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之前,天地玄黃,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喜馬拉雅山脈巍然雄起;物換星移,滄海桑田,轉瞬人類足跡遍布大地,文明之光在群峰之中創出樂土。
這是遺世獨立的天作之合。
世界頂點隆起的巖層抬升起高大的山脊,成為分割恆河水系和雅魯藏布江水系的分水嶺,兩條大河的源頭分別矗立起兩座聖城:吉曲河邊的拉薩和巴格馬蒂河畔的加德滿都,最後又殊途同歸地匯入浩瀚印度洋。
江河在群山中開闢出連綿的峽谷,乾涸後又成為兩地間的天然連接。
空中俯瞰喜馬拉雅群山
這是兩處被神化的土地。
因神而靈,因人而秀。
文殊菩薩劈開峽谷,流幹「龍湖」湖水,加德滿都從此沃野千裡,成為蜜奶之地:山河壯麗,神廟林立,殿堂華美,眾生雲集。
觀音菩薩化身為法王松贊幹布,在文成、赤尊公主的協力下建立大昭寺,鎮壓「魔女「西藏,苦寒高原變作衛藏法域:天地蒼莽,布宮獨秀,經幡飄揚,信仰不朽。
拉薩大昭寺:藏傳佛教的宇宙中心
這是一脈情深的相知相守。
位於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兩者之間,多個民族從雪域高原遷至尼泊爾繁衍生息,又將當地文化反哺回西藏大地。
傳說歷史皆是明證:王玄策造訪拉薩、加德滿都借兵吐蕃泥婆羅,文成、赤尊公主分送釋迦牟尼等身像入拉薩……達曼人、夏爾巴人、藏族、珞巴族,喜馬拉雅兩側孕育人傑;玄奘、蓮花生、阿底峽、倉央嘉措,高僧大德往來其間。中華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在這裡匯集交融,和而不同。
巴德崗是加德滿都谷地著名的世界遺產
拉薩和加德滿都,這兩座在世界屋脊上彼此遙望的聖城,深受佛菩薩眷顧,在神話與現實中同時交集,是無法被切割的命運共同體。
須彌芥子
在中國與尼泊爾的交往史中,有一位重要民間人士——尼泊爾工匠阿尼哥。元世祖時期,年僅17歲的他離開故鄉加德滿都谷地前往元大都,終身未歸。來到中國後,阿尼哥修建了五臺山白塔和北京妙應寺白塔等偉大建築。
如今,漢地聳立的所有覆缽式佛塔皆起源於阿尼哥,藏區舍利塔也來源於尼泊爾。
北京妙應寺白塔
類似的佛塔而今亦佇立於加德滿都,其中就有全世界最古老的佛塔所在的斯瓦揚布納寺,加德滿都谷地與尼泊爾的濫觴。
據聞無量劫之前,加德滿都谷地是一個巨大的龍湖,龍王率眾在此繁衍生息。毗婆尸佛(過去七佛之一)在這裡投下金色蓮藕。億萬年後,大日如來金身像隨著金色蓮花在湖中冉冉升起,手託內蘊不滅聖炎的水晶佛塔,伴隨金像升起的小山被命名為斯瓦揚布(Swayambhu),意為「自行升起、自行光明」,後來的佛塔因而也被叫做「自生塔」。
文殊師利菩薩聞此聖跡,特意從五臺山經西藏趕來朝拜,修建佛塔禮敬大日如來,並在塔旁結廬修行。他垂憐於當地山民的虔誠與不易,拔出寶劍劈開龍湖周圍的群山,讓湖水從峽谷中洩出,湖泊化作萬畝良田。自此加德滿都成為流淌著奶蜜的豐饒之地,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
感念於菩薩恩德,民眾在自生塔不遠處修建了一座文殊佛塔,每年的春望節都去敬獻香火,頂禮膜拜,祈求智慧福德的增長。文殊菩薩頭上的蝨子則受佛法感召,化成猴群嬉戲於山,被信徒當作聖獸奉養,這就是「猴廟」的由來。
