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2018年7月份新的一窯開始,危敏捷老師每月每窯的作品數量,將嚴格控制在50隻內。
▲危敏捷柴燒孤品 花月夜
如今危敏捷老師宣布嚴格將每月每窯數量把控在50隻內其中包含了:絕品級作品3隻;孤品級作品9隻;珍品級作品38隻.
對建盞精品的嚴格篩選,危敏捷柴燒作品的稀缺性將更為明確。而其表示此舉只為將秉承祖上先賢們的腳步,把九龍窯的傳統工藝,盡力的保留和傳承下來。
九龍窯的前世今生
松溪的九龍窯古窯始建於北宋,興盛於南宋,是閩北著名瓷窯之一。九龍窯古窯是福建名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松溪九龍窯窯址
相傳第一座松溪瓷窯建成,燒制瓷器時,滾滾濃煙猶如蛟龍般騰空而起,其為九故得名「九龍窯」。古代九龍窯以青瓷和黑釉瓷這兩種鐵系釉組成。此窯盛產「珠光青瓷」在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名揚海外,並深得當時的日本僧人喜愛。
▲九龍窯
身為土生土長的松溪人,危敏捷為自己的家鄉居然藏著這樣的寶藏內心激動不已,進而有了恢復古窯的念頭 。其團隊重拾先祖的技藝,於二零零九年在武夷山山腳下安了家,在一片青山綠水之中建了九龍窯,專心做純手工的柴燒建盞,重燃熊熊窯火。
▲坐落於武夷山腳下的九龍窯
九龍窯柴燒建盞是五行的藝術
九龍窯柴燒所涉及到的釉、柴、水、火、泥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造物媒介,與中國傳統五行說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在某種角度上有著不謀而合的對應關係。
九龍窯柴窯本身的結構集技術與藝術與一體,是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也是人與自然、神靈進行對話的橋梁。
▲九龍窯熊熊燃燒的窯火
▲九龍窯全貌
一直以來,危敏捷老師潛心於對傳統鐵系釉的研究,堅持選用原礦材料。連淘洗泥礦、釉礦的水都是純天然的山泉水。
危敏捷老師,是經得起歲月的錘鍊,耐得住性子,守得穩初心去做一件件優秀的柴燒作品的。
對古法燒制的堅守
其實,如今的陶瓷製品,大多都是電窯或氣窯燒制的。出於環保節能以及工藝上考慮,政府也是這樣引導的。能真正從事柴燒建盞的窯口是非常少的,以建陽為例子,據統計有一千多家建盞燒制單位,但是燒制柴燒建盞的企業不到十個,少量建盞藝人在嘗試建盞柴燒。所以直接導致市面上真正的柴燒建盞也很少。但可喜的是:九龍窯現為南平市柴燒示範基地。這都要歸功於危敏捷老師團隊對古法燒制的堅守。
▲九龍窯燒窯實況
由於柴燒建盞成本高成品率極低,很多建盞工廠把已經成瓷的建盞放到柴窯裡過火(燒4個小時左右),算作柴燒建盞。正因為燒制工藝和成本的區別,所以,市面上或淘寶上的柴燒建盞不僅有幾百幾千上萬的,還有幾塊幾十塊的。
▲淘寶上的「柴燒建盞」
九龍窯的柴燒作品從原材料取用、器型到燒制技藝,全部遵循宋時古法。
▲柴燒建盞出窯
其實就建盞事先的手拉胚就是個不小的工程,危敏捷老師之子危威曾向筆者介紹,即使團隊協作,建盞是拉坯工作不出半月是不能完成的。
純手工拉坯製作的建盞,每隻盞的大小厚薄、尺寸高低、形狀曲線略有差異,但正是如此,也使得每盞皆為獨一無二。
▲危威老師正潛心拉坯
柴窯的入窯量比起通常的電窯來說多出幾十上百倍,燒制柴窯動輒幾千上萬的入窯量。九龍窯長13m,共4個窯倉,4個窯倉隨坡度的增大而依次增大,其中頭尾兩個窯倉最為難燒。
▲九龍窯窯倉外觀
在滿倉的情況下可容納2500隻,但燒制時一般放置1800隻,成品率為20%左右。
且如今危敏捷老師嚴格將每月每窯數量把控在50隻內其中包含了:絕品級作品3隻;孤品級作品9隻;珍品級作品38隻.
▲危敏捷柴燒花月夜作品
面對這樣的決定,成本豈不是太高?危老師只回答道:做柴燒,追求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我們的作品從原材料取用、器型到燒制技藝,全部遵循宋時古法,只是堅信著:柴燒既是瓷人的起點,也是我們追求的終點。
▲危敏捷柴燒花月夜作品
這座武夷山中的柴窯,裝著危敏捷的弘揚夢想,也裝著他對九龍窯難以言表的情感。
對柴燒建盞的升級
九龍窯柴燒建盞在原礦釉、柴燒、鐵胎、高溫還原成就的釉下斑紋,皆與宋盞同質,形似意似,古樸天然。
▲危敏捷柴燒花月夜作品
每一盞的底部款識都由危敏捷老師手刻完成,建盞的形成,人做一半,天賜一半,每一盞都有來自危老師手心的溫度。
▲危敏捷老師正手刻建盞款識
危敏捷老師給自己起的藝名叫「貪墨瓷人」。可見他對於書法和瓷器的熱愛。九龍窯燒制的每盞皆有一張危敏捷老師的手寫證書。如今,證書全面升級:
每件作品都將採用專屬的包裝和證書包含有一圖一盞照片證書裱裝好的捲軸證書且每件作品將會手寫上唯一的編號和作品名稱內容
▲危敏捷老師作品捲軸證書
▲武夷建盞實拍
對建盞精品的嚴格篩選,以及對建盞危敏捷柴燒作品的稀缺性將更為明確,收藏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武夷建盞與危敏捷老師緊密合作,九龍窯所出精品,皆優先提供給武夷建盞平臺的盞友收藏。瓷人追求品質,武夷建盞亦是如此。瓷人對建盞負責,武夷建盞對盞友負責。本期武夷建盞便向各位盞友推薦:
建盞大師危敏捷,孤品花月夜作品
全手工拉坯修胎,富於變化,更顯匠心之獨具,胎體油潤,自然細膩,因為選用富含油脂的松木做燃料燒制三天三夜而成,作品從原材料取用、器型到燒制技藝,全部遵循宋時古法,原礦釉、柴燒、鐵胎、高溫還原成就的釉下斑紋,皆與宋盞同質,形似意似,古樸天然。
肉眼就可看到晶花 ,立體感強。花月夜的美,美得柔和自然,顯微鏡下呈現的暖黃色,低調卻驚豔了眼眸,沉澱了浮華,給人一種沉穩寧靜的感覺。
此盞實屬難得!如有意與此盞結緣的藏友,可私信或評論武夷建盞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