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的煥新——桂林市歌陂村
歌陂村,位於桂林全州縣廟頭鎮西北方向4公裡處的越城嶺腳下,距桂林市區180公裡。歌陂村是廟頭鎮11個村委中歌陂村委所在地,有著近1000年悠久歷史的歌陂村將近有2000人口,是當地或者說是全州縣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小時候去附近村子玩,別人就說,大村子來的人,很是羨慕的樣子。歌陂雖在桂林市的知名度不高,但在全州縣或者說在對中國蔣氏族譜了解過的人來講,還是名聲在外的。歌陂村先祖是蔣琬後裔念三郎和念九郞三子聖瑞公,兩位伯侄關係的蔣氏先人。據記載在北宋慶曆年初因家變先祖由梅潭搬遷到當時還是荒山野外的瀧溪(現在的歌陂村),由此開始了歌陂村的蔣家人的生活,掀開了歌陂村的輝煌。
歌陂村真正發跡於明朝,在明朝最旺盛的100年,出進士之多,在全縣名列前茅,還有10多名貢士,30多名舉人,出過吏部尚書、光祿大夫、光祿寺卿,有省部級幹部11人,其中有二品官員一人。據《全州志》記載,明清時期歌陂村共有三位名人,分別為蔣遵箴(明代進士)及其兒子蔣士忠(明代進士)、蔣契(清代進士)。事實上,僅明代歌陂村就出過四個進士,蔣遵箴的爺爺亦為進士,他的第六個兒子蔣士衡「誥授文林郎、進士、探花,任右布政使」。所以大明朝廷曾為他們設立誥封碑,現在刻有「大明誥贈大中大夫南京光祿卿蔣公雲谷誥贈淑人林氏誥贈淑人文氏神道」的碑還立在村前的大路上。
歌陂村有古八景,分別是七星伴月、天官牌坊、御書樓閣、光祿寺祠、鏡潭古渡、銀河浣帶、水巖垂釣、幽巖探勝。大多數還存在,除了御書樓閣被燒毀外,其他的保存的相對完整些,希望未來不遠,能重現歌陂古八景。如今村裡還保留著其他一些珍貴的文物古蹟和迷人的自然景觀,包括古民居、神道碑、誥封碑,還有、天坑、可以漂流的地下河等景點。
可惜的是,歷經50年代的破除迷信和60年代的破四舊,村裡的古建築,有價值的古物基本被毀壞。很多明清建築不能完好的保留下來,小編幼時和小夥伴們天天在村子裡亂跑,那時還有很多的老建築,木房子,石板路,古樹等,現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保留下來。據統計,現在歌陂村古民居只剩53棟,明朝建築1棟,清朝建築45棟,民國建築7棟,而且這些還是有待修繕。其中二伯家現在的老房子是村裡保存的較好一棟,小編小時候也是在這老房子出生。
前年國慶回家專程看了村裡保存最好的老民居,老房子顯得格外的蕭條,也是被空置出來,任其荒廢。據住在附近的三姨娘說,該房子現在主人的兒子前幾年要結婚,沒有新房子女方不嫁過來,主人只得在附近另建新樓房,把老房子給丟棄了。
心痛的感覺,當時只狠本人個人力量太小,無法把村子的老物件,保留,修繕。還有村子大禮堂旁邊的木房子,有部分也開始坍塌了。。。。。。太多的古建築處於毀敗之中。只有那古壁畫因為是石質材料保存的相對完好。
欣喜的是,2017年年底,歌陂村在廣西第三批傳統古村落榜上有名。2018年過年回家,聽說國家撥款支持古村文物級老建築的維護和修繕,明文規定禁止古建築的拆棄,否則遭到嚴懲。而且進村的道路在進一步的美化。歌陂村終於迎來好消息,古村即將換新顏!
其實歌陂村更加吸引人的還是那先人們的事跡和村裡的故事,小時候聽老人講故事是最高興的時候,現在還有很多先人們的故事還一直在激勵著歌陂村的每一個人。當然,現在的歌陂村人也一直本著團結、勤勞、向善,勇敢的村規和家風,努力創造著更加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