關的實習工作,同時,可以讓非本生地在校園內擔任每周不超過 20小時的兼職工作,並可在暑假期間從事暑期工作。
香港科技大學新聞發言人向本報記者透露,在發生葛煒煒事件之後,科大正在考慮允許內地生參與實習和兼職工作,目前正在制訂相關的管理辦法。
4 融入香港
幾乎每個來到香港就讀的內地生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孤獨期;族群分化現象普遍,在學習和生活中,內地學生與香港學生都是分開的。
能否儘快融入香港文化,是在香港求學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鄭太太說,每個香港高校都設立了學生輔導處,以幫助學生儘快融入香港文化和社會,而在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還專門設立事務處,專門解決內地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幾乎每個來到香港就讀的內地生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孤獨期。記者調查發現,在香港的大學中,族群分化現象很普遍,在學習生活中,內地生與香港學生是分開的。一位內地生說,每當考試時,內地生與香港生就會自動的分成兩部分坐。平時的學習中,更是內地學生與內地學生玩,香港學生玩自己的。
香港科大香港籍學生梁佳仁說,內地學生急切希望學業上能夠取得好成績,給自己施加了很多壓力,課外社交活動不多。
鄭太太建議內地生,好好地與其他同學相處,把自己儘快融入香港的生活,順利完成學業。
對策
1 壓力大不大 關鍵看自己
其實在香港,只要自己主動一點,就很容易交到香港和外國朋友的。
談到壓力,一位9月份來到香港科技大學的南京大學交換生說,雖然目前跟香港學生交往不多,但相處很好。不應該出現葛煒煒事件,就好像覺得整個內地學生都出現了問題。「所以,我不認為,在香港內地學生壓力更大的說法,這要看自己的調整。」
香港大學的沈盈姊說,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的部分大學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基本上整個團隊都是從內地過來,每天就在教研室裡作實驗,與外界交流很少,「其實在香港,只要自己主動一點,就很容易交到香港和外國朋友的。」她說。
對於葛煒煒事件,來自成都的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李微傲認為,香港高校每年都會有幾個自殺的個案,但是,這在全世界都會發生。
2 赴港學什麼 先要想清楚
「到香港上學一定要有很強的獨立生活和學習能力,性格要開朗,主動。在來香港上學之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方向」
香港大學中國事務總監黃依倩女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內地學生大都很聰明,但是一些學生自信心不夠,缺乏獨立思考與動手能力,喜歡把事情量化,總期望得到標準答案。而香港科技大學中國事務處主任朱力徑博士表示:「如果總用自己既有的主觀標準衡量事物,那麼本身就很難在香港這樣一個現代化國際都市立足。」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湯曉沙建議,到香港上學一定要有很強的獨立生活和學習能力,性格要開朗,主動。香港大學的沈盈姊則建議,在來香港上學之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方向,你來香港到底是為了什麼。香港科技大學內地學者學生聯誼會本科生部主席李一丁說,近年來,他們在參與向內地招生時,特別重視學生來香港上學的目的,「首先要了解自己來香港學習的目的,這是最重要的。」是僅僅想來讀個學歷,還是要在這裡找到豐厚薪水的工作,這是必須做出的選擇。(記者郭曉軍)
相關新聞:
港科大內地博士生自殺幕後 導師甩手成爭議焦點
香港科大解釋一內地博士生自殺原因 成立調查會
香港科大自縊內地博士生雙親明抵港辦理兒子後事
學業工作茫然 香港科大內地博士生自縊主因
港科大一內地博士生上吊死亡 據稱其患抑鬱症
責編:韋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