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繁,耕耘不輟 ——專訪希阿榮博堪布

2020-12-25 網易新聞

見到希阿榮博堪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能採訪到他更是難得。希阿榮博堪布常年駐錫在四川甘孜的扎西持林閉關中心,那裡有綿延的雪山環繞,冬日氣溫達到了零下二三十度,交通相當不便,是一處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名副其實的「寂靜地」。它坐落在藏人眼中的「神山」、彩虹頻現的馬頭金剛神山上,那相傳是格薩爾王的叔叔超統大王一生修持馬頭金剛並獲證圓滿的聖地。扎西持林的四周山峰秀麗、樹林蔥鬱,河水清湛,天然具足修行所依寂靜地的一切功德。

希阿榮博堪布雖頗具影響力但行事低調。二十餘年來,他除了通過正式授課、現場開示等形式弘揚佛法外,還著有多本佛學暢銷書。希阿榮博堪布的書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以現代人的表達方式,從佛法的角度,將世間的紛繁蕪雜一語道破,書中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無數的人找回了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適逢希阿榮博堪布的新書《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出版,讓我們走近希阿榮博堪布,感受他的智慧。

除了當下的身語意,修行沒有別的入手之處

《中國民族博覽》:在您的著作中看到,世事紛繁,您也要在悲歡離合中面對生活的諸般無常:病痛的折磨,親人的離別,日常的煩惱與苦痛。尤其是生病,這是人人都難以避免的,有人會因為病痛的折磨而意志消沉或怨天尤人,然而病痛在您這裡,卻成了觀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機會。怎麼才能化病痛為力量呢?

希阿榮博堪布:在我的新書《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裡有專門的一個章節講病苦及如何轉病苦為道用,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一個人在病中的表現,是很能反映他的修為的。修行者把生病看成檢驗自己修行的好機會。在病苦之下仍能保持正知正念,說明修得還不錯。什麼是正知正念呢?簡單地說,就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驗證佛法,用佛法來指導自己當下的言行動念。這要求你即有佛法的見解,又對自己的身語意活動有很強的覺察力和控制力。在病中,我們有可能更清楚地認識苦諦,更強烈地體會到生命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出離心,或推己及人,生起慈悲心。我們也可以把病苦本身作為修行的對境,觀察它,了解它,透過它去了解空性。如果你能做到,這種時候對空性的體驗會比平時來得更強烈、穩固。

我還想特別強調的是,疾病有可能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謙卑,承認自己的困境,承認需要幫助。這一點很重要。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也不會祈禱。祈禱三寶加持,並不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不是把一切推到別人身上。三寶的加持在哪裡?在我們心裡呀。祈禱三寶,其實是在學習從內心去找力量。

《中國民族博覽》:人世間的各種情感,親情、友情、愛情都有著快樂與痛苦,而且當面對情感或對自己太過執著時,產生的痛苦更會大於快樂。所以,有的佛弟子會產生離開所有人,一門心思修行靜心的想法,但對俗世的眷戀又會牽絆住他離開的腳步,這令他十分煩惱痛苦。是否該鼓勵他出離生活去修行呢?

希阿榮博堪布:即使離開所有人,執著可能依然存在。我們總以為是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讓我們快樂或不快樂,讓我們執著,覺得換一個環境,問題就會自動解決,但如果我們看待事物應對問題的方式不改變,如果我們的內心不足夠強大堅韌,那麼無論在哪裡都遲早會跌回舊的習慣和煩惱哀愁中。

除了當下的身語意,修行沒有別的入手之處。

出離不必是離群索居,你隨時可以試著去改變自己的心念和行為,保持正知正念。心力的強弱很關鍵。有些道理我們懂卻做不到,因為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想法、情緒、欲望和言行。

我覺得在很多情況下,更關鍵的問題不是想「我到底有沒有出離心」,因為這很容易陷入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學習覺察、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緒欲望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治貪嗔痴。貪泛指過度的欲望,嗔泛指失控的情緒,痴指執著。管好自己的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離。

