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音:比利時媳婦嫁中國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林芷/文

  韓素音(1917—)

  中國籍亞歐混血女作家伊莉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筆名,原名周光瑚(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客家人,祖籍廣東五華縣水寨鎮。1917年9月12日生於北京。父親是留比的中國工程師,母親是比利時人。韓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於20世紀中國生活和歷史,體裁有小說和自傳。1952年的自傳小說《A Many-Splendoured Thing》曾被好萊塢拍攝成電影《生死戀》。1956年以後多次訪問中國,並出版關於中國及中國領導人的著作,用英文、法文寫作。現居瑞士洛桑市。

  比利時媳婦嫁中國

  韓素音的遠祖是廣東梅縣的一個貨郎,他在清代前期隨著湖廣填四川的大潮來到四川,定居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的郫縣,轉而務農。周氏族人在郫縣漸漸發家致富,買田置業。1795至1917年,周氏家族的菸草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他們的「廣興號」在四川各城市都有分號,總店設在成都最繁華的東大街。

  韓素音的曾祖父周道鴻是舉人出身,著名學者,曾在甘肅做官,周家宅院很多門、牆的油漆大匾上,都有他的治家格言;祖父周建渝擔任過甘肅靈州知府,中年辭官回成都後,很熱心為人治病;祖母洪夫人威嚴精明,果決能幹;父親周映彤曾在四川鄉試裡名列前茅,假如世道不變,他也該遵循祖輩的足跡,通過科舉入仕。不過,他生於一個講求維新的時代,科舉恰好廢除了,家中三個兄弟,長子去了日本留學,三子進軍事學堂,家長想讓喜歡研究探索的次子去學習科技。恰逢四川省要選送家世良好、學業優秀的青年到歐洲留學,1903年,周映彤從成都九眼橋登舟啟程,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工程系留學。

  周映彤生於官紳世家,長輩寵愛,親情濃鬱。成都家中深宅大院,畫棟雕梁,庭花爛漫。與朋友出遊,則是登城牆,眺雪山,吟詩詞……他印象裡的中國,似乎由錦緞、詩詞、字畫、青花瓷、美食構成,是一幅長卷裡最曼妙的那一段。

  1905年,周映彤在比利時邂逅瑪格麗特。因為遠離故土,回憶更被鍍上了明麗之色。所以他關於中國的描述,都是精緻、雍容而安閒的;這些動人的畫面固然真實,卻遠非中國的全部。而且,也容易使人誤會或者想入非非。比方說,它們恰好就契合了少女瑪格麗特對神秘東方的想像:她正處於夢幻的青春期,周遭環境凝固沉悶,突然覺得自己遇到一位東方王子,義無反顧就迎上去了。歐亞人通婚,在20世紀初還有些驚世駭俗,也難以被親友祝福。但無論瑪格麗特家人如何強烈反對,旁人也冷眼側目,他倆都難捨難分。

  1913年,瑪格麗特抱著甜蜜的願望,隨周映彤來到中國,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要去愛丈夫的國家。然而,沿途的種種落後、野蠻景象,首先讓周映彤無地自容,覺得自己從前仿佛撒了彌天大謊,此刻樁樁件件都被無情地揭穿,在心愛的人面前不斷出醜;瑪格麗特則不僅要見識未曾料到的貧窮、動蕩、骯髒,更要作為語言不通的異類,體會強烈的陌生、孤獨感;而飽受西方列強凌辱的中國人,又將他們對白人的不滿,傾瀉到這個緊張而不隨和的「洋婆子」身上。

  周映彤夫婦的婚姻,從此有些磕磕絆絆。瑪格麗特的家人覺得她嫁給中國人,有失身份;而周家人雖然盡力禮貌待她,心底卻難以釋懷:她畢竟是幹了那麼多壞事的外國人中的一個;而她因為焦慮煩躁,脾氣又那麼不可理喻。他倆曾經深厚、濃烈的感情,一年年被憋悶、委屈,被有時還捉襟見肘的生活磨蝕。尤其是,這個兵荒馬亂的國家,令她陸續失去幾個孩子。她將所有失意失落、憤懣絕望,包括美貌消退、衰老憔悴,都歸咎於既愛也恨的丈夫。瑪格麗特來到中國不久,就吵嚷著要回比利時,但直到1950年才真正離開。

