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代建窯建盞在日本擁有至高無上的推崇,它的工藝和藝術特點有何神奇之處呢?今天我們以白話文形式為盞友們做深入解析,精彩不容錯過!
首先聲明一點,本文僅代表習古堂官方的觀點,是我們根據平時燒制龍窯的經驗給大家做一次深入簡出的工藝解釋,方便喜歡建盞的朋友們更好的了解龍窯盞的整個製作工藝。
龍窯柴燒建盞應該給它分成兩個部分解釋,一個是窯外的工藝,一個是窯內的工藝。
窯外篇:
窯外工藝(準備工作)會受到兩大因素的制約,第一個就是原料的制約(泥料和釉料)第二個是窯體的制約。我們逐一分析!
原料:建盞的原料是獨特的,已知只有原產地少數幾座山頭上的泥土和礦石才適合做建盞。為什麼會有這種獨特性呢?因為建盞原料耐溫性和含鐵量要達到某種平衡的狀態,這樣燒制出來的盞才會有自然古樸的韻味。如果耐溫性不夠,燒制過程中坯體容易變形,開裂,鼓包等這些重大瑕疵。如果含鐵量不夠,燒制出的盞結晶不夠飽滿,紋路不夠清晰,因為建盞的結晶是鐵元素聚集產生的。
紅土 含鐵量高 不耐高溫
粘土 耐高溫 含鐵量低
其他地方的原料不具備這種特性,所以做不了建盞。然而原料的耐溫性和含鐵量並不是穩定不變的,即使同一座山頭,不同位置,不同深淺的地方挖出來的泥料、釉料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做盞的過程中,原料的不穩定性是永遠存在的,在選取原料這方面我們耗費的時間,精力非常多。
天然礦泥
天然礦釉
窯體:窯體的設計是窯外工藝重要的一環。長度,寬度,坡度,密封性這些都非常關鍵,窯體的長度,寬度,坡度是有一個比較合理規格的,這裡就不具體介紹了,重要的是窯體坡度決定著燒制過程中升溫是否順利,以及窯內上下層匣缽之間的溫差是否過大。升溫不順利,或者上下層匣缽的溫差過大,都會直接影響成品率。窯體的密封性則決定了燒制時窯內的溫度和氣氛會不會劇烈變化,密封性好的窯,溫度和氣氛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營造出適合建盞成型的環境。
習古堂通天龍窯
窯內篇:
窯內工藝(燒制過程)燒制過程中也會受到兩大因素的制約,第一個是木柴,第二個是火候。下面我們也逐一分析一下!
木柴:松木柴是從古沿用至今的,也是經過無數先人試驗後得出的最佳燃料,這個毋庸置疑。據我們燒制的經驗來判斷,是因為松木柴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濃煙,煙氣中含有某種物質能與釉面發生化學反應,讓釉面變得更加古樸自然,呈現出優美的釉色。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其他木柴作為燃料,一樣可以燒制出帶結晶的建盞,只是釉面呈現的效果不如松木柴燒出來的那般有韻味。這裡所說的木柴制約關鍵在於木柴的乾濕度,這個把控非常重要,要根據季節,天氣來決定。正常來說,乾旱季節木柴不需要幹透,雨季木柴相對要乾燥一些。沒有把握好木柴的乾濕度,會直接影響成品率。
習古堂燒窯用的松木柴
火候:建盞成型最關鍵的一步就在這裡了,火候的掌握直接影響建盞品質。火候分成四步曲,先小火,然後中火,接著大火,最後保溫。每一個階段的掌控都非常關鍵,這沒有絕對的閾值,要根據現場觀察窯內情況來適當調整。
習古堂龍窯大火時溫控箱顯示
(溫度對燒制只有參考意義,更重要是經驗)
整個燒制過程中,火候需要及時觀測,並做出正確的判斷,適當調整投柴的方式以及投柴量。假如溫度燒過高了會造成黏底,鼓包,開裂等重大瑕疵。溫度燒得太低,會造成坯體和釉面沒有完全融合,呈現出起皮的現象。
黏底現象
鼓包現象
起皮現象
只有溫度燒到適當,盞的結晶形態以及分布才會恰到好處,但火焰是個神奇的東西,沒有人能精確控制它,控火是燒制時最難艱難的一步,只能根據平時的經驗估摸著進行。溫度燒到適當的時候,最後一步是進行保溫,保溫的作用是讓釉面充分瓷化,變得光滑,減少釉面的小氣孔。保溫時長很講究,時間太長會造成黏底現象,因為保溫的時候受重力影響,釉是往下流動的狀態,釉淚也是保溫這個階段形成的。時間太短的話釉面的光澤度提升不明顯,釉面小氣孔會比較多!
習古堂窯王 大撇口【藍曜】
以上就是我們燒制傳統龍窯的一些經驗淺談。傳統龍窯柴燒受到這四大不可控因素的制約,想要燒制出精美的盞是很困難的,很多時候是30%的經驗+70%的運氣,所以龍窯柴燒盞的成品率很低,尤其是極致的釉面和斑紋,更是可遇不可求,每一隻極品建盞都是窯神的恩賜,因此每次燒窯前都要祭祀,以虔誠之心燒盞!
燒窯前的祭祀
作者:習古堂翁燦仁、翁可騰
發表於2020年3月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