斯瓦揚布
如今斯瓦揚布上的佛眼依舊曆歷注視著古老的谷地,而一座佛塔,不僅背後有神奇的傳說,更體現了佛教的哲學觀念,蘊含著整個宇宙。
斯瓦揚布佛塔上面供養著五方佛,這代表佛教中構成宇宙的五大元素。但與世俗進程相反,宗教範疇內的佛塔是從上到下建成的。最上面的極頂是「空」,它的屬性只有聲。繼「空」之後又生出「風」,由華蓋來表示,代表觸和聲。「風」之後是「火」,火即光,圓錐形塔剎因而大放光明,火比風多一個屬性色。接下來的元素是「水」,水是方體塔臺,意味著觸、色、聲、味。龐大的半球形底座是「地」,地的屬性包含觸、色、聲、味、香。
塔體上彩繪的佛眼慈悲深邃,俯瞰整個河谷,關注世間一切苦難。問號般的佛鼻是尼泊爾數字中的「一」,象徵萬法歸一,和諧一體;額上的第三隻眼和四面佛眼代表佛的無不見知;佛塔本身既寓意著須彌山,又體現覺悟的本質:四層基座代表冥想,極頂代表解脫後的空無,塔剎由13層組成,代表通向涅槃成佛的13個階段。
在佛教經義中,所有有型物質都由空產生,五大構成,毀滅時最終重歸於空性,即謂「四大皆空」。在猴廟,象徵五大元素的神像聖物都可以在自生塔周圍尋得,這在全世界佛塔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猴廟在印度教中被稱為「四眼天神廟」
斯瓦揚布寺最早的文獻記載於公元460年,但是地質研究界早已證實了傳說真實的一面——加德滿都谷地曾經是數十萬年前山脈迅速抬起時阻斷河流形成的大湖,後來因為地震乾涸。現今在谷地仍然可見殘存著劍痕的峽谷和布滿鯉魚的龍神湖,這似乎更是菩薩留下的明證,以提醒世人佛法從沒忘記對這片聖地的護佑。
每天清晨,谷地上空都會漂浮著一層氤氳的霧氣,據說那就是過往湖水的幻影,朝陽升起時薄霧又如夢一般消逝。
亦真亦幻中天人合一,唯有雙手合什感恩妙吉祥菩薩,億萬年前就為中尼人民在冥冥中留下斷不開的羈絆。
觀音奇緣
法王松贊幹布被尊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的兩位明妃——唐朝公主文成和尼泊爾公主赤尊,則被視為綠度母和白度母的化身。神話中西藏外形猶如仰面魔女,正是他們三人修建大昭寺合力鎮壓,才使佛法弘於雪域高原。布達拉宮,就是松贊幹布給兩位妻子的居所。
而在求娶赤尊公主之前,松贊幹布曾向尼泊爾國王誓言,如果將公主嫁給他,他將會建造108尊栴檀觀音聖像來禮敬佛法。
成親之後,松贊幹布一直煩惱於如何達成承諾。一日,正在思忖時,在他的眉心之中自然化現出五色彩光,神龍從光中顯身,飛向尼泊爾戈達瓦裡的一棵栴檀神木並溶入其中。神木當即整棵倒下。
有一個牧牛人每天都在樹旁放牧,他的牛群看到栴檀神木後,都會自然走到神木旁,以自身乳汁供養。因為牛將自己乳汁供養給神木,牧牛人就擠不出牛奶,他為此非常生氣,撥刀砍向龍心旃檀神木。當刀斧砍下之時,神木五色光芒大放,化成五尊自生觀音像飛向五處聖地——一尊在西藏拉薩,另外四尊在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
拉薩聖觀音像被供養在布達拉宮高處的超凡佛殿,為法王松贊幹布本尊,被稱為帕巴拉康觀音像。
布達拉宮是拉薩的象徵
尼泊爾的四尊,則分別是:瞻令嘎波觀音,嘎那麥觀音、格隆瑪觀音、布烏剛觀音,世代都由釋迦族的祭司守護。