  「光」字輩的三姑娘

  韓素音和兄妹都承受了父母不尋常婚姻帶來的複雜、酸澀後果。父親工作中的好些年,都在鐵路沿線閉塞而不發達的小地方,他工作勤勉,工資卻比外籍工程師們低一大截。韓素音的哥哥海瀾因為是混血兒,冷漠的法國醫生不予救治,不幸夭折。

  母親將喪子的痛苦傾瀉給韓素音,她嫌大女兒相貌難看、性格倔強,母親總是厭棄地說韓素音:「你必須努力學習,在學校裡得第一名。你結不了婚,你太醜了……如果有人因為你聰明能幹而願意同你結婚,你就算走運。可是男人不喜歡聰明的女人。」

  父親工作很忙,母親厚此薄彼。儘管成績優異,韓素音卻浸泡在日復一日的漠視、打擊中,這使得她童年、少年時代愈發強悍不馴、好鬥易怒,青春期也乖戾煩躁,情緒七翹八拱。很多年後她才知道,她的「醜」只存在於媽媽眼中,而且,她「有一種體格和相貌的永恆的美會超過她的兩個妹妹。」

  1921年,全家人隨父親遷到北京。1935年韓素音獲得比利時庚子賠款轉成的獎學金,赴比利時學醫。後來又靠英國文化委員會的助學金,在英國留學。

  韓素音成長的民國初年,東西方還橫亙著巨大鴻溝,種族之間的隔膜、壁壘、歧視無所不在。歐亞混血兒的生長,尤其伴隨著悽惶與漂浮感。他們的外貌不中不西,到哪裡皆「非我族類」,有時在父母親的族群與文化裡,都難以找到歸屬和認同。混血兒在當時中國的外資公司,升遷和薪水都受到限制。作為異類被排斥、隔絕、蔑視的處境,使得當年的不少混血兒有這樣那樣的性格陰影,神經質、敏感焦慮、交往障礙……

  韓素音很幸運,她天性勇猛,體格強健,求知慾旺盛,有充足的能量從「血統不純」與母親加諸的雙重束縛中破繭而出。更難得的是,父親和三叔牽引她走近周氏家族,從儀式上和情感上同時進入古典雅致、根深蒂固的家族,使這個比利時與中國人的混血女兒,在興致勃勃的尋根之旅中,將根須深扎進成都平原的滋潤沃土,完成血脈、文化和親情的層層皈依。

  韓素音抗戰初期和丈夫居於重慶,她非常慶幸自己1939年初回成都老家過春節,並在此後幾年多次回家長住。三叔交給韓素音祖墳碑文上的拓片,她通過那些已經衰朽的紙片,去了解歷代祖輩的履跡與榮光。成都1902年有了第一家照相館,周家長輩都開通地照了相。照片跟碑文參照,韓素音得以更真切地復原曾祖父等人的音容笑貌。

  三叔按照周氏宗譜的排列順序,給侄女找到了準確的輩分名字,將她列入家譜。韓素音成為周光瑚,「光」字輩的三姑娘,枝繁葉茂的周氏家譜的一員。當然,她早已被帶去拜了祖先,祖先牌位在羊市街三叔家的祠堂裡,祠堂前的院子花木繁盛。

  那個春節令人陶醉,梅花開滿庭院,花香、茶香與笑聲交織,韓素音跟大家族聚在一起——回郫縣祖屋祭掃祖墳,在延續久遠、莊重緩慢的程序裡,行禮如儀;大家一起守歲、聊天,聽三叔長篇大論地講家族往事、人倫傳統、處世之道,給無數長輩磕頭;與一大群堂、表兄弟姐妹玩耍,逛武侯祠、草堂寺、品美食;她能夠吃滿盤辣椒的川菜,也學會了中國式複雜的親屬稱謂……這種洋溢著濃鬱溫情的古典宗族制度,在當時真是給惶惑、飄零的韓素音充足地澆灌了親緣和族群的養分。她找到歸屬感,覺得自己的根就扎在這裡。所有人對韓素音都特別關愛,她發現,自己獲得的這種「深切的、也許是明確的愛,無論是時間還是革命都無法磨滅或摧毀。」她也渴望收斂起自己衝動急躁的個性,享受跟大家庭融合在一起的安逸安全。

