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兒童藝術教育,是成長教育

2020-12-24 本藝術空間

本藝術空間按:

作為國內消費級藝術品推廣機構的先行者,8年來,我們參加了多次藝術博覽會。而在這些大量公眾參與的展會上,我們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即是——如何培養孩子畫畫?

為此,我們有意挑選了《打邊鼓》(創立於深圳,秉持「為了兒童的藝術」的編輯方針,致力於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領先的藝術教育媒體平臺。)的系列文章並得到授權轉發,以期對上面的這個問題做一些專業和有益的回應。

經常會有家長和同行與我探討「兒童藝術教育,到底應該教什麼」,我相信很多人接觸到這個問題,腦子一閃而過的是朋友圈中某些推送所呈現的兒童作品:顏色五彩斑斕、線條肯定流暢、充滿童真和趣味……再細細回想——其中包含但不止於國畫、彩鉛、蠟筆畫、水粉畫、油畫、版畫、手工、粘土等一系列的藝術表現形式,品種繁多。

但仔細琢磨下,這些作品和形式就應該是兒童藝術教育應有的樣子嗎?當然不全是,還有更多的作品類型和表現形式,不一一羅列了,大家可以腦補一下自己對於兒童美術教育機構的印象。但這篇文章,所討論的重點並不在於此,我想圍繞三個問題展開:藝術可以教嗎?藝術教什麼?藝術怎麼教?

藝術教育的對象,其實是「買單的家長」

藝術,可以教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起了藝術家徐冰說過的話:「一直以來,我們對藝術基礎的認識是偏執的,重視繪畫基礎,而不重視思維能力的基礎。藝術到底能不能教?或者藝術是怎麼教?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藝術到底是什麼東西,或者藝術的範疇是什麼?這個搞不清楚你就沒法再討論藝術是怎麼教法,先把概念搞清楚。」

這裡,我們暫且不展開討論什麼是藝術這個話題,因為它太大而且時刻在變動,不能用一兩句話就能概括。但可以通過以上這段話來觀照兒童藝術教育,我們粗略提取一組關鍵詞:技法、形式、材料、思維能力、面對問題、量化。

前三個關鍵詞在兒童藝術教育當中非常好「教」,比如蠟筆怎樣用(材料)、怎樣才能用好它(技法)、用油畫和蠟筆畫表達有什麼不同(形式)等,這些在教學上都可以看得見,換言之就是可以量化,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上完一節課後又多學了一種技法、一個類別,看著也高興,所以很多兒童美術教育機構都會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多一些,因為它很有「效果」。

「思維能力」和「面對問題」這兩個關鍵詞,我想大部分的美術教育機構都很少會談,更不會思索怎樣去教。的確,兩者有點難講清,況且它不好量化,看不見,儘管教了也未必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家長不買單。

由此可見,有些美術教育機構並不全是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課程,它有一部分來自家長的目光及要求。藝術可以教,學生習得多或少、深或淺,看師者對以上此類問題的認知水平。

沒有定律,合適自己的孩子很重要

那麼藝術怎麼教呢?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只要在兒童藝術教育行業中實踐過的人都能回答。每家教育機構和每位老師都會有自己的教學經驗。

前幾天有位家長問我,對於市面上很多機構開設的美術課程及其教學方式都特別Fashion、Colorful,怎麼看待?她的意思也許是指課程的豐富性及偶髮式,能讓孩子體驗一種時興的、一次性的教學活動,比如這次用泥巴捏一個動物,下次用蠟筆畫一個蘋果,下下次全部同學一起參與做遊戲等;在課程名稱上也目不暇接,比如大師塗鴉班、大師創作班、無限創想班、創意基礎班、精品啟智班等等。這樣的課程和班別名稱聽起來似乎挺高端,但也讓人費解,詢問機構的工作人員它們之間差別在哪裡?也不一定能說得清清楚楚。

還有另一位家長問我,聽說不要讓孩子9歲前接觸素描,是真的嗎?

