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常常思考,基礎設計崗位的出路在哪裡?任何一樣設計,都會逐漸普及成標準化作業,作為一個職場4年多的設計人員,往上拼不過人家學歷和資歷,往下比不過人家激情和鬥志,我們摸爬滾打4年的技能,如同蝸牛的貝殼,既是遮風擋雨的壁壘,也是前進的阻礙。
一、四年工作經驗這個時間點,如何考慮帶人問題?
在職場的我們都清楚,所謂的帶人僅僅是為了培養一個能替換自己的人而已。但崗位是金字塔形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帶著團隊一起往上晉升。而且帶人會出現明顯的、高度相似的工作能力問題,同一個導師培養的學生,在能力和認知上,也會趨於高度相似,僅僅隨著個人努力和天賦對知識框架理解會有點差別。帶人造成職位競爭是必然的,在我們決定帶的那一個時刻,就基本決定了競爭的結局。
其次,行業的發展也註定了我們抱著一畝三分地也是一條死路。信息的獲取、新知識的更新、能力的成長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可靠、可信、可用,且與我們高度一致思維模式的人,很難讓我們抽出大量的時間。親力親為也會讓我們重複著過往的經驗,坑可以守住,但挪出坑也會更加困難。
作為這個階層的人,不帶人,希望你理解,我們也會有私心,我們也有你們不了解的壓力,也會對未來的不自信,因為再過3年,我們就是同齡人;
作為這個階層的人,帶人,希望你尊重,這或許就是拿著自己的飯碗去培養你的飯碗,這樣的犧牲請你理解,請你珍惜。
談談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帶一個人,是需要長期準備的,而不是給一個人把會的交給他,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想帶其他人,那麼首先得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從已有的知識框架中剝離出一塊進行指導,這樣你既可以保持自我,也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其次,工作內容和中心的逐漸轉移,你需要將你擅長的東西轉化成可以監督掌控的東西,而不再是強調個人能力突出或者親力親為。最後一點,情意很重要,不是短期內那種奉承,而是一個人內容那種狹義和善良,這一點我也比較看重。
最後一句,這是我經常勸我自己的一句話:或許有些東西特別來之不易,但那個來之不易的過程已經饋贈你足夠的回報,不必太在乎自身過往經歷的苦難,多看看當前自己及未來自己需要的東西。
二、四年工作經驗這個時間點,如何定位自己的方向?
剛工作的時候,總得給自己準備一個3年規劃,5年規劃,感覺自己是一個有目標的人。工作四年後發現,其實這樣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並不能成為公司喜歡的人,個人的目標與公司的目標兩者總會相互衝突,矛盾總在相互妥協中產生和爆發。
所以,這裡就涉及兩個點,你是為自己這份職業活著,還是為了這份工作活著的問題。
對於大多數人,公司的目標就是自己未來的定位方向,這時候的目標和方向就是講公司的項目踏踏實實執行下去,確保每一個環節不出問題,其次就是在公司可能或缺的重要職位方向努力,慢慢靠近下一個職位。當然對於那些經常跳槽的人來說,他們更需要一個清晰地自我定位和規劃,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或許下一薪資的籌碼。
目前我看到更多的是不願意以公司的目標作為自己的方向,同時也不具備自我定位與規劃的能力,然後在抱怨與迷茫中漸漸平庸。
三、四年工作經驗這個時間點,如何定位新能源電機電磁設計這個職位?
對於這個問題,我至今任然記得我剛入研究生期間,導師給我們灌輸的思想,電機電磁仿真設計,是那些本科生玩的東西,研究生玩的是實驗,博士生玩的是理論,具體怎麼表達現在已經記不清晰了,但現在的我就漸漸明白,如果你會的東西僅僅是一個軟體的操作以及常規電機設計應用問題,那麼遲早被本科生代替,以後或許僅僅是一個算法或者新的軟體而已,如果你要區別自己與電磁仿真人員的差距,你需要積累大量的實際經驗和測試結果,如果你想更進一步,那就需要研究更深層次的理論問題。
所以,電磁設計崗位在目前是一個不斷貶值的職位,門檻會越來越低,要求會越來越高,最後成為行業人必會的一個工具而已,就如同現在office的普及。10年後,車間隨便拉一個人,可能就會簡單的電機仿真。
那出路在哪呢?我這裡僅僅從技術層面出發,談談個人認知:1、往系統設計方向轉換,這個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和臨場的數據計算分析能力;2、往更深、更系統的電磁理論出發;主要負責帶領團隊攻克電磁相關任務,需要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具備一定的領導力與問題解決能力;3、更專業化設計;就是在某一個領域做到小範圍極致,一般人達不到的深度,需要對問題執著和韌性;4、產品經理、項目經理方向轉,紮實的電磁理論功底可以更好地服務這兩個職位
以上僅僅代表我一個剛畢業不久的人在這個時刻的認知,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