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建盞,相信許多盞友已是瞭然於胸
但談及柴燒建盞,只怕是窺見一斑
因此,武夷建盞邀請到了:
九龍窯掌門人建盞大師危敏捷的兒子危威
來到武夷建盞展廳為大家解讀柴燒建盞,
小編將其所授知識做了整理如下
01
柴燒與電燒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瓷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柴燒作品體表的色澤完全來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藉由自然落灰留在作品上形成一種自然落灰釉,燒制過程留下的火痕,也為作品構成人工難以達成的美妙紋路。
火與木的交融 自然落灰
▼▼▼
傳統柴燒和電燒所表現出來有什麼區別呢?
氣孔
一是柴燒因為在燒制過程中要不斷加柴,所以導致了溫度的時高時低,表現在表現在氣孔上大小不一,有一定層次感,而電燒由於溫度較為均勻,形成的氣孔大小均勻密集。
建盞大師葉禮旺,鬥笠黃兔毫
氣孔多均勻分布在毫紋頂端
釉面和胎色
二是柴燒建盞因為溫度不好控制,有差異,導致了建盞燒制出來的釉面呈色不易控制,表現出來色彩深深淺淺的效果,胎色也不均,而氣窯可以恆溫控制,因此燒出來釉面顏色穩定,整體的胎色均勻。
建盞大師危敏捷,束口柴燒黃金甲
外壁釉面極具層次感
釉面觸感
三是柴燒的匣缽兩側有氣孔,使灰燼與火焰容易直接竄進窯內,在坯體上形成自然落灰,且九龍窯在建盞燒制上一直使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燒過程中揮發出來的松脂對陶瓷有滋潤作用,跟釉長時間高溫融合,燒出來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潤、有層次。電燒則因草木灰含量有限,燒制出的建盞釉面光澤度很強但缺少柴燒的溫潤質感。
建盞大師危敏捷,束口柴燒花月夜
釉面光澤度不強 但觸感溫潤
聽完柴燒與電燒的區別之後,小編提出了「柴燒和電燒,到底誰更美」這個怎麼回答都會得罪人的問題,危老師聽後笑著說:「把建盞比喻成美女,電燒建盞,是時尚漂亮的摩登女郎,展示的是一覽無餘的奔放美;而柴燒建盞則是極具古典神韻的東方美女,展現的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需要人細細品味。至於喜歡哪一種「美女」,全憑盞友們的個人喜好。」
經由危老師這般回答,小編不禁感嘆:柴燒建盞是生活的寫照,你以為它代表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般的質樸,其實它也有著琴棋書畫詩酒花般的精緻。而這一切,皆在於你的內心是否願意去體味。
02
柴燒建盞的氣孔
氣孔的形成:在高溫中胚體的鐵析出,加入松木讓窯爐內產生一氧化碳,然後析出的鐵開始轉換,變成小斑,慢慢的小斑凝聚在一起最終形成大斑,氣孔就是析出的鐵留下的,簡單點說就是皮膚呼吸時產生的,多少都難避免,所以,建盞氣孔屬於正常現象。
氣孔並不是瑕疵,建盞的工藝決定成品會產生氣孔。建盞胎體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含鐵量很高的粘土,並非其他瓷器使用的高嶺土,即使釉面玻化很好也不能把氣孔完全消除,古今的手藝人都不能。氣孔的存在,並不影響釉面完整性和日常使用。
建盞氣孔細節圖
相信有一些盞友會有「氣孔不是瑕疵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接受氣孔」的想法,但建盞氣孔非常有利於茶湯的保溫,且建盞的氣孔可改善水質的功能。且氣孔為自然形成的細微凹孔,手摸上去是無感的,也不影響釉面完整性,而且氣孔還會增加透氣性。氣孔具有如此多好處,盞友們又何必介懷呢?