佛教中有很多方法訓練專注、覺察、自製、包容、安寧、快樂等等能力,我們應該現在就努力去實踐這些方法,而不必等到有朝一日再去靜心修行。

快樂的能力很重要,不要學佛學得愁眉苦臉,無論遇到什麼都努力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在所有的感情、關係,面臨的事情、問題背後,是各種各樣的期望和恐懼。努力了解自己內心的期望和恐懼,用佛法正見引導自己。

《中國民族博覽》:有人認為人生不過百年,悲也好,樂也好,否極泰來也好,樂極生悲也好,都是一種經歷,人生貴在經歷。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希阿榮博堪布:人一生的經歷,概括起來就是:緣會即現,緣滅即散。因緣到了,不想經歷也得經歷,因緣盡了,想留也留不住。悲歡喜樂實在都是各人的因緣,而且很多時候是沒得選擇的。佛教並不反對經歷,但更鼓勵大家去探索經歷背後的東西,並有意識地藉助種種經歷去培養慈悲和智慧。

講到人生本來是苦樂共生的,我想大概人在順境中才會把話說得這樣輕飄飄,你若真的身處困境,是不會想苦樂都是人生經歷、貴在經歷的。你會想儘量遠離痛苦,得到安樂,只不過有些人離苦得樂的辦法是用另一種看似快樂實則痛苦的東西替代現在的痛苦,而有些人是在痛苦的當下轉過身來直面它、超越它。

安樂,說到底是一種心裡的感受

《中國民族博覽》:現在流行一句俏皮話:「何以解憂,唯有暴富。」但是現在的物質生活已經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大家並沒有無憂無慮的快樂起來,即使一些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心理亞健康的也有很多,甚至出現了抑鬱症等病症。為什麼會這樣?

希阿榮博堪布:物質可以解決生活中一部分問題,但其實完全靠經濟手段就能化解的苦惱少之又少。可能對現代社會的很多人來說,缺乏對苦的認識,正是造成痛苦的一個重要原因。佛陀教我們去認識生命中苦的遍在。太忙於躲避痛苦,使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好好看一看苦和憂都是怎麼回事。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去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自然就很容易找錯。

安樂也好,無憂也好,說到底,指的是心裡的感受。是在心裡的,不是在外面。外面哪有一個東西,你可以用手指點在上面說「這是安樂」「這是無憂」的?就像您說的,物質生活富足、事業有成的人,不一定自然就有安樂,可能煩惱、憂愁反而更多。藏地以前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華智仁波切,有一次別人供養給他三匹馬,他謝絕了:「有三匹馬,就有三匹馬的煩惱。」名和利不是只帶來好處的,你得到名利的同時也得到它們的煩惱。所以,對物質、名利的追求要適可而止。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你無力享受名利的好處,更無力承受它們的壞處。

可現在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往往是告訴你,拿到一個怎樣的文憑,你就可以找到一份怎樣的工作,買一處怎樣的房子,跟一個怎樣的人結婚,等等,總之就有了這些仿佛即擁有了快樂的人生。鼓勵人無止境地向外馳求,而且是教人非常片面、機械地看問題,把某些東西描繪得純然美好,而擁有這些東西就等同於擁有快樂。可等大家真正到社會裡一看,發現並不完全是這樣,於是很迷茫:我擁有了足夠的知識,或者足夠的地位、財富,為什麼平坦美好的人生沒有隨之而來?這本來就不是隨之而來的嘛?

《中國民族博覽》:「人生而孤獨」,但又耐不住孤獨,學習佛法能幫助人們抵禦孤獨嗎?

希阿榮博堪布:你不把孤獨當成一個需要去抵禦的東西,就是很好的開始。其實,什麼是孤獨?你仔細想一想,會發現這個詞有很多解釋,你想抵禦的是哪種孤獨呢?不想一個人待著?那麼在人群裡你就不孤獨了嗎?佛法中說,人在愛欲中,獨生獨死。不僅是生死關頭,很多大事當前,人都是獨自面對的,旁邊的人幫不上忙。佛法中把這叫做循業流轉,無可代者。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得不獨自面對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等似乎沒有盡頭的無奈。這種孤獨感是輪迴的一種屬性,只要你的心還在輪迴的狀態中,就無法擺脫它。

