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會用到不同種類的圖表,輔助展示數據結果。而每種圖表也都著不同的特點,適合不同類型的數據。今天要介紹的圖表,主要用在展示兩個指標的關係,以及展示數據的分類請況。那麼開始吧。
象限圖
象限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水平和垂直分割線將圖表區域劃分成四個象限,從而把所有數據劃分成不同維度。這樣一來,就可以一目了然,哪些數據屬於同一個維度,哪些數據偏離了象限,哪些數據需要特別注意。
象限圖在科學研究中,常用於IPA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研究時使用,即分析期望與實際感知間的gap差異情況。下面通過案例詳細地說一說繪製象限圖的具體步驟。
案例應用
本例中我們要繪製的是關於遊客對某景區滿意度的象限圖。
① 選擇【可視化】→【象限圖】
② 確定橫縱坐標意義
一個象限圖裡,橫縱坐標一定要有明確的意義,這裡本例中X軸為遊客對景區某項指標的期望得分,Y軸為遊客實際感知得分。
③ 設置標籤項
設置標籤的目的主要是便於展示和理解,如果一個數據只有坐標而沒有標籤,那麼就無法得知數據具體含義。數據標籤可在篇【數據處理】中設置,也可在上傳前就整理好。
④ 放入分析項,開始分析
⑤ 結果分析
SPSSAU系統會自動設定交叉點位置(X軸或Y軸對應的平均值)。上圖即為輸出結果情況,根據上圖的顯示,大部分指標均在第一象限或者第三象限。第一象限意味著期望高並且實際感知也很高;第三象限意味著期望較低同時實際感知也較低。
整體上說明遊客的期望與實際感知情況比較吻合,遊客期望高的維度被滿足,期望較低的維度也對應著相同的滿意度。
第四象限意味著期望高但實際感知較低。說明遊客對景區的價格消費情況有著較高的期待但事實並不滿意,實際感知與預期有著較大的落差,因此價格因素需要特別關注,以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象限圖的下方還有兩個按鈕,點擊下載按鈕,可下載分析圖;點擊坐標值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設定坐標軸以及交叉點位置。
熟悉之後,還可以將象限圖應用在更多領域中。比如,員工績效評價、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價、分析產品競爭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