  韓素音的三叔周見三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擔任過大軍閥、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副官長,曾為劉湘管理財政事務多年,當時是四川美豐銀行的董事長。三叔有金融家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精明靈活,也有老派紳士墨守傳統禮俗、謹遵倫理秩序的執著固執,同時充滿東方式的古老智慧,洞悉世道人心,順應天地自然。三叔還是鄉土的虔誠熱愛者,四川的陽光、山水、物產、方言,他覺得樣樣皆好,比任何地方還好。

  韓素音與朋友或堂、表姐妹們經常漫步於成都的大街小巷,聽川劇,逛商場,品小吃,吃火鍋。成都的兒歌、俗語、歇後語、催眠曲,也讓她覺得新奇美妙。

  距離華西醫大不遠的小天竺街,有一幢樸素的兩層木樓,成都式的青灰色瓦屋頂,中間一個院落。美國傳教士、醫生瑪利安·曼利開辦的助產士學校兼小型婦產科醫院,就設在此地。來自四川各地的學員,在此接受三年培訓,成為合格的助產士後,大多會到小城市開辦診所。進入這所學校,到各種各樣的產婦家裡接生,使韓素音暫時擺脫了在重慶當家庭主婦的沉悶與婚姻的愁煩,也更寬泛地接觸到周家之外、成都不同階層的生活——從有幾房姨太太的軍閥到茅簷搖晃、衣不蔽體的窮家小戶。

  韓素音在成都成為母親。1941年秋,她收養了一個一歲半的幼兒,孩子生於梅花盛開蓉城的日子,丈夫唐保黃後來給養女取了個富於詩意的名字蓉梅——成都的梅花。當旁人都為這個被賣過幾次的病弱女孩得到美好歸宿而慶幸時,韓素音自己卻深感幸運:「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名助產士,我的生活中就不會有蓉梅。」蓉梅是她唯一的孩子,也激活了她的母性:「我無法想像我的生活可以沒有她。」

  瑪利安也是一位作家,有一些中國題材的短篇小說刊登在美國雜誌上。韓素音從歐洲輾轉回國的經歷,尤其是她從香港經武漢、桂林到重慶,穿越南方內陸省份的見聞和觀感,讓瑪利安認定極富價值,很契合歐美人了解戰時中國的急迫心情。她倆合作完成了《目的地重慶》——韓素音寫作初稿,瑪利安修改潤色。該書1942年在美、英出版,這是韓素音的處女作,她的寫作,一開始就在情感和內容上,跟中國緊密粘連。

  從50年代初開始,韓素音陸續寫出《瑰寶》《殘樹》《凡花》《寂夏》《吾宅雙門》《再生鳳凰》《周恩來的世紀》等作品,在文壇享有盛譽,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

