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松溪的古窯始建於北宋,興盛於南宋,是閩北著名瓷窯之一。傳說第一座瓷窯在松溪建成燒制瓷器時,滾滾濃煙猶如九條騰空而起的飛龍,故得名「九龍窯」。當時,此窯所產「珠光青瓷」曾大量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並深得當時的日本僧人喜愛。
近日,武夷建盞再次邀請到了:
九龍窯傳承人危威
為我們解答「九龍窯柴燒青瓷」的知識。
為何九龍窯既燒建盞也燒青瓷?
九龍窯是福建名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晚唐五代時期,松溪受到戰爭波及同時也打開了對外交流,後逐漸聚居為城邑。
當時龍泉青瓷已經獨步天下,紛紛的仿效他生產青瓷工藝。而九龍窯是由龍泉的張氏人家帶來工藝至松溪所建。所以古時九龍窯便既燒青瓷也燒黑釉茶盞。如今,危敏捷老師團隊重拾先祖的技藝,重新燃燒熊熊窯火是謂傳承。(關於九龍窯建盞、青瓷的更多知識可添加v信:武夷建盞)
如何區分「哥窯」與「弟窯」
龍泉青瓷傳統有「哥窯」與「弟窯」之分。那麼該如何區分呢?最簡單的便是觀釉色與底足了。
釉面
哥窯器釉面有網狀開片,胎釉密合極佳,釉層不剝落,也不劃手,除了出現奇特自然的片紋,沒有任何有礙使用之感。
弟窯器以無紋者為貴,粉青釉為最佳。
底足
哥窯器胎底未上釉且呈現鐵黑色或深灰。
而弟窯胎底上釉且呈白色
當然,辨別哥窯和弟窯青瓷的方法還有許多,武夷建盞在此向藏友們介紹的是最直觀簡便的方法,能區分兩者之後我們來深入的了解一下哥窯和弟窯。
哥窯的開片
哥窯青瓷表面有著明顯的裂痕紋路,這種片紋是因為泥料和釉料的收縮比率不同,即胎體膨脹係數大於釉的膨脹係數大於油的泵張的係數,在燒窯冷卻時出現的,這本是一種缺陷,卻能產生特殊裝飾效果。
還會有藏友將開片與「冰裂紋」混淆。冰裂紋是青瓷哥窯中的開片紋之一,是古代龍泉青瓷哥窯中的一個極致頂級開片品種,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關於九龍窯建盞、青瓷的更多知識可添加v信:武夷建盞)
那麼哥窯青瓷能像建盞一樣養嗎?
危威老師提到在開盞方面無太大講究,哥窯也可養,但耗時較建盞久,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使紋路明顯。
還有一些盞友會提到的哥窯青瓷,使用一段時間後便碎裂了,是不是質量問題呢?在此,危威老師提到這都是由於暗傷造成的。造成暗傷的原因有二:
運輸
運輸途中造成,但現在商家皆包裝泡沫海綿等降損害降到最低,所以機率極低。
使用磕碰
使用過程中磕碰造成,這樣的機率佔九成
暗傷雖一時無法顯露,但藏友在一拿到青瓷時可用沸水煮一段時間,無碎裂便可排除運輸造成的暗傷,之後便需要在使用過程中的細心呵護了。
此外,小編還要提醒那些刻意追求「金絲鐵線」的藏友:現許多商販將稀釋的硫酸與墨汁在青瓷出窯時塗抹後洗淨,呈現人為的金絲鐵線的紋路。此類青瓷作擺設即可,勿飲茶用,否則高溫下有毒物質析出對身體有害
弟窯胎與釉
胎薄
不少藏友會有疑問:弟窯的胎為何這麼薄?其實胎的厚薄主要是泥料決定的。弟窯採用的胎土可塑性強,修胎時可以修的很薄。如若不少追求油潤之感,胎厚也有工匠技藝不佳之說。
當然也有器型的因素,如鬥笠器型追求薄,而禪定追求的厚。
刻花
弟窯器除了胎質較薄外,胎內還有紋路,刻花都是十分的精美,都是比較貼近自然的東西。如細密的篦梳紋、優雅的纏枝卷草、蓮花、牡丹、蕉葉紋等。
這些花紋都是在修坯後進行雕刻,對工匠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要求很高。
如何區分氣窯與柴窯
青瓷如何區分氣窯與柴窯的方法與建盞大致相同。
就拿哥窯舉例,主要是從釉面來區分
柴窯的青瓷由於還原氣氛較強,鐵析出多導致色深,同時柴窯的溫度變化空間大釉色變化豐富,且松木燒制使釉面油潤性強,觸感更佳
氣窯青瓷品相較為穩定,釉面色澤均勻,釉面的變化少,觸感不及柴窯。(關於九龍窯建盞、青瓷的更多知識可添加v信:武夷建盞)
九龍窯柴燒青瓷
危威老師高興的說到:九龍窯現為南平市柴燒示範基地
其實不難想到,如今政府重視文化傳承與振興,但偏偏選中了危老師的九龍窯,這肯定也與九龍窯卓越的技藝分不開的。
九龍窯的柴燒建盞如今在建盞界佔據了一席之地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青瓷的地位又何在呢?
危威老師回答:柴燒建盞的成品率只有20%,而柴燒青瓷的成品率更低,不可把控的因素很多,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在不斷的探索中精進自己的技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加上九龍窯特色,作品的可比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危威老師的這番話,並未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只放眼在作品上。不禁感嘆:大師之所謂大師,無他,蓋意專且具匠心矣。
匠人致力於技藝,
武夷建盞致力於傳播與服務。
兩者的共同之處,莫若專業二字。
現武夷建盞已將建盞、柴燒青瓷備好,
歡迎各位藏友前來諮詢
(關於九龍窯建盞、青瓷的更多知識可添加v信:武夷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