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的紫砂壺韻,一鍵關注本帳號
柴燒紫砂壺的工藝,最早可追溯至上千年。紫砂壺最早就是利用龍窯,柴燒的方法燒制。
最早的紫砂壺是與粗陶一起燒的,導致壺體表面受火不均,成色不一。之後從李茂林開始,使用匣缽燒制,才使紫砂壺不受其他雜質影響,光滑如一。
現在的紫砂壺基本由電窯或者氣窯燒制,統一溫度控制,出來的紫砂壺成品率較高,色澤統一,不易產生殘次品,但都缺少了自然的韻味,就同煮米飯一樣,柴火燒的就是比電燒的多了一絲柴火香。柴燒紫砂壺那被火焰炙燒的強烈氣感,那在空氣中舞動的溫度,最後歸於平靜的溫柔,只有用火柴逼出的歷練,才能讓沉睡的陶土煥發一新,燒出有濃烈歸屬感且耐人尋味的作品。
柴燒紫砂壺的形成:
龍窯主要以柴、樹枝等為燃料,且自然通風。加上此種窯多建在山坡上,長條狀,如同龍,故而稱為龍窯。
1、龍窯因建在山坡上,所以窯體傾斜,又有煙囪通風,使窯在接近零壓狀態下操作,減少了漏氣、吸氣現象。
2、由於燃燒段逐漸後移,有效地利用了煙氣熱量和產品熱量,使熱損失顯著降低,並可提高燃燒溫度,縮短生產周期。
3、龍窯燒制可以分為升溫和燒制兩個階段,升溫階段在窯口的窯爐以煤為燃料燒,時間大概為20小時;溫度達到400度之後,就「上龍背」通過龍窯兩邊的鱗眼依次投竹燒制,一般一個鱗眼燒200斤柴(兩擔)、半個小時,最低溫度在1170度左右。鱗眼除了投柴,也用來看火,就是通過坯的顏色判斷窯內溫度。
4、因為窯內可以出現局部氧化和局部還原的氣氛,所以真正意義的窯變,只有龍窯才能燒出。
柴燒紫砂壺與普通紫砂壺區別:
1、氣孔的區別, 一般用柴燒,再燒制過程中由於要不斷加柴,所以溫度時高時低,表現在氣泡上是大小不一,又一定層次感,而現代工藝的氣燒和電燒,則氣孔大小均勻密集。
2、柴窯燒出紫砂溫度差異大,各類高溫低溫粗陶釉呈色不易控制,易燒出深深淺淺的效果。形成氣氛影響壺體呈色。電窯,氣窯可以恆溫控制,因此燒出顏色穩定。
因此燒成的陶瓷產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它散發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而投入龐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THE END—
最有料的紫砂壺公眾號,紫砂壺愛好者的聚集地。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