瞻令嘎波白觀音的神廟位於加德滿都因陀羅廣場附近,禮敬他可以消災避難,福德延綿。神廟整體包裹黃銅鎏金,上面雕刻著華美神像,每當朝陽照射就會放出萬道光芒。殿前廣場上居住著許多鴿子,當信徒們餵食的時候,鴿子爭先恐後地從天空撲向地面,好似參與朝聖隊伍在對菩薩頂禮膜拜。
印度教徒把這尊觀音也視作大神溼婆的雨神化身,在每年三四月會把聖像放入戰車,環繞加德滿都老城遊行,以祈求風調雨順。
藏於鬧市的瞻令嘎波白觀音寺
布烏剛紅觀音是另一尊會參加戰車遊行的觀音聖像,遊行節日比瞻令嘎波白觀音晚一個月。觀音廟位於帕坦,同其他三處聖地一樣,是一座漂亮的紐瓦麗風格神廟。神廟基底四角雕刻著神獸,簷柱上直立著木製彩色神像,金色正門面對著數座精美銅像,銅像巧奪天工,無愧於帕坦銅器之都的美名。
布烏剛紅觀音不僅是財富的施予者,能增長物質及精神上的受用,也被認為能驅除乾旱。因此,紅觀音每年會乘坐巨大戰車往返於古都帕坦和布加馬提村莊,以求甘霖潤澤大地。
布烏剛紅觀音戰車
格隆瑪紅觀音身處覺巴山頭,直面雪山,臨近文殊菩薩劈開的峽谷。此尊觀音能祛病增壽,具有淨除身心疾病的威德。傳說中格隆瑪觀音曾經應劫失竊,殿中信眾因而無法修法。直到數年後,某天因緣具足下菩薩才在山下溪河中自然重現,再被迎請回觀音寺中。皆因等候太久,是故而今該本尊身相眼睛往上看,意指:「怎麼不早些請我回來?」
神廟庭院坐落著一座錫克哈拉風格神廟,四周掛著成千上萬的鍋碗瓢盆,信徒認為這種儀式能讓夫妻幸福美滿。
掛滿鍋碗瓢盆的格隆瑪紅觀音寺
最後一尊嘎那麥白觀音位於王城巴德崗附近的小鎮納拉,祈福可得後裔繁盛,是尼泊爾的送子觀音,也是四大觀音中最鮮為人知的一尊。祭司家族已經守護千年,廟門一般在早晚開放。廟頂垂下的綬帶倒映入殿前水池,那是神靈從天而降的階梯。飛揚塵土的盤山公路阻擋著熙熙攘攘的信徒,寧靜之餘神佛的垂憐卻不會減少半分。
不為人所知的嘎那麥白觀音寺
殊勝孟冬,青藏高原銀裝素裹,拉薩街頭曾流浪著雪域最大的王;山的這頭,加德滿都依然鮮花繁茂,帕坦博物館內赤尊公主端莊微笑。
五尊神態各異的觀音聖像緣起布達拉宮,帶著松贊幹布與文成、赤尊的情意,導引人心和善,平等地為眾生灑下祝福,將中原、藏地、尼泊爾三者緊密連接。
情系千年
如果說拉薩、加德滿都是神靈不甘自絕於世,在雪域群山中尋得的淨土。那麼,山國居民就把神像恭請為信使,伴隨信徒們穿梭群山之間。
然而神佛固然可以瞬息千裡,凡人卻常常需要耗盡一生。
在加德滿都杜巴廣場南部的比姆森神廟,就無數次見證了這樣的「一生之旅」。
比姆森是印度教中的商業之神,出自偉大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形象是一位能舉起大象的紅臉壯士。在尼泊爾三座紐瓦麗(加德滿都谷地原住民)古都——加德滿都、巴德崗和帕坦的杜巴廣場中,都興建有比姆森神廟。杜巴即為皇宮之意,商業之神的顯赫地位也從側面證實了尼泊爾是作為商貿中轉站,興起於中國西藏和印度之間的說法。
所有比姆森神廟中最受尊崇的就是加德滿都比姆森神廟,為求神靈眷顧,截止到20世紀60年代,神廟中的比姆森神像每隔12年就會坐上寶座,伴隨著信徒馬隊穿越喜馬拉雅前往西藏,供奉在拉薩的紐瓦麗人聚集區,以庇佑這條重要的商路。
比姆森神廟下面就是商店
現在,神像雖然不再遷徙,遊子們都幸運的回歸故裡。可他們的先輩,工匠阿尼哥卻把畢生都留在了華夏。
帕坦金廟,就是當初阿尼哥告別故鄉的地方。