柴燒建盞成品
又有盞友會說:「氣孔的數量、直徑可以通過技術降低」,但小編要說氣孔是建盞產品都會有的現象,可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再說柴燒建盞的氣孔,因其密度小,透氣性好,具有過濾淨化的作用,可以吸附鈣鎂粒子,減少水的硬度,變得柔軟、甘醇。但值得注意的是,因此最好不要喝上好的巖茶,中低端即可,否則會破壞茶的特徵。也有不少盞友表示柴燒建盞喝生普洱是極佳的,可綜合生普洱中的苦味。
03
關於九龍窯
據危老師介紹,九龍窯長13m,共4個窯倉,4個窯倉隨坡度的增大而依次增大,其中頭尾兩個窯倉最為難燒。
九龍窯全貌
在滿倉的情況下可容納2500隻,但燒制時一般放置1800隻,成品率為20%左右。面對如此低的成品率,小編不禁疑問這樣成本豈不是太高。危老師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到:做柴燒,追求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我們的作品從原材料取用、器型到燒制技藝,全部遵循宋時古法,只是堅信著:柴燒既是瓷人的起點,也是我們追求的終點。敬佩之餘,小編不得不提的是:武夷建盞從九龍窯所拿之盞,為20%的成品裡的挑選出來的5%的精品,瓷人追求品質,武夷建盞亦是如此。瓷人對建盞負責,武夷建盞對客戶負責。
柴燒建盞成品
04
對自然資源的敬畏
建盞成品率那麼低,特別是柴燒,存在一定資源浪費的問題,在追求產品質量、對自然資源的敬畏,兩者之間,該怎麼平衡呢?危老師說, 這個問題,他們在蓋窯前,就已經考慮到了。九龍窯,是一座標準的階級式隔倉龍窯,它的一大特點,就是節能環保。
危敏捷老師正準備向窯中投柴
這與其獨特的窯位窯坡度有關,用不多的松柴,即可升到需要的溫度,而且每個倉都可以獨立開來使用。而且,每次燒窯,可以一窯多用不浪費,比如一窯可以同時燒建盞、珠光青瓷等不同瓷器。
同一窯倉燒制的建盞和珠光青瓷
同時,燒制的燃料也是採用木頭加工廠餘下的松木板皮,而松木板皮油脂性強,其落灰使釉面的觸感更加的溫潤。
05
遵循宋時古法
柴燒是最古老的建盞燒制工藝,既然是古老的工藝,自然也有其獨特的名俗文化。在開窯之前匠人要祭拜窯神,這個過程是一種敬畏,是匠人和窯的對話,旨在祈求窯神護佑,燒制出精美的盞。
危敏捷老師在祭拜窯神
危老師說到:窯的火候與溫度完全依賴人工控制,燒一次窯要有一整套經驗豐富班子集體協作,輪流負責投柴、運柴等等。
說到如何檢驗窯內溫度時,危老師說到很多窯口會用熱電偶溫度測試儀,但九龍窯堅持只用火標。火標,是古人燒窯時用來檢驗窯內溫度和坯件成熟情況的一種試片,是一種非常簡便有效的測溫器具。雖無儀器精準,但九龍窯的匠人們憑藉多年的燒制經驗僅觀測火片即可掌握窯內溫度和氣氛的變化。
九龍窯燒窯時所用火標
經過之前的介紹,大家不難知道九龍窯的柴燒作品從原材料取用、器型到燒制技藝,全部遵循宋時古法,原礦釉、柴燒、鐵胎、高溫還原成就的釉下斑紋,皆與宋盞同質,形似意似,古樸天然。除此之外,每一盞的底部款識都由危敏捷老師手刻完成,建盞的形成,人做一半,天賜一半,每一盞都有來自危老師手心的溫度。
危敏捷給自己起的藝名叫「貪墨瓷人」。可見他對於書法和瓷器的熱愛。由此,每一盞的證書都由老師親手書寫,似是將盞視為自己的掌上明珠,將其託付良人時寫下的叮囑。
危敏捷老師正手寫證書
危老師最後說到:如果說天目是世界陶瓷專家們的夢想,那麼柴燒建盞應該是陶瓷專家們夢想的至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