有個人和你一起老,一起面對這些無奈,會感覺好點嗎?這就像是說,有個人和你一起病,你的病苦會少點嗎?如果你感覺好點,也不是因為老、病之苦本身減輕了,而是你對老、病的心態改變了,你不再固執地認為只有自己在面對這些問題,你知道還有別人也在面對同樣的問題。這種認識對我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它是同情、同理心的基礎,也是慈悲心重要的組成部分。慈悲心並不是如很多人所想的,只是居高臨下地施捨和救濟。慈悲心首先是認識到自他間的相連相通,看到自己面臨的也正是對方面臨的,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以己病而憫彼病,以己苦而憫彼苦。從這個角度說,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對生活的種種問題,這種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喚醒你的慈悲心。當你因為有人陪伴而感到欣慰時,請記住,你的安樂不是來自於有人作伴,而是來自於你的慈悲心,雖然它還很微弱,微弱得只能投射到你身邊這一個人身上,但慈悲心的力量巨大,你只要肯為它打開一點點縫隙,安樂的光明就傾瀉進來。

對佛法的修行者來說,任何際遇都可以轉為修行的契機,比如,你可以利用孤獨感來修持慈悲心,所以沒有什麼是絕對不好的。當然,如果你沉浸在孤獨的感受裡,這本身並不能自然讓你生起慈悲等正面、積極的心態,你需要審視它,看到它背後的力量。

此外,我們還應該知道的是,不要執念於有人陪伴,如果你心裡連慈悲的一點影子都沒有的話,沒有任何人的陪伴能讓你得到安樂。是否感到孤獨,與別人關係不大,你越是以自我為中心,就越難以走出孤獨。

可以確信的是,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無數人在陪著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對種種問題。努力去感受眾生的這種聯結,孤獨感會慢慢消退,而謙卑和悲憫的柔和之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心裡。

《中國民族博覽》:現代社會有很多機會,有的人抓住時機獲得成功,也有人總是失之交臂,很多人把它歸結為緣分,您是怎麼看待機緣的呢?

希阿榮博堪布:人要能夠看破眼前。一時一事的得失好壞放到整個人生中看,都顯得渺小短暫。很多事情,當時覺得多麼重大,而隔著時間、空間回頭看,就知道人生充滿選擇和可能,不走這條路,可以走那條路。

我們總聽到有些人抱怨說:「如果我當初那件事做成了,我的人生就會與現在完全不同」。其實能否抓住機會,不只是夠不夠聰明,走不走運的問題,關鍵是福報和見地,如果福報足夠,這次機會失掉了,還會有別的機會。機遇的得與失,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然而生命的品質,也就是你的幸福感、滿足感、人生的修養和境界,卻是由心態、見地決定的。如果心態和見地不改變,你抓住機會或失去機會,生活之於你都不會有大的不同。

修學佛法,從自己當下所在之處開始

《中國民族博覽》: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有人認為修行佛法雖然有揚善抑惡的好處,但過於消極。修煉了舍己之心,會不會導致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難於生存?越來越與社會脫節?

希阿榮博堪布:競爭優勢,並不是完全靠強烈的得失心或一頭扎進名利財色中,裡裡外外應接不暇,就能獲得資源或利益。長遠地說,一個人要在世間立足,靠的是學識、修養、才幹;要得人敬服,靠的是道德、人品。

「舍己之心」,我的理解可能是指不自私,不計較個人得失。我想,即使是在競爭的環境中,這種品質也不一定就會讓你處於劣勢。如果一個人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換位思考、努力理解、體諒別人,那麼他會是一位很好的同事、朋友。換作你,你也願意和這樣的人合作共事,不是嗎?所以,一個不太自私的人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機會,也能建立起更長久的關係。

而且我們有時看問題,容易在自己的想像中把事情對立起來,其實很多事是互為因緣、相輔相成的,並非勢不兩立的關係。比如舍己之心,你放下為自己精打細算的心,去成全別人,結果可能會是雙贏,當然也可能不是,但即使暫時看起來你好像吃虧、失敗了,那也不是絕對的,福禍相依,把時間拉長一點,你就會看到得失之間的界線其實並不很清晰。

至於與社會脫節的問題,我想大多數人可以不足為慮,與社會脫節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倒是應該考慮考慮這個問題的反面,也就是太跟隨潮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為了迎合社會而把自己弄得身心交瘁,這恐怕是很多人真正的問題所在。

《中國民族博覽》:佛法教導人們保持慈悲心,但是一味忍讓是否太過懦弱了?