阿尼哥告別故鄉
這裡也是加德滿都谷地釋迦族人最殊勝的聖地——佛陀喬達摩·悉達多誕生於尼泊爾藍毗尼,釋迦牟尼一名即為釋迦族的聖人,後來琉璃王滅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死傷殆盡。
僅存一支逃離家鄉遠遷加德滿都谷地,最後定居在帕坦。為了紀念佛陀,弘揚佛法,他們在帕坦興修了無數寺廟,一一成為佛教聖地,而金廟就是所有聖地的中心。
這座寺廟殿內全部裹銅鎏金,熠熠生輝妙若淨土,故而稱之為金廟。時至今日,釋迦族僧侶階層的男孩,還會被選中在金廟短暫出家,成為家族的榮耀。
除了頭戴寶冠,身披霞衣的釋迦牟尼佛像,白銀鑄造的斯瓦揚布佛塔,廟中最特殊的是東面小殿內的十二臂文殊師利菩薩像,這種特殊造像被認為是文殊菩薩受阿彌陀佛加持顯相,僅見於加德滿都谷地。有類似的佛像還在西藏薩迦寺可見,但是顏色與手印有所不同。
帕坦黃金廟
佛法緣於天竺,遍及漢地藏區,現弘揚於寰宇。
佛陀的族人卻仍囿居谷地固守著昔日傳統,以銅佛造像與金匠聞名於世。他們的故鄉,當年釋迦牟尼佛誕生的藍毗尼,遠在山河之外。
釋迦族人展示世代相傳的聖物
故鄉是凡人解不開的夙願,於是西來的藏傳佛教徒們在尼泊爾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覆缽式佛塔——博德納佛塔。
此塔又被稱為滿願大佛塔、扎龍卡疏、大寶塔、大白塔等,每個名字皆有殊勝含義。塔內裝藏有過去佛迦葉的舍利,藏傳佛教的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士曾經開示:「此塔乃如意寶珠,令一切祈求及願望得以實現。」
博德納佛塔同樣源自神話。相傳當初聖觀音菩薩眼淚化成的佛母轉生人間,在此率領四個兒子耗時七年築成這座世界最大的佛塔。塔成之日,天女散花,84000佛加持,佛母重回天界。四個兒子立下宏願後,轉世成為赤松德贊、靜命堪布、蓮花生大士和雅龍的王。他們協力護持,修建了藏地第一座寺廟桑耶寺,讓佛法在西藏重新弘揚,形成了今天的藏傳佛教。
博德納佛塔與西藏因緣極深,可以說沒有滿願塔,就沒有藏傳佛教。
寶塔同時也是商隊往返西藏或印度的起點、終點及休息站,在周邊形成尼泊爾最大的藏民聚集區。過去,商隊前往拉薩和印度貿易貨物,出發或返回時,都會用金銀珠寶到佛塔供養,感恩佛菩薩庇護;現在,著名的夏爾巴人在攀登珠峰前後,還會到滿願塔許願還願,以求吉祥平安。
博德納佛塔
藏傳佛教領袖,西藏詩聖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也曾經從拉薩出發,沿著山中峽谷抵達加德滿都,朝禮諸多聖跡。
活佛詩人在傳記中寫到:有一天,快到故鄉門域(門域,即今所稱門巴族所居住的區域)的時候,遇到「一位印度遊方僧從石堆上揀起二石向狗擲去」,落地卻成了「二錠銀元寶」,六世達賴便「盤纏寬綽有餘」,在「水龍年初冬十月初四日」,進入「尼泊爾的一座大城,叫做噶瑪絨,也稱甘達堡」,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羅甲二人先去很好地朝拜了恰絨卡肖寶塔等著名的聖地,又曕仰了天成的自在天的男根」。恰絨卡肖寶塔就是博德納寶塔,天成的自在天的男根則在著名的印度教聖地——帕斯帕提納神廟。帕斯帕提寺是印度教大神溼婆最和藹的化身,意為眾生之主。這座神廟是印度教中最重要的四座溼婆神廟之一,也是尼泊爾等級最高的印度教神廟,因為毗鄰聖河恆河的兩個源頭之一巴格馬蒂河,這裡也是舉行火葬「荼毗」儀式的聖地,常常被國人稱作「燒屍廟」。
