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非遺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淳樸踏實的建盞工藝人,他們秉持著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專注認真的精神,勤勤懇懇、日以繼夜的堅守在窯邊,等待出窯時的驚喜,也等待燒盞歲月中的回饋。
燒盞,不僅僅是一份手藝,一種工藝,更是一種對人生的體悟,一種術業專攻的志向。建盞匠人,看似平凡又辛苦的工作,他們長期跟土與火打交道,卻依然可以在土與火中譜寫出建盞的光輝。也正是點滴的平凡孕育了不凡,在建陽這片土地上,我們有幸得遇這樣一位勤勉與信念皆具的建盞工藝師,他的名字叫李有興,他為我們講述了對建盞的別樣情懷……
李有興師傅生長於建窯遺址邊,從小對建盞就有天然好感,那一片片殘缺不全卻五彩斑斕的建盞殘片,織就了他童年繽紛的夢,他由最開始的淺顯審美趣味到後來逐漸了解建盞文化與歷史,再到收藏老盞,一路走來他深深愛上了建盞,並開啟了自己的燒盞旅程,他立志燒出好盞,回報建陽這片底蘊深厚的建盞之鄉。
在燒盞之初,與其他許多建盞工藝師一樣,李有興師傅也曾採用電窯燒盞,比較滿意的作品當屬「浮雕麒麟盞」,這件作品融入了他的創作理念和心血。麒麟盞的盞體清麗高雅,器型秀美,紋路飽滿鮮明,釉面觀感仿佛金麒麟身上的鱗片閃閃耀目,令人過目難忘……
電窯燒盞雖不乏精品,但李師傅「志」不在此,我們見到他時,他正忙碌在自己的龍窯中,他說,龍窯柴燒才更能找到建盞的靈魂……
「堅持使用宋代古法的燒制工藝,一定要採用龍窯柴燒,才能找到宋代建盞的韻味……」李有興師傅如是說。由電窯走向龍窯,從電燒走向柴燒,他知道,這期間要付出很多辛苦的嘗試和潛心的研究,這或許就是燒盞人鍾情復古卻難以言表的理由吧。都說龍窯柴燒是向天祈求的偶然之美,把追逐不可預知的美妙體現到了極致,李師傅正是在自己的龍窯柴燒中找尋著這樣一種土與火的天然聯結,將自然的極簡元素融入到作品中,燒出來非凡並深刻的美……
也許,建盞的美,無需定義,它本身就會感動你……
在建盞之鄉,有一種修行,叫燒盞。由於建盞的燒制對天然的原礦要求比較高,李有興師傅總是親自遴選礦石,遵從本地標準,半點馬虎不得;他對建盞拉坯所用的泥料,也非常嚴格,一般以建窯周邊南山的泥土為主,他告訴我們,「因為那裡的泥土耐高溫含鐵量比較高,適合燒制原料原味的建盞」;還要將選出來的泥土進行淘洗,淘洗也要經過幾道工序,去處雜質,用80目的篩子篩選出適合的泥料用於坯體,為了讓泥料達到更好的效果,泥料需要放置十五天左右,讓它自然的陳腐、發酵;泥料還需經過高壓的練泥機練泥,排除泥料中的空氣,為的是提高泥料的韌性與可塑性……
再經過拉坯、修坯、素燒、直到將素燒成型的坯體上釉,「上釉的時間比較敏感,直接影響著成品,施釉過厚,在高溫的影響下,存在著極大的粘底風險,施釉過薄影響斑紋的表現力」。李有興師傅為我們詳細講述著上釉環節……
最後迎來鄭重的裝窯時刻,一次柴燒一般需要72小時,這期間需要一直守窯觀火投柴,三天兩夜的時間,是對盞的淬鍊,也是對燒盞人的錘鍊,在火焰躥騰之間,也跳動著李有興師傅的殷殷期待。
大火過後,柴灰融落,還需等待幾天窯溫冷卻,同時也迎來了「出窯萬千」時的興奮與忐忑……
「龍窯柴燒的魅力就在於此,盡人事,還要聽天命,把一切的工序完美完成,接下來就等待天賜的驚喜……」李有興師傅生動的向我們描述著等待出窯時的感受。
在展廳裡,我們看到李師傅的柴燒代表作品「柿紅醉」、「煙柳翠」、「紫蓮花」等,毫無疑問,從名字可見這些盞在色彩方面可謂推陳出新,別有創意。柿紅醉盞體亮紅,盞託白淨,器型耐看,婷婷嫋嫋;煙柳翠盞體翠綠,盞託與盞口配以紅色點綴,器型古樸,端莊雅致;紫蓮花盞體泛紫,釉色均勻,器型小巧,靈動飄逸……
這些作品皆出自李有興師傅的龍窯,也正是因為龍窯溫度的不可控性極大,所以常常出現窯變釉色,這是驚喜,也是挑戰。柴燒,在李有興師傅的眼中是人與窯的對話,是運用最原始自然的燒制方式結合而成的美麗傑作,即便釉色萬千,但每一隻盞依舊保留著樸拙厚重、深沉內斂的氣質,不失天然的質感,細觀之下胎質方面又具備氣孔少、釉面光滑的優點。
「電窯和柴窯都各有可取之處,而柴燒盞的釉面溫潤感和胎體包漿感,是電窯所不能取代的,柴燒的路還很漫長,我會堅持走下去,燒出更美的盞……」李有興師傅堅定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