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噹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
經常聽到家長感慨孩子不體諒和理解他們的辛苦和付出,也經常聽到家長批評孩子自私不願分享,甚至還聽到有家長指責孩子不懂感恩。不體諒、不分享、不感恩,仿佛成了許多孩子的標籤,這也是孩子低情商的表現。隨著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無私與體諒的高情商孩子。
無私就是對別人多一些關愛,少一些以自我為中心,學會感知別人,為他人著想;做到情感共鳴,寬容,有手足之情。體諒就是要對別人的需要和處境保持敏感。孩子很難將自己的感受用在別人身上,也很難對別人的感受產生情感共鳴。一個孩子可能會因為今天小夥伴沒有邀請他去參加生日聚會,而感到很難受,可第二天就會忘記在課間休息時,讓一個顯得很孤獨的孩子參與遊戲。
無私與體諒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但這些品質還與一個人是否成熟有關,我們能教會孩子這些價值觀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無私與體諒的價值觀,做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呢?
第一,讚揚分享舉動,強化孩子的無私行為。孩子面臨的大部分問題,無論是叛逆還是極度的靦腆和內向,都源於他們內心對自我的強烈關注。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強化孩子的無私行為,當孩子有一點無私的跡象,甚至是流露出無私的意圖,父母都可以大加讚揚。當孩子能夠與別人分享或給予,或者能注意到別人需要幫助並作出積極的反應時,就可以讚揚他,把他拉過來擁抱一下,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第二,主動傾聽與傾訴,教會孩子理解和表達情緒。想讓孩子能夠理解和體諒他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傾聽孩子的心聲。嘗試用語言把孩子的話複述出來,是讓孩子知道你在聽他們說並理解了他們的意思,很關注他們所說的事情的一個好辦法。不要像很多父母那樣命令、指使和質問孩子,而要儘量真正的傾聽孩子在說什麼。我們還可以向孩子表現出體諒,並幫助他們學會體諒你。當家長做錯了事情或者判斷失誤,或者因為忙碌和心裡有事而對孩子的需要沒有體諒時,可以走到孩子面前,為你沒有體諒到孩子的擔憂或需要而說對不起。懂得理解和表達情緒的孩子,更能學會無私分享與體諒他人。
第三,讓孩子承擔責任,學會感恩與付出。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要儘量激發孩子理解並同情他人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再次表明孩子被賦予多少責任,與他們關心他人和無私的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孩子需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唯獨不讓孩子承擔責任,那麼孩子不僅會被寵壞,而且還會喪失關心他人和關愛的意識。只要有機會,我們就要和孩子討論別人肩負的責任,以及我們應該怎樣體諒他人的負擔;還要強調說明你需要孩子承擔的責任,以及你對他們盡到責任所抱有的期待。
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輕鬆的氛圍,這樣更有助於討論他們的感受。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學習無私和體諒了,而且應當將之作為一種技能和能力以及一種價值觀來學習。無私和體諒,是高情商孩子的必備品質,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如果你也認可我的說法,歡迎點讚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