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包括「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在內的16個新職業信息。
根據人社部數據的分析預測,2020年,智能製造領域人才需求為750萬人,人才缺口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將到達900萬人,人才缺口預計450萬人。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將成為智能製造產業「頂梁柱」式的人才。
智能製造指把智能裝備通過通信技術的有機連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並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管理,最終達到智能化生產。
智能化是製造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它能夠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新冠疫情下,智能製造的優勢進一步凸顯。相比傳統製造企業,已完成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企業,能夠在少量專業人員的操作下,達到自動化生產,既可以保障企業的生產速度,也能避免企業復工後因員工聚集而帶來的風險。
還有許多智能設備直接應用於抗擊疫情一線,例如在機場、地鐵口設置的溫度檢測、人臉識別設備,用在醫院消毒殺菌、物流配送的機器人,咽拭子採樣智慧機器人等。
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無接觸檢測機器人、應急響應智慧機器人等的應用,都讓人們看到智能製造業廣闊的前景和發展的緊迫性。
智能製造是製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近幾年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在帶動中國傳統製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都未能實現大範圍應用,智能製造業作為傳統製造與信息技術的交叉領域,在我國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實現產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如今,智能製造產業雖然發展迅猛,但專業人才供給明顯不足,缺口巨大。這也是制約各國智能製造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智能製造已是世界各國搶佔發展機遇的制高點和主攻方向。
近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國內製造業職工平均工資也不斷提升,自動化程度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人力成本日益增加,以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的需求十分迫切。
人口老齡化、人力成本上升,企業生產效率亟待提升是發展智能製造的主要推動力。
據人社部方面介紹,智能製造技術包括自動化、信息化、網際網路和智能化四個層次,產業鏈涵蓋智能裝備、工業軟體、工業網際網路、自動化系統集成及生產線集成等。
目前在智能製造的應用型崗位上,主要有智能製造裝備升級、綠色製造智能升級、優質製造智能升級、工業軟體使用與維護、工業網際網路與雲平臺這五個發展方向,涉及到20多個相關具體工作崗位。
「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新職業的發布,有利於引導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年了解並投身於智能製造產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