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熟孩子的性格跟生活環境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也有孩子天生的因素,但其實根據研究和現實情況表明,孩子的睡眠跟性格的形成有關,特別是孩子3歲前跟誰睡,對他們的性格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從小跟誰睡,心理上就會跟誰更親近,對於誰的行為習慣、性格特徵也就模仿得越多,長大後性格也就更接近誰。
很多小孩子都對媽媽有很強烈的依賴感,當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他就會感受到來自母體的安全感。在出生之後,孩子通過和媽媽的肌膚接觸,比如媽媽的愛撫、擁抱等來重新獲得安全感。媽媽陪伴孩子入睡的過程,就是母子之間情感交流的最佳時機,可以讓孩子充分享受快樂,消除孤獨等不良情緒,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有了安全感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更有自信,勇敢的面對未知世界,人際交往能力也很強。
如果孩子從小跟著父母長大,那麼孩子自然會更依賴父母,朝夕相處之間也會受到父母性格的影響。
但是當下很多年輕父母忙於工作,把照看孩子的事情全權託付給了家裡老人。老師都比較溺愛孩子,所以性格上會多一點蠻橫、任性和自私。家長自己「省事」了,但也有很大的弊端。父母也要注意,別不在意。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家長必須開始讓孩子分房睡。即使是為了孩子的性格考慮,也不能一直跟孩子睡一起。3歲之後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在學校也會在老師的領導下午睡,這時候沒有爸媽的陪伴他們也能適應,他們已經逐漸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小世界,說明孩子已經具有了可以分床睡的能力,對父母的依賴也開始減少,家長就可以試著讓孩子和自己分開睡了。
不過,分床、分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決定就能完成的。家長要循序漸進,先近後遠,先在父母床旁邊放置一個小床,這樣也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過渡期,等孩子適應了,一個人獨自睡小床的時候,父母再跟孩子分開睡,給孩子另外布置一個房間。
另外,「獨睡」和「獨立」不是劃等號的,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和自己分開睡,這樣孩子會因內心孤獨、缺乏安全感而養成咬被子角、吮吸玩具等不良習慣,不利於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對於孩子來說,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他們依賴父母,也需要安全感。順其自然,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分床反而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