相關焦點

  • 韓素音去世 自傳小說《瑰寶》曾驚豔奧斯卡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至少有一億人聽說過韓素音的名字。作為友好人士、採訪作家,關於她的報導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照片不時出現在官方報紙上。韓素音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她是中國第一代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的女兒,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國駐英武官的妻子,鐵幕時期穿行於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友好人士,以及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
  • 韓素音的中西背景:「奔跑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上」
    報導  她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的女兒、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駐英外交官的妻子、鐵幕時期穿行於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友好人士、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她的一生在經歷了大悲大喜之後變得綿長而深沉,真正擔得起「傳奇」二字。
  • 華裔女作家韓素音逝世 享年96歲(圖)
    韓素音(1917年9月-2012年11月)她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的女兒、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駐英外交官的妻子、鐵幕時期穿行於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友好人士、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中西背景 奔跑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上韓素音,原名周光瑚,1917年9月12日生於河南信陽,祖籍廣東五華縣水寨鎮,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孫。出身書香門第的韓素英是歐亞混血兒,父親周映彤,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在掌握了西方先進的鐵路技術後回國擔任鐵道部總工,母親瑪格麗特出身比利時貴族家庭。
  • 韓素音:一個鮮有人知的傳奇女子
    韓素音(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是英籍華人伊莉莎白·柯默的筆名,譜名周光瑚。韓素音是出生於中國的歐亞混血兒,用英語和法語創作以現代中國為主題的小說作家。其小說以東亞和東南亞為背景,其自傳體回憶錄跨越整個現代中國,韓素音的創作使其獲得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堅定支持者的聲譽,並使其名聲顯赫,2012年,韓素音在瑞士洛桑家中辭世。韓素音出生於中國河南信陽。其父周煒,客家人,是一名中國工程師,早年曾留學比利時。其母是佛蘭德人(即比利時人)。
  • 韓素音去世 曾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
    曾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    世紀傳奇女性,周恩來、毛澤東等領導人傳記作者韓素音女士,在當地時間11月2日中午於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她的自傳三部曲《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無鳥的夏天》在國內讀者群中,影響很廣。
  • 趙稀方丨論韓素音的後殖民思考
    趙稀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後殖民主義理論基本上沒有涉及中國,那麼後殖民主義與中國的關係如何呢?韓素音早在20世紀60年代的傳記作品中,就通過她的家族早年留學海外與回到中國的經歷,反映和反省了當時的中西種族關係問題。韓素音的思考,不但早於當代後殖民理論,並且在很多方面修正和發展了後殖民主義。
  • 中國媳婦在韓國,韓國媳婦在中國,網友感嘆:還是嫁到中國好!
    中國媳婦在韓國,韓國媳婦在中國,網友感嘆:還是嫁到中國好!如今的社會條件下,在我們的身邊,很多女生都喜歡追韓國的電視劇,而且韓國的很多明星都得到國人的喜歡,可能喜歡他們美麗帥氣的外表,也可能是喜歡他們的多才多藝,總之原因有很多種。
  • 中國女孩遠赴法國留學,憑實力得到王子青睞,成功嫁入比利時王室
    不過大多數王室娶的王妃,都是屬於自己本國女子,但是之前比利時的王子竟然娶了一位中國廣州的女孩,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嗎?下面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中國女孩名字叫做李然,是在我國廣州地區出生的,是純正的中國人,因為她高中是在中國讀的,所以有很多她的同學表示,當時她留著短髮,外貌雖然看起來並不是非常的出彩,但是性格卻非常的好,當時班級裡面有很多男生都特別喜歡她。