皇家火葬平臺邊的洞穴,就是「當年西藏的瑪爾巴與曲吉羅卓等譯師都曾在這裡掛錫」的閉關禪修之所;主殿內莊嚴的林伽(印度教聖物,象徵溼婆和男性性器官),被活佛當作天成自在天的男根,這裡也是「二十四處空行母仙居之一」,所謂仙居指的是藏密護法勝樂金剛與空行母在地球上的二十四聖地之一。
帕斯帕提納神廟
在尼泊爾,佛教和印度教神靈共通,兩者信徒和諧相處。所以,才有倉央嘉措前往帕斯帕提納神廟的朝聖之旅。時光如水,帕斯帕提納神廟中墨綠的巴格馬蒂河默默流向恆河,倉央嘉措隨喜的讚嘆時隔百年與我們邂逅。
前生今世的旅人呀,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後記
與很多人臆想中的佛國不同,尼泊爾宗教人口中印度教佔84.6%,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國。加德滿都谷地至今還存留有一種特有的古老傳統,叫做「庫瑪麗」活女神。
祭司會從釋迦族金匠種姓中選出3至7歲的小女孩來當作活女神崇拜,盡享神的尊榮;女神則必須恪守各種戒律,承擔職責,受人供養,在月經初潮時被貶落凡塵。
而挑選女神的儀式,與藏傳佛教指認轉世活佛的儀軌極其相似。
「活女神」庫瑪麗
佛教與印度教在尼泊爾水乳交融,印度教徒把釋迦牟尼佛作為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個化身來崇拜,加德滿都谷地又遍布佛教聖地。原住民紐瓦麗人,更有不少人既是佛教徒又是印度教徒,佛教問候語「扎西德勒」和印度教問候語「納瑪斯黛」於此都能得到友善回應。
宗教信仰,在這裡和諧包容。
珠穆朗瑪峰是中尼兩國的界碑
千百年來,先賢聖者,平民百姓穿梭於世界最宏大的崇山峻岭,把奮鬥留在喜馬拉雅,把愛留給拉薩和加德滿都。雄偉山脈成為心心相印的紐帶,這是人類文明的史詩,亦是默默無言的守望千年。
從遠古到現下,將神話從現實中分離,群山橫貫於東亞南亞之間,懷抱拉薩與加德滿都這兩座歷史名城猶如手奏名琴。世界屋脊壁立千仞,喜馬拉雅聳入雲間,曾經只有一種鳥類(斑頭雁)能伴隨季風往來其間。
然山高有盡時,人力無窮數,天塹今日終成坦途。
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展開,兩國高層頻繁互訪,拉薩至加德滿都已成為中國同南亞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將跨越喜馬拉雅的友誼推向新高度。
兩座古老的城池正在重煥新生,協和萬邦鳴奏出更加輝煌的樂章。
聯 系方式
新浪微博:@葉涼YeeLiang
佛學院志願者,聯合國南亞特殊貢獻獎得主,旅行作家兼國際領隊
服務於文化交流,定向援助,南亞深度遊開發
歡迎諸位親們投稿,投稿郵箱(coolleaf@icloud.com),會有小心意奉上。
註: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歡迎原作者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