首先,回答第一位家長的問題。我想這些機構的做法也許是想孩子接觸得更多,它本身的出發點沒有錯。但據了解,這些一次性的教學和活動很多都是隨機的,老師只根據自身的認知和角度去設計,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另一個問題是用巧名去劃分學員有時候並不見得就是多元選擇,反而會讓孩子的成長之路往更狹窄的方向發展。假設長時間讓某位孩子局限在一個固定課程的班裡學習,他的潛能不易全面打開。

而關於9歲前不能學素描的這個問題,我想它的出發點也許是不要讓孩子過早失去探索的願望,因為在很多人的認識中素描是專業學習,非常枯燥的一門課。但這個觀點犯了一個錯誤是用確切年齡劃分兒童藝術教學,而另一個問題是對素描存在一種刻板印象。年齡可以作為參考,但對於已經具備造型意識的學生,可以通過素描學習,培養正確的觀察及造型的方法。如果學生有足夠的內驅力,學習素描的過程也是一種探索的行為,儘管他還沒有到9歲,依然可以學得開心。

《有霧的樹林》陳詩穎 6歲 鉛筆畫

歸根結底,怎樣教的前提是尊重兒童發展規律,回到孩子本身,學會俯身或蹲下,與他站在同一視線,從他的角度出發,看看他眼前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選擇適合他發展的課程,這樣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理想的兒童藝術教育,是成長教育

那麼,藝術教育到底應該教什麼?其實可教的東西非常多,比如剛剛談到的繪畫基礎以及思維能力的基礎。但無論如何,課程都應該要根據實際的個體情況而定。也就是說,教什麼,首先取決於眼前的學生。所以它很考驗老師。

《靜物寫生》廖國棟 11歲 素描

由於每一位學生的基因承傳、年齡層次、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所在的家庭、受教育的背景都不盡相同,所以當我們面對眼前的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全新的個體。孔子說的「因材施教」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教什麼和怎麼教沒有孰重孰輕之分,同等重要。這個故事提示我們在教學中面對不同個體現實,要學會轉譯,遇到類似問題,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及時作出調整。

回到兒童藝術教育,除了教會學生基本的技能之外,還應該要傳遞以下幾個信號:

1、學藝術,其實也是學習怎樣解決問題。教學前首先讓學生知道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只要找對了方法,都可以解決,比如要畫好一條線,就應該要知道如何握筆與用力。任何事情都有辦法解決這個意識既是讓學生建立自信心,也是為在日後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之前先做好心理建設,因為我知道,有些孩子本來很喜歡畫畫,但去了培訓班學畫之後反而變得不再喜歡畫畫,我想這原因之一,可能正是他在學畫上遇到了挫折沒有及時找對方法去解決,從而形成了障礙。教學上,應該要做到先保護再激發。

2、培養獨立思考以及審美能力,並且體驗藝術在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學藝術,它需要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可以面對自己,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之一。目前,很多美術機構除了局限在室內教授藝術知識之外,還會定期開設戶外寫生課以及博物館課,帶著孩子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美術館、博物館,這些課程無疑為形成孩子的審美力基礎提供了新養分。

3、兒童藝術教育,它還應該培養孩子對日常生活的體察與感受能力,建立與身外世界的真實連接(關於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這裡安利一個泰國勵志公益廣告《鳳梨棒冰》,看完你一定會有所啟發)。

有了以上這些,我想我們時常說的提升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養成良好的觀察力就不再顯得空洞。教學有時候是一個相互發現彼此的旅程,充分認識兒童及其發展規律,了解每一位學生,才知道應該教什麼。除了以上這些,理想中的兒童藝術教育,還應該讓人成為人。

有人說兒童藝術教育,它的門檻很低,只要是美術專業科班出身都可以從事這個行業。我能理解這種說法,但出於對教育懷有的敬畏,我想這簡單的一句話又是有問題的,特別是我們所面對的對象是兒童時。

或許,在跨入這個行業之前,我們首先問問自己到底對兒童了解多少?對藝術了解多少?對教育了解多少?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之後再去踐行兒童藝術教育,這才是對師者自身、對被教對象以及每一個家庭、對教育的未來負責的體現。

