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柴燒 備前燒
燒產於日本六大古窯產地之一的岡田縣,是六大古窯中最古老的一個,距今已發展一千多年,先後經歷了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桃山時代、江戶時代、大正時代,以及現代等發展時期,其中有些備前燒家族從十五世紀一直傳承至今。19世紀和20世紀,隨著人們喜歡上釉色鮮豔的陶瓷後,備前燒一度衰落。金重陶陽、藤原雄、伊勢崎淳等形成近代復興備前燒的重要力量。
備前燒採用登窯,類似於景德鎮的鎮窯,呈階梯式遞升搭建,有利於蓄溫、升溫。使用取自於稻田裡含鐵量較高的泥土,在1200度的高溫下連續燒10天到14天,消耗10噸左右的赤松木燃料,使得陶瓷表面呈現出豐富自然的顏色變化,利用紅松木燒制的灰燼粘附在陶器表面,高溫下熔融成草木灰釉產生獨特變化的紋樣。由於赤松木富含鐵質,燒陶瓷器大多有著黃、褐色的外型,不上釉、不繪彩,呈現一種優美的古樸風味。
備前燒所採用的登窯是半地下式的穴窯,是一種效率較為低下的窯。沿山的斜面挖溝,用黏土搭建頂棚和側壁,在備前燒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實現高溫燒成,不斷加大地面的傾斜度、地面面積以及更寬廣的頂棚。在燃料充足的情況下,燒制過程中產生不同斑紋,這種斑紋的生成被稱為「窯變」,是備前燒的生命之所在,也成為現代柴燒主要的藝術表現。
備前燒歷史上生產的產品種類主要有碗、碟、缽、壺、甕等實用器,早期器物製作大多較為粗糙,碗、碟的底部大多是線切、平底,甕的口部水平或外翻,底部大都是圓底風格。燻燒還原燒成的作品都是灰白色,胎土細膩,深受須惠器的影響。室町時代,在大型陶器上,已形成東日本使用常滑燒、西日本使用備前燒的大致格局,備前燒的知名度從地方擴大到全國,與當時南北朝的動亂加速了各地文化交流密不可分。至江戶時代,出現了備前燒歷史中最特殊的產品,即彩色備前、白色備前、繪備前,突破了備前燒不上釉、不彩繪的傳統。岡山縣山陽町的古剎千光寺收藏的福安元年銘四耳壺,是備前燒壺中最古老的紀念銘的壺。黑褐色的瓶口、黃褐色自然釉的壺身,說明備前燒的燒制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
室町時代備前燒和茶道也開始有了一定的關聯,村田珠光在其弟子古市澄胤贈與他的《茶道秘傳》中提到,備前燒和信樂燒是當時茶陶的最好之物。備前燒深受當時最高統治者和茶人的喜愛,其所表現出來的質樸侘寂之美,雄渾自然之風,迎合當時的時代氣息。相國寺舊寺域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茶葉罐、淨水罐、酒壺、八寸碟等茶道器物,都體現了備前燒與茶道的關係的密切程度。
現代備前燒從作品形式到燒制方式都越發注重個性藝術語言的表達,致力於備前燒復興的陶藝製作家如被稱為「備前燒鼻祖」的金重陶陽、賦予室町時代的雑器以近代造型感覺的藤原啟、用食鹽窯燒制典雅青備前的藤原樂山、在大型陶雕作品上發揮優秀技能的浦上善次、用傳統燒制技法燒制五角或八角器皿的金重道明等。這些製作家熱心於陶藝活動,將陶器製作的基本樣式從以茶陶和裝飾品為中心到加入了繩文、須惠、雕塑、鑲嵌等備前新技法製作各類器物,展現了備前燒更廣闊的的未來。
柴房正是在汲取了各種柴燒藝術的燒制特點,創燒出具有獨特藝術風貌的柴燒茶器,如備前燒從早期的不上釉、不彩繪到後期施釉、刻畫、尚彩,給了柴房創新時極大的啟發,但同時也摒棄了備前燒過於粗糙而不利使用的缺點。專注於茶道文化的推廣,首先應在器物的創作上和茶器愛好者的審美緊密結合,柴房以自然開採的原礦石製作成釉,通過柴燒獨特的氣氛,自然落灰產生的豐富變化,以巧奪天工的構思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品位,在中國傳統陶瓷器精緻、儒雅的藝術特色中融入萬千變化,造化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