  • 嫁到中國三年的美國媳婦:親眼見過中國,再也不信外國媒體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中國生活肯定是有一點無聊的,畢竟我們一直都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難免覺得膩歪,但是我們的膩歪是因為身在此山中,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我們的生活就顯得非常有吸引力了。一位嫁到中國三年的美國媳婦就很耿直的發表意見:自從親眼見過中國,再也不信外國媒體的報導了!這位美國媳婦說自己雖然自認為是很客觀公正的,但是之前也覺得中國有很多方面做的非常糟糕,因此心中有點偏見。但是等她真的嫁到中國之後才發現,原來網絡上電視上那些說中國人過得多水深火熱的內容,水分簡直大到能拿來洗手了。
  • 「中國媳婦」在韓國,「韓國媳婦」在中國,他們的生活怎樣?
    「中國媳婦」在韓國,「韓國媳婦」在中國,他們的生活怎樣?文/三省論古今最近在熒幕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綜藝,尤其是這幾年綜藝節目越來越多,而且還非常的的多樣化,有脫口秀節目,有訪談節目,還有最近流行的真人秀節目。
  • 《外來媳婦本地郎》黛安娜,德國女孩嫁入中國,對教育不同的理解
    有一部劇,它有著20年的拍攝時間,乃至以後,也會繼續前行,它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在廣東、廣西這兩個省份,收看過它的觀眾不計其數。《外來媳婦本地郎》有著一個傲人的收視記錄,在收視上達到過42點,這意味著在廣東每一百個觀眾中,就有四十二個人收看過它。該劇講述了康家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瑣事,康伯康嬸和四個兒子、四個外來媳婦以及街坊鄰居所發生的趣事。在這外來的四個媳婦裡,大嫂和大哥康祈光一般,誠實守信。
  • 嫁到大馬的中國媳婦: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這些數字裡頭,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的媳婦更是為數不少。除了與馬來西亞華人有共同的語言,步伐比較慢、競爭比較低的生活,讓她們自然融入社會的同時,也覺得這裡生活過得舒適,是一個理想的國度。  不過,除非領了永久居留證(PR),否則的話依然是困難重重,包括不可在國內工作、不能申請銀行戶頭、辦信用卡,生活裡諸多不便。
  • 中國女子遠赴法國留學,因才華橫溢被王子追求,最終嫁比利時王子
    中國女子遠赴法國留學,因才華橫溢被王子追求,最終嫁比利時王子大家常常說,愛笑的女孩子運氣不會太差,因為她們的心態好,遇到事情總是能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這樣的情緒還能感染到身邊的人。這位女子就是如此,她雖然沒有驚人的美貌,卻獲得了王子的喜愛。
  • 韓國媳婦在中國,中國媳婦在韓國,不對比就沒有傷害
    韓國媳婦在中國,中國媳婦在韓國,不對比就沒有傷害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科技在不斷地提升,人們也開始通過網絡,就可以看到其他國家的人。比如說韓國,這個一個造星的國家,很多明星都在韓國出過道,而韓國的帥哥美女也是眾多。
  • 「韓國媳婦」在中國,「中國媳婦」在韓國,過得完全不一樣!
    讓我們來看看韓國媳婦嫁入中國和中國媳婦婚後嫁入韓國的生活比較。 說起嫁到我國的韓國女明星,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秋瓷炫,她曾經在《回家的誘惑》中扮演林品如的角色。在看了那部電視劇之後,我對那位女演員印象很好,她在外表和演技上都很受歡迎。
  • 韓國媳婦在中國,中國媳婦在韓國,網友:這差距也太大了!
    韓國媳婦在中國,中國媳婦在韓國,網友:這差距也太大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 說起嫁到我國的,記得最清楚的還是那位曾經出演《回家的誘惑》裡面林品如的扮演者秋瓷炫。
  • 中國媳婦在韓國和韓國媳婦在中國,到底有什麼差別
    而不少的韓國人在前幾年也是來到國內發展,畢竟在中國的發展前途也是非常不錯的。由於在進行合作的時候,難免會有生活上的接觸,所以有不少的明星都有過跨國戀的經歷。不過只要有感情的話,無論是什麼樣的國籍,無論是什麼身份,都阻擋不了那些心裡有愛的人在一起的決心。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韓國媳婦在中國和中國媳婦在韓國的區別。說到這裡最為大家所知的應該就是秋瓷炫了。
  • 她是一個混血兒,拿著英國國籍,卻甘願為中國而死
    相信大家也發現了,隨著如今我們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好,有不少外國人願意到中國定居。其中也有一些外國姑娘選擇嫁給中國男子,他們生出的孩子都是混血兒。而筆者接下來給大家說的這個歷史人物,就是一個有著拳拳愛國之心的混血兒,她的名字叫韓素英,是一個英籍華裔女作家。
  • 韓國人在中國當媳婦,中國人在韓國當媳婦,網友:差距怎麼這麼大
    如今娛樂圈裡面跟外國人交往越來越親密了,尤其是跟韓國,兩個國家在相處的時候總會有些火花發生,有韓國嫁到中國來的,當然也有中國嫁到韓國去的。韓國女星秋瓷炫,這就是一位韓國人嫁到中國來的列子,在中國之後一開始沒有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因為都不認識但是在中國出了一部電視劇《回家的誘惑》之後被中國觀眾都認識了。看到了秋瓷炫直接誇獎,於是秋瓷炫開玩笑的說了一句等下就成為女團了。於是秋瓷炫在一次採訪中說道:「我們國內的家庭素質還是挺高的,只要你用心待我,我自還你真心對待!」
  • 拿英國國籍的混血護士,一生想做中國人,用寫作和演講為中國正名
    可是就在英國有這麼一位姑娘,她叫韓素音,因為母親是比利時的貴族小姐,她一出生便就擁有英國國籍。按理來說她應該是幸運的,但她一點都不因此而覺得幸運,反而十分苦惱,因為她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於是窮盡一生都是想要做回一個真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