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裡,孩子們的外出學習都暫停了,在家裡,孩子們可以怎樣進行藝術學習,李漢周給出了建議:

讓兒童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和合理的膳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勤聽聽孩子的想法和訴求,多一些耐心,及時疏通他們內心的疑惑。「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因地制宜,設計居家課程表,一起在生活中學習。用簡單樸素的語言傳遞此次疫情,努力做到中正、真實、立體,降低兒童的恐懼心理。支持兒童用藝術的方式經驗表達與情感抒發。創作的題材避免單一化,除了眾志成城多難興邦的大體印象,還可從熱愛生活、體悟親情、保護環境、敬畏自然等方面引導。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習做一個情感充沛的人。享受閱讀時光。推薦電影及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美麗人生》《當幸福來敲門》《宮崎駿系列動畫》;書籍《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1、2》(鳥居昭美)。

本文作者:李漢周

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碩士,藝術家,寫作者,藝術教育實踐者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本藝術空間的信息,歡迎直接與我們聯繫。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us should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Ben Art Gallery's works.

相關焦點

  • 論藝術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
  • 藝術對兒童的教育有多重要?
    有人認為,教育系統應優先考慮所謂的文化課,例如語文、英語和數學。他們認為,包括藝術和人文學科在內的「軟性」學科在某種程度上不太有用或重要。這種說法是否正確?藝術培養是否能夠幫助兒童和年輕人提高創造性思維?
  • 為特殊兒童創造更理想的成長條件 徐州「融合教育」難題怎麼破?
    巡迴指導教師團隊定期到徐州市學前融合教育指導中心(如徐州第一實驗幼兒園)、徐州市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如第三十六中學小學部)以及幾所直屬初中資源中心學校進行巡迴指導,對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團隊建設、設備的使用、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問題行為幹預、特殊兒童教育評估與安置方案等進行專業指導。
  • 三角鈴藝術教育落戶花都,打造少兒融合教育新平臺
    三角鈴藝術教育創始人葉穎女士,以及關愛特殊兒童成長、助力融合教育發展的社會各界如國家級歌劇演員星海音樂學院盧鐵林教授、廣州小合麟教育有限公司以及眾殘疾人藝術家也到場支持了此次教育界大愛發起行動。   融合教育,是指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共同在普通學校中接受教育的安置形式,強調為特殊兒童提供一個正常化的而非隔離的教育環境。它不僅僅是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的融合,更是學習與藝術融合,成長與藝術融合,生活與藝術融合,親子關係與藝術融合,社會關係與藝術融合。
  • 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教育」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內容。狹義地講:「藝術教育」可理解為對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種專業藝術院校正是如此,戲劇學院培養出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學院培養出作曲家、歌唱演員和器樂演奏員等。
  • 美和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每天準時為你講述果媽閱讀【家庭教育100講】,希望這美麗的相遇能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教育帶來的美好生活。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美和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你知道嗎?審美這件事情其實最早在大概15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 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兒童幸福成長,從生命教育開始
    >讓兒童站在舞臺的中央,也不僅在課堂裡,在家庭裡,在學校中,在社會上,在兒童的成長的一切生命場域中,都要能做到。 (《新教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
  • 藝優貝奇 關愛少年兒童成長 支持教育事業發展
    要加快補齊少年兒童領域的各項發展短板,著力解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醫療健康、社會服務等方面資源供給不足、分配不均問題,建立健全全社會關愛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努力為少年兒童學習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要加強少年兒童工作隊伍建設,適應社會發展進步和家庭需求,不斷提高少年兒童工作科學化水平,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共同促進少年兒童事業發展的工作格局。
  • 兒童成長教育「學會改變」
    兒童成長教育「學會改變」(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袁英傑)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會遇到一些不好處理的難題,如孩子挑食、膽小、沉迷手機遊戲、不愛寫作業、驕傲等,想了很多辦法總解決不了,有時還激化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 藝術教育為什麼很重要