希阿榮博堪布:佛法中的慈悲是與智慧連在一起的。因為有更大的智慧,對很多事情,來龍去脈,相互關聯,看得更多一些,所以會以更開放的態度和方式去對人對事,這也就是慈悲。

恐怕很多人對慈悲這個詞是有誤解的,覺得慈悲就是唯唯諾諾,一味軟弱和忍讓。實際上你要有一顆非常柔和、開放、勇敢的心,才能做到慈悲。你得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願意去分擔和付出。

慈悲是心,也是行動,給予、幫助、關懷、自律、堅忍……這一切都需要行動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

希阿榮博堪布,1963年出生,幼年即隨家鄉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16歲開始系統完整的聞思修,21歲進入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藏地佛法再弘期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繼續修學,24歲獲堪布學位,開始在學院傳講諸多顯密法要。著有《次第花開》、《寂靜之道》、《生命這齣戲》、《透過佛法看世界》、《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等暢銷書。



本文來源:商訊 責任編輯:黃家第_NNB6466

相關焦點

  • 《次第花開》:紅教法王如意寶大弟子希阿榮博堪布的人生感悟
    而在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希阿榮博堪布,是法王座下的得意弟子。希阿榮博堪布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小時候就追隨著家鄉寺院裡的大德高僧們虔誠的學習佛法,16歲時開始對顯密教法有了系統完整的修行。直到21歲的時候他收了比丘戒,來到了日夜嚮往的佛學殿堂——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也見到了他畢生的恩師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聞思修:應該如何做功課|佛教|希阿榮博堪布_鳳凰佛教
    希阿榮博堪布(圖片來源:資料圖)很多人皈依佛門後,還要繼續扮演自己在社會、家庭中的角色,但是,不論你在世間做什麼,都一定要把從輪迴中獲得解脫作為人生的最終目標。幾年前,扎西持林為了工作方便,給達森堪布配了一部電話,但沒過多久,堪布就說電話對修行人的幹擾實在太大了。他把扎西持林的出家人召集到一起,對大家說:「扎西持林是真正修行人住的地方,聰達和丹增尼瑪兩人因為工作原因確實需要電話,但其他人不需要。」說完,堪布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把電話機砸了。從那時起到現在,扎西持林除了聰達和丹增尼瑪外,其他的出家人都沒有手機,也不允許安裝電話。
  • 希阿榮博堪布:如何證明輪迴存在 其實方法非常簡單
    六道是眾生存在的六種形態,是眾生各自業因果報的外現。
  • 希阿榮博堪布:為故去親人作法事 生者亡者都有功德
    弟弟扎西桑澤在父親去世後,哭著找到達森堪布說:「爸爸不在了,能請到上師為爸爸超度,我們全家都感到很幸運。爸爸生前最大的願望是我和哥哥能穿上僧衣,成為戒律清淨的出家人。請堪布收下我們,讓我們跟著您學習佛法,希望以後能正式受戒出家,爸爸一定會高興的!我和哥哥如果能在這裡出家的話,福報太大了。我們一定好好修行,把功德回向給包括爸爸在內的一切眾生,願他們離苦得樂。」
  • 「育苗人」馬學勇:一心籃球 25年耕耘不輟
    新華社石家莊7月27日電 題:「育苗人」馬學勇:一心籃球 25年耕耘不輟新華社記者楊帆「小孩學籃球,重在多練,一天不摸球,球感就會下降。」為不耽誤學生們練球,今年疫情形勢好轉後,他驅車輾轉數百公裡挨村送球。這個暑假,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銀豐學校的籃球館安靜了下來,學校籃球隊暫停了暑期特訓,他將訓練課程傳到網上,每隔幾日便去學生家檢查訓練情況。
  • 希阿榮博堪布:即使亡者再次投生 超度法事仍能幫他
  • 希阿榮博堪布樸實生動經典開示,次第花開,修一顆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