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是我國黑釉瓷器的傑出代表,其本身就有著獨特的魅力讓人為之神往,再加上燒制工藝的特殊性,就更加為它增添了一抹神秘古樸的色彩。而柴燒無疑是建盞燒制技藝中最為頂尖的,作為我國最為古老的燒制技藝之一,柴燒始終秉承著自己原始的古拙質樸和渾然天成,在千年後的今天依舊大放異彩,成為了建盞界炙手可熱的新寵兒。可關於柴燒,對於許多剛入門不久的盞友都還是一知半解,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探索柴燒跨越千年的秘密。
1.何為柴燒
顧名思義,凡是用木材為燃料進行燒制的技藝都可以稱作柴燒,在用柴燒燒制瓷器時,一般都會用匣缽罩住胎體避免其與木灰和火直接接觸,從而保證釉色不變。而提及柴燒,不得不提的又是龍窯柴燒,龍窯是一種半地穴式的建築,依山而建,位於建陽水吉,宋時幾乎所有的建盞都採用龍窯柴燒燒制,故當時的龍窯大大小小有數十座,最長達135.6米,其規模之大讓人不禁咋舌。
2.決定柴燒成敗的因素
既然柴燒最主要的燃料是木材,那麼木材就自然是決定其成敗的第一個關鍵因素,為了有利於燃燒,用於柴燒的木材最好選用上等的松木,且砍伐後還要在通風陰涼處放置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充分乾燥後才可以使用。有時窯工們會在燒窯時將木材倚靠在窯邊,也是為了加速木材的乾燥。
但是,對於柴燒來說,僅僅木材質量達標是遠遠不夠的,它還要依靠土、火、窯與之的密切配合。燒制建盞所用的胎土是建陽當地含鐵量較高的紅色粘土,在正式柴燒之前,需要經過拉胚、修胚、晾乾、素燒、選胚、洗胚、上釉、烘乾等多道工序,耐熱程度也要恰如其分。封窯後燒窯一般需要三至五天的時間,在這期間,窯工們需要日夜輪守源源不斷的的向窯內加柴以保證火候不變,一旦出現失誤很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3.適合柴燒進行的時節
柴燒是一種"靠天吃飯"的技藝,它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燒制,通常都是上半年休整、將胚體陰乾準備好,等到六月份雨季過後再開窯燒制,且即便在點火的這半年,也要注意避開陰雨天氣,否則很容易使窯內的胚體毀於一旦。按照此條件來推算,一次柴燒大概要耗費三至五天的時間,所以一年內真正能夠燒制出的建盞數量可以說是極為有限的。
4.柴燒的美感
建盞是土與火完美結合的藝術,而用柴燒燒制出來的建盞相比其他更添了幾分平和、自然的美感,而柴燒最大的美感也是最獨特之處還是在於它的火痕和落灰。用柴燒燒制而成的精品建盞,其釉面可以讓人清晰的感覺到因火焰流竄而烙下的痕跡以及木材燃成灰燼後形成的落灰,再加上別具一格的質感和色澤,無論對創作者還是欣賞者來說都是一份極為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5.柴燒的薪火相承
曾幾何時,柴燒因費時、費力幾乎走向了被淘汰的邊緣,柴窯也因效率低下逐步被電窯、油窯、液化氣窯、天然氣窯等取代。但隨著現代人審美觀念的變化以及國際柴燒創作大環境的影響,柴燒這一古老的技藝又慢慢重新回歸了人們的視線,在匠人的手中走向了復興之路,並與當代科技相結合,逐步形成了現代柴燒技藝,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與古代柴燒相比,現代柴燒更加注重對作品藝術的追求,尤其追求自然落灰釉的美感,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效果,匠人們在柴燒時往往會燒更長的時間,為了產生足夠量的落灰,所用木材也會比傳統柴燒重上許多。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現代柴燒燒制出的作品才有了更加千變萬化的自然落灰釉之美,薪火相承,永遠不會止步不前。
在斷燒近千年後的今天,建盞在一代代匠人的嘔心瀝血中失而復得,柴燒技藝也在繼承和創新中涅磐重生,這不僅是建盞之幸,更是當下世人之幸,從不被欣賞到如今的備受追捧,在柴燒一點一滴精益求精的燒制細節中,我們也更能體會到柴燒建盞的難能可貴。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