    畢業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11-15年的結論是「人際關係」,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這一調查,與其說是人們對自我成長經驗的總結,不如說是這個時代對藝術教育越來越急促迫切的呼聲。那麼,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 推動兒童素質教育 滬上教育機構探索創造力思維系統藝術統整課程
    人民網上海10月1日電(葛俊俊)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數萬家線下教育機構備受影響。業界普遍認為,疫情帶來了新挑戰和新機遇,業界將會出現比較大的洗牌和整合局面。近日,專注於兒童創新教育的蕃茄田藝術發布了最新的創造力思維系統藝術統整課程,及基於線上線下整合的OMO多端管理系統。
  • 金輝控股築夢成長 為特殊困難兒童教育助力
    除了面向金輝業主及公眾外,金輝全體員工也通過辦公區同步參與進此次義賣活動中,與企業力量共同為孩子成長的未來助力。多年來,「教育公益」始終伴隨著金輝的公益之路,近年來,金輝更加關注特殊困難兒童群體的教育問題,以切實的幫助為孩子們提供多樣的教育機會。
  • 研學同行 | 用知識鋪路,到達理想教育的彼岸
    用音樂鋪路,到達古詩詞的彼岸《多妙兒童古詩詞藝術課程》通過同唱共舞,同畫共賞等藝術形式,把文學啟蒙教育融入其中,讓音樂把詩的魅力種在老師們的心田。讓老師們在經典古詩中感受意境、表達情感、增加學習力,多感官、多直覺、循序漸進的滲透詩詞藝術。
  • 藝術教育,關乎孩子一生的教育!
    我們伴隨著這代人的聲音成長著! 然後成就一群 被沒有鑑賞力、沒有童年,缺乏想像力的教育模式 逼苦了的孩子們
  • 幼兒藝術教育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培養高素質、身心健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就應該從幼兒時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這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與新世紀的社會需要相適應。藝術教育是指通過藝術形式進行的教育,即以各種藝術手段感染幼兒,發展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創造美與識別美的能力,培養幼兒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這是幼兒審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實施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 玩美時光兒童藝術教育機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籤署戰略合作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第一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兒童藝術教育機構,玩美時光顯示了其與生俱來的優勢。擁有科學體系的兒童藝術教育機構星空創聯旗下兒童藝術教育機構玩美時光,是國內領先的3-6歲兒童藝術啟蒙品牌,首創融合藝術啟蒙解決方案。
  • ...桂馨基金舉辦兒童藝術教育沙龍暨「2030我的家鄉」兒童主題繪畫展
    此次活動主題為「在鄉村,播種愛」,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4(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旨在通過主題探討引發更多人關注鄉村兒童藝術教育。活動由創意中心傳播部總監武文斌主持。本次活動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清華美院社會美育研究所研究員、馨藝術課堂項目導師徐帆,青年藝術家、 馨藝術課堂項目導師劉朝,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副總幹事張娟等嘉賓參與,就兒童藝術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主題分享和對話。活動現場舉辦了繪畫展,同時還通過線上直播平臺面向公眾開放。
  • 諾貝爾獲獎得主是如何看待兒童早期教育對於成長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說早教是看的見的東西,是因為孩子的成長是家長肉眼可見的。  不讓自己的無知耽誤孩子發育  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抓緊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學習效果。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1964年出版了《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一書,提出了有名的智力發展的觀點: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早教行業裡默認為早教的最佳時期為0-6歲。
  • 自然·生命·成長——中國兒童中心創新校外兒童素質教育舞蹈綜合...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 11月24日晚,以《自然·生命·成長》為主題的校外兒童素質教育舞蹈綜合課程之創新教學活動案例的專場演出在中國兒童中心影劇廳舉行,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熱烈歡迎。 演出分為自然、生命和成長三個板塊。通過將舞蹈與文化、服飾、美術、表演、生命、自然、音樂等的融合,激發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促進兒童綜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 「設計+教育」跨界融合 關注兒童教育成長空間打造
    資訊速遞  「設計+教育」跨界融合  關注兒童教育成長空間打造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曉萍)由廈門方式設計全新品牌「童享秘境」主辦的廈門兒童教育空間創設論壇,日前在壹壹生活美學館舉行,吸引了近百位一線教育工作者及相關領域從業者等,共享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