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推送文章由網絡收集整理而來,僅用於分享,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在文末註明所轉處的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儘快刪除處理,謝謝!
一、原材料方面:
用紫砂泥製作的紫砂茶壺,它是介於陶和瓷之間屬於半燒結精細「炻器」,其材料的礦物化學組成含富鐵的粘土—石英—雲母系,礦物中所含玻璃相較少,正由於大天然神功配置,經物理、化學測試,紫砂泥具備良好的可塑性,較小的乾燥收縮率,生坯強度高,透氣性好,焙燒溫度範圍值寬等特點。
瓷質材料,因花崗巖經長期熱液變化而天生的瓷石,是一種由石英、絹雲母、高嶺土、長石等礦物組成的聚合體,礦物中所含玻璃相較多,其本身含有的成分就已構成瓷的要素,並且具備了瓷工藝與燒成所需的性質。而紫砂壺在實用功能方面顯現出的四個特性也是瓷壺所不可能達到的。
二、焙燒溫度方面:
紫砂壺燒成溫度一般在1160℃—1200℃,而瓷壺燒成的溫度約在1200℃—1400℃,遠遠高於紫砂壺燒制的溫度。紫砂壺與瓷質壺,燒制溫度的不同,也給成品帶來一定的區別,陶器並未完全燒結,而瓷器胎體已完全達到瓷化程度。故成品紫砂壺,敲擊時發出悶聲,硬度較差,而成品瓷壺敲擊時發出聲音清脆、動聽、嘹亮,硬度強,用鋼刀劃其表面很難留下刀痕。
三、透明度方面:
紫砂壺不具備透明性特徵,即使薄如蛋殼,亦不能透明,而瓷壺不管厚薄,皆有半透明之特徵。
四、外觀色與造型方面:
紫砂壺,其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而不膩,質堅如石,色質儒雅,裡外不施釉,素麵素心,意味雋永,追古思今,人靜融性,宛若端莊天真的採菱村姑。瓷壺質地堅白,裡外施釉,且釉彩豔繁,恰似京劇舞臺上盛飾的花旦,又因原材料本質區別,決定了瓷壺不管在實在用功能,型款多樣性等方面都大大遜色於紫砂壺。
附加說明:
一、試驗前兩種茶壺均經由沸水清洗和陽光照曬消毒,注茶後兩壺壺口用消毒棉密封,處於天然狀態。
二、測定茶汁PH值應用精密試紙,觀察兩種茶壺注茶後茶汁的PH值變化。
三、茶汁的色、香、味,變質發餿現象,因無適合儀器可測,採取現場直感觀察方法。
PH值的變化,茶汁的PH值由中性向弱酸性轉化,是因為茶葉中丹寧溶出的結果,損害茶汁的質量,紫砂壺注茶時PH值從7下降到5.5需5—6天,而瓷壺注茶後僅1—2天,PH值很快從7下降到5.5。
光彩變化:兩種茶壺注紅茶時,紫砂壺內茶汁由紅棕色變成紅褐色,瓷壺則由紅棕色變成黑褐色;注綠茶時紫砂壺內茶汁由綠色漸變成棕色,瓷壺內茶汁初泡時易變黃色,時久而變黑褐色。
香味變化:在15℃室溫下,紫砂壺歷經五天後仍有香味,而瓷壺二天後香味則淡,紫砂壺泡綠茶保持茶香味的功能大於瓷壺。
茶執法艘變化:兩種茶壺同時進行消毒—注茶—用消毒棉封鎖戶口、壺嘴,讓壺內茶汁處於天然狀態。在高溫下(33℃—35℃)紫砂後五天後茶汁才發餿,瓷壺2—3天已有餿味,以上試驗說明紫砂壺泡茶在色、香、味保持功能上均優於瓷壺。
